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點稱「省會城市占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對此你怎麼看?

葉丶唸


“省會佔盡優勢資源”這句話只適用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沿海省份完全沒有這種問題,由北向南從經濟規模來說,遼寧大連勝瀋陽、河北唐山勝石家莊、山東青島勝濟南、江蘇蘇州勝南京、福建泉州勝福州、廣東深圳勝廣州,只有浙江的寧波比不過省會杭州,但浙江偏偏卻是民富水平最均衡的省份,全國人均收入30強城市當中,浙江獨佔9席。所以東部目前基本是處於百花爭豔的格局,沒有任何一省是省會獨大的局面。

通過上圖可看出,省會GDP佔比較高的全都是省域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其中包括中部龍頭武漢、西部龍頭成都,以及新晉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等等。反觀兩個全國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省份山東和江蘇,省會GDP佔比都是最少的。

中西部省會城市未來一城獨大的格局可能還會延續,越是省會領先優勢巨大的省份,可能越是難以扭轉這樣的格局,比如成都吧,作為外出務工人口第二大省省會,其區域影響力其實並不比杭州、廣州在東部的影響力差,其向心力不言而喻,周邊城市上學想去成都、看病想去成都、遊玩想去成都、定居更想在成都,而四川大多數富人都有在成都置業或營生。而與此同時省內老二綿陽目前經濟規模連成都零頭都不到,基數差距如此之大,經濟增量自然也會繼續擴大差距,兩者相距只會越來越遠,不出十年,川A的經濟規模就會十倍於川B,這個過程中聰明資金都知道該選擇誰,這是市場自然形成的判斷,並非誰佔誰的資源,就像某企業主觀性的投資,放著成都不選,難道選德陽選瀘州嗎?可如果在東部,一個省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省會未必是優先級。

目前的城市經濟地位的格局是,東部最均衡,中部其次,西部省會獨大情況最明顯。


子夜的風


看到題主這麼說,福州、石家莊、南京、瀋陽……

還有答主所在濟南,表示壓力很大啊!

不過,這樣“弱省會”的情況在我國算是少數,“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的說法才會流傳,不過,答主部分同意前半句,不太同意後半句。

不可否認,省會城市在行政資源與政策優勢方面會有領先於省內其他地市的機會,但是,地市的發展更在於自己城市的路子是否走的正確,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佔比在省內處於絕對優勢的省份,多是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省份。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GDP總量的省會佔比中,銀川GDP佔寧夏GDP比重超過的一半,達到52.2%,是全國佔省內GDP比重最大的省會城市;而答主所在的濟南GDP佔山東GDP比重最小,僅為9.9%,說明了全國各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比重存在巨大落差。

不過,同樣也能從表格中看出,2017年GDP總量的前5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排名都偏後,而其中,廣東、江蘇、山東2017年GDP總量之和佔我國GDP總量30%,這三個省份,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在省內都不是第一,廣東的深圳,江蘇的蘇州,山東的青島,是這三個省份的GDP總量第一,而濟南更是排在了煙臺之後,位列全省第三。

另一個現象是,在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GDP總量的前四強,山東、江蘇、廣東、浙江分別有15個、13個、10個和8個城市上榜,山東在數量上排名全國第一,江蘇的13個地市則全部入選,入選率100%,百強城市由東向西呈階梯式遞減,62個位於東部,22個位於中部,16個位於西部。

所以,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反而少見,發展偏薄弱的中西部是這種現象的多發地,所以,要大力發展本省的經濟,以點帶面,打造城市經濟圈十分重要,我國也在近年提出了多個區域經濟帶,強調均衡發展。

所以,這個說法只能適用於部分省份,是片面的存在。


濟南時報


謝謝提問,個人對於“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這個觀點,不敢苟同。這個觀點在一定範圍內,有其合理性,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是一份2017年的關於中國各省、區,省會或首府城市,GDP所佔全省經濟比例的圖表。圖中紅色的城市表示不合理的,綠色表示良好,藍色表示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但問題不算嚴重。



中國經濟存在區域差異,發展不平衡,總體上來說,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最好,中部、東北次之,西部居末。綜合上面兩幅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省會或首府城市經濟比例超過全省25%的,除了海口以外,其他都是非東部沿海地區省區。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越好的地方,省會城市GDP所佔所在省份的比例越小。

就目前來看,東北地區的遼寧省會瀋陽GDP比不過大連,東部沿海地區的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省的省會GDP都不是省內經濟佔比全省最高的。當然,你們會說,遼寧大連、山東青島、廣東深圳等省內經濟龍頭雖然非省會城市,但是它們也是和省會一個級別的副省級城市。但是,它們終究不是省會城市,不是政治中心。如果還不能說明,那麼我就舉三個例子。河北唐山、江蘇蘇州、福建泉州。


首先我們來看看河北的情況,河北唐山就是一個地級市,但是,唐山長期以來經濟體量都超過省會石家莊。當然,從2018年上半年的經濟表現來看,石家莊與唐山的距離在縮小。這當然與省會城市優勢有關,但這也只能說明省會在成長,並沒有代表唐山在衰落。並不是此消彼長的事。

