看清銀行理財的變身套路

看清銀行理財的變身套路


文:七七

前兩天,在網上看見一件糟心事。

哈爾濱市民朱女士和她的家人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推薦下,陸續花費840萬元購買了一款銀行代理的保險產品。說是五年期滿後,本金和利息都能取回,跟銀行正常的利息比起來要高很多。

原以為產品到期後能取得不錯的收益,可之後朱女士卻被告知本金和利息需要71年後才能取回來,而且利息遠遠低於銀行的活期利率。

想要拿回全部本金,要等到去世後才能拿到相當於本金的賠償金,否則只能取出一部分。而如果現在終止合同,本金會虧損很多……

本來想著銀行理財風險比較低,沒想到卻掉入了一個大坑。

發生了這樣的事,除了銀行和保險公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朱女士自己也要反省一下。

按理說,這麼大一筆錢,投資前應該更加小心謹慎。而她卻說當初

完全憑工作人員的介紹,兩個保單她都看不太懂,才會簽下如此荒誕的合同。

現在我們去銀行存錢,存款金額足夠大都會被列為銀行的優質客戶,像朱女士這樣的高淨值用戶,在享受VIP待遇之外,各類理財產品的推銷也會自動找上門來。如果對方沒有如實告知產品的情況,避重就輕,進行了錯誤的引導,就很容易掉入銀行理財變保險的圈套裡。

並非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低風險,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也要隨處留個心眼,合同看清楚,免得被忽悠了。

1、分清產品是銀行自營、代銷還是“飛單”。

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自營代銷兩種。

代銷的理財產品,盈虧銀行是不負責的。如果想買的,建議大家直接去發行機構購買,手續費能少很多。

而“

飛單”則是理財經理利用職務之便,向投資者私自出售來路不明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取高佣金的行為。出了這種事情,銀行往往認為是員工個人的行為,很難追究到底是誰的責任。

我們去銀行買理財時,最好自己親自去查明產品的真實信息。

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這個編碼相當於銀行理財的身份證號。拿到這個編碼後,登錄“中國理財網(www.china-wealth.cn)”查詢。

看清銀行理財的變身套路

能查得到信息說明是合規的產品。

另外,看有沒有進行“雙錄”——錄音、錄像。這是買銀行理財產品規定要進行的步驟,如果沒有這個環節,或者理財經理約你外出私聊,就要提高警惕,不然買的理財產品多半會出現“飛單”。

2、警惕銀行理財變保險產品

理財變保險的新聞時不時就能看到,像朱女士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一般來說,他們會先拿高收益來誘惑投資者,把最理想情況下能達到的收益說成是平均收益,實際上最後的收益可能還比不上銀行存款利率。

其次混淆概念,把保險理財說成是銀行理財,投資者區分不出兩者的區別,又沒看清合同說明,很容易被誤導,尤其是老年人,沒有仔細辨別就踩“坑”了。

2、實際收益並沒有想象中的高

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是不享有收益的,最多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如果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比較長,那麼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所以在選理財產品的時候,還要留意募集期和清算期的長短。

另外,要當心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用,辨別帶“霸王條款”的產品。比如,有些產品說明書裡,會註明“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預期收益率為8%,而實際收益率達到10%,那麼剩下的2%就歸銀行所有。

總的來說,提高風險防範意識是首要的。如果不幸中招了,錯買成保險產品,沒過猶豫期的話趕緊去退保,過了猶豫期的,保留好證據先跟銀行協商,協商未果的通過法律手段來維權

,請求法院判定合同無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