同樣也情況,也發生在福建。福建泉州業只是普通的地級市,但是GDP常年穩居省內第一,雖然優勢不是很大,福州增速也略高於泉州,但這也不是此消彼長的情況,並不是地級市的衰落換回省會的成長。再來看看江蘇,這就很明顯了。江蘇省會南京市,也是副省級城市。而蘇州市,就只是普普通通的地級市。曾經,南京也一直是江蘇的龍頭老大。新世紀到來以後,蘇州由於處在長三角核心位置,又抓住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製造業崛起,大量吸引外資,一舉超越了省會南京。這幾年來,甩南京的距離越來越大。同樣是江蘇的地級市,無錫與南京的差距越來越少,或許就是下一個在GDP上超越省會的地級市。在江蘇,我們並沒有看到省會獨大,地級市衰落的情況。而是地級市與省會齊頭並進,並且地級市發展越來越好,甚至比省會還快。

所以,綜合上述分析,題幹中所表述的觀點存在一定侷限性,不是很準確。


那詩那遠方


旗幟鮮明的說“省會城市佔有絕對優勢資源,地級城市與省會城市將拉大差距”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 後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 省會城市作為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 地級城市走向衰落表述不準確,但與省會城市拉差越來越大將是事實!

  •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 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建設將成為今後城市發展的主要模式。

我國省會城市絕大多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本就是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這是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人口、歷史文化、交通、軍事等選擇的結果,本身就具備一定優勢。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 絕大多數省會城市的歷史延續性很強,部分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上千年都沒有更改,例如:廣州、福州、武漢、長沙、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瀋陽等等!

  • 一些省會城市本不是歷史上的區域中心,但在特殊歷史時期,成為省會城市。這些城市在區域內優勢不是很大,但時間會改變這些。

  • 例如:河北石家莊市。在河北地域內有北京市、天津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放棄河北省會,承擔更大責任,石家莊自然缺少一些歷史底蘊。

  • 長春市,吉林省會由吉林搬到長春主要是鐵路交通的原因。

  • 鄭州市,也是隴海鐵路和京廣兩大鐵路拉來的省會城市。

  • 這類城市較多,主要是交通樞紐的原因。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 隨著海洋貿易,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得到巨大發展,例如:大連、青島等,但這兩個城市本身地位就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

  • 改革開放設立的經濟特區,例如深圳、廈門。本身地位也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

  • 本身就是區域中心城市,例如蘇州。江蘇名稱本就來源南京(江寧)蘇州兩個城市。蘇州在歷史上也是江蘇省會城市之一。

綜合上述,除去這些特殊情況。全國還有那個地級市和省會城市全面交辦?

工業化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病已經出現。

  • 擁堵的交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效率低下;


  • 一切以利益為重,沒有時間陪伴父母,沒有時間教育子女;

  • 無序競爭破壞社會秩序,偷稅、作假、強迫員工加班等等;

  • 霧霾籠罩城市,沒有了藍天、陽光。特大城市人已經失去生存最起碼的生活要素!

  • 這類特大城市及省會城市人將得到名利,但失去了健康,在用生命換取利益!

當前特大型城市是我們嚮往的嗎?

  • 我們不需要隔絕陽光,沒有藍天、沒有白雲,沒有新鮮空氣、沒有新鮮水的籠罩在巨大霧霾穹窿下的鋼筋水泥土巨獸!

  • 我們不需要冷冰冰的經濟巨獸。就業不是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子女而在春節急匆匆的探親生涯!從下面這張圖表,能看出多少留守兒童、多少空巢老人的孤獨和青年的無奈。

  • 我們更不需要這樣的工作,企業提供宿舍、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加班到深夜。三十多歲就脫光頭髮,三十多歲就被迫離職的高薪職業需要嗎?

大型、特大型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不是將來發展的目標,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多衛星城環繞的城市群模式將是發展的新選擇。

  • 嚴格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和工業數量,環境友好是主要指標,至少不能在沒有陽光的霧霾下生存。

  • 加快、加密主城與衛星城,衛星城與衛星城之間的交通,尤其是環形城際鐵路的建設。

  • 省會城市周邊城市基礎相對較好,更容易實現。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眾所知周江蘇省會南京並非江蘇最發達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從未以經濟實力登頂。前兩三年才趕上了經濟轉型中的無錫。

以下是2014-2016年江蘇省內各市的GPD排名:

由圖可見在GDP上南京是由2015年實現對無錫的反超。無錫之前由於藍藻事件,遷離化工類、低技術類的企業,導致近幾年來無錫的GDP沒有呈現出正常的增長速度,城市還處於轉型期,一旦轉型成功,有望重返江蘇第二的位置。

剛剛是經濟方面,如果說科教方面,省會南京無疑是獨樹一幟的存在。江蘇最好的大學,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等,幾乎佔盡了江蘇所有的最好的大學。江蘇其他城市的大學屈指可數。論高等教育,南京毫無疑問江蘇第一。

其他省份,如安徽,四川等等的一些省份的城市發展確實不夠均衡,舉全省之力發展確實有點誇張,但佔了大半資源確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其他地級市的人口越往省會城市遷移,小城市的發展就越發滯後,有可能真的會引發其小城市的衰退。當然小城市的領導人,應該制定更多的人才引進政策,放寬制度,鼓勵自主創新創業,帶動全民發展。城市的發展不能等待別人伸來援手,要懂得自救。


解放禁錮的自由


首先,在絕大部分省份,地級市的發展一直是弱於省會城市的。擁有強勢地級市的省份其實非常少。

其次,不能用計劃單列市來代表地級市。五大計劃單列市,雖然不是省會城市,但其實政治地位和省會平級,廈門的政治地位還高於福州。他們有獨立的財政權,人事上也相當獨立,省政府的管理權很有限。因此,省政府無法抽調這些城市的財政資源來支持省會發展。這是這些城市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地級市的數量眾多,分化也非常明顯。如果將這個問題限制在強勢地級市的話,那麼答案確實是肯定的。湖北,四川和河南三個省份全力打造省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是一個重大刺激。強化省會建設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必然會打壓強勢地級市。但強勢地級市主要的分佈,就在東南沿海地區。客觀來說,三個中西部省份省會建設確實不錯,但是省內其他城市的建設滯後也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建設強勢省會的代價。東南沿海地區的省份如果採用強省會政策,付出的經濟成本要更大。實際上是不符合當地的經濟實際情況的。

最後,中國城市在資源分配當中的地位和政治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對於地級市而言,在這場強省會運動浪潮當中,如果不能提升自身政治地位,比如升級成計劃單列市,恐怕相對衰落的命運是免不了的。


zyb38537240


往往省內經濟第一名不是省會城市的,基本都是沿海城市。而中部西部地區必須是省會一城獨大,其他地級市難以超越省會地位。


洛陽隆達商貿


不能只看GDP省會佔全省的比重,還應該考慮人口,最合理的比較是省會城市人均GDP佔省內非省會城市的比重,這樣才更合理。

人口成都佔全省16%,GDP成都佔全省38%,人均GDP成都是四川的2.37倍,遠高於銀川和西寧,可以說成都是中國各省一城獨大的樣板。

看看四川除了成都以外的其他城市個個弱小貧困,川老二在江蘇排名倒數第一,在河南排名進不了前10,甚至川老二還不如貧困的貴州老二。


141804620


這句話闡述了2件事

1.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所以發展的還不錯。

2.地級市走向衰落。

乍一看這確實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至少安徽,四川是成立的。安徽甚至有瘦全省而胖合肥的說法。但我們再看中國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江蘇省,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問題,省內蘇錫常經濟一貫強勢,蘇北地區增長飛速。南京在省內毫無存在感,常有南京安徽省會的說法。山東省內更是如此,畢竟山東濟南,世界青島。

其實,集中優勢資源建設省會城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安徽,四川,河南這樣的經濟基礎薄弱同時又是人口輸出大省,如果不集中資源建設省會把勞動力留在本地,經濟只會更差不會更好。地級市走向衰弱這更是無稽之談,安徽省內曾經經濟較好的銅馬蕪三市,如今只剩下蕪湖一下。原因只是因為馬鞍山銅陵本身經濟模式就不健康,過度依賴資源型國企,這不可能發展長久,輕工業發達的蕪湖就不受影響。

所以,省會城市佔盡資源,導致地級市衰弱,這個說法不成立。


精銳教育桐城路校區


別擔心,地級市的發展也是在穩步向前的。

首先,留在省會城市的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很明顯的是,近年武漢、西安等地的地價不斷攀升,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向其他城市轉移,資源也就慢慢從省會溢出,配置到周邊城市。

然後,省會城市的產業逐步向知識經濟、服務經濟轉化,一些大的製造業和工業慢慢向其他城市轉移,我們當然不能忽視這部分實體經濟的力量。

最後也要考慮到實際生活,目前大城市的房價與工資根本就是不匹配的狀態,儘管一些“搶人”政策看似吸睛,可諸多人才仍然會選擇往小城市迴流,他們在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時,也履行著建設家鄉的使命。

湖北省黃岡市▲

最後補充一點,說到省會佔盡資源不禁想到一個話題,就是“去大城市打拼or留小城市生活”的問題,恐怕已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討論到現在了。大城市有夢想、有資源、有諸多可以施展你能耐的廣闊舞臺,小城市有家人、有時間、有環繞在你身旁正能量爆棚的幸福感,可隨著國家的發展,大城市人口漸漸達到飽和,資源不得不向小城市流入,小城市各種公共設施也在日益完善,基建項目逐漸落實,到那個時候,大還是小的話題可能就沒現在這麼糾結了,地級市會不會衰落,也顯而易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