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的传说,没错,就是传说

“诛九族”是个听起来很霸气的词儿,常常可以看到电视上的封建帝王牛眼一瞪,说出这句威风霸气的话来。

所以尽管夷族、夷三族尚有实现的可能,夷九族就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诛十族”这个升级版的霸气词一经问世,它就广为传播了,先是以讹传讹,到后来甚至取代了正史,为越来越多人所相信。

“诛十族”,说的当然是方孝孺,那么“诛十族”真有其事吗?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萧金铉等人到雨花台游玩,见到安葬方孝孺处,其中就借杜慎卿这个角色之口说,“夷十族”之说不恰当,历史上汉朝律法最重,也不过“夷三族”,方孝孺被杀的只是方氏一族,母党和妻党都不曾受到牵累,这如何算得上诛十族?

那么,“诛十族”的说法从何而来,究竟是不是事实?

首先从史料上看,明清两代正史中都没有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明政府官修的《明实录》中记载:“乙丑,……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

“……丁丑,执奸恶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其辜,磔戮于市。”

没有诛十族的说法,而且在这一版本中,方孝孺是被人抓来献给朱棣的,他还当场乞饶,被朱棣砍头。

满清编修的《明史》中则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这里面没有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述。既然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既然其学生、门人作为第十族也被诛,既然“藏孝孺文者罪至死”,又何来门人录其书并传之后世?

其它史料中,明代有关建文遗臣的著作中没有诛十族的相关记载,有关方孝孺的事迹在仁宗为建文旧臣平反后就有所记载了,但是,这些史料都没有提到方孝孺被诛十族。如成化年间的宋端仪的《立斋闲录》、《革除录》等关于建文忠臣的书。

关于建文帝的大部分野史中也没有相关记载,比如明代姜清《姜氏秘史》,明代大岳山人的《建文皇帝遗迹》,谈迁《国榷》的记载。首次出现诛十族的说法,源于正德年间祝枝山的《野记》,而祝枝山在此书开头就已言明,这是杂文野史,只是用其中的故事劝诫世人讲述道理的,与史实无关。其效果相当于在电视剧片头打上:“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但是这个故事无疑是很冲击力的,于是晚明钱士升的《皇明表忠记》中,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中,明末黄宗羲的相关评述中开始采用这一说法,依据唯有老祝的一本“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而且,在满清编修的《明史》中,第一版和第二版也有个明显修改的部分,第一版《明史》中记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诛死仅用了“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则改为了这样的叙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在这里,开始强调方孝孺等人的忠义形象,加上了朱棣要求方孝孺草诏,方孝孺不同意且大骂不休的内容,但是依旧没有“诛十族”。

这里,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以下几个疑点:

一,永乐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乐帝都当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会在七天之后才写登基诏书呢?四库版《明史》修改前一版所增加的这个原明清两代正史中都没有的情节,不可疑吗?

二,《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清廷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

清人修完《明史》后毁弃了大量明朝史料。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再次修改《明史》。过程中对明朝的皇帝和人事进行了改编和丑化,更刻意贬低了对明朝各代皇帝的评价,就是这样不断修改黑明的清编明史,尚且没有诛十族的说法。

明史是清朝人所修,为了某些政治需要,明史对明朝的皇帝多有贬损,可是,就在这样一部史书中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记载,想象一下,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十族,那么明史的编纂者怎么会放弃这样一个描绘明朝皇帝“暴虐”“残忍”的情节?

三,方孝孺是谁?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在北京誓师时,公开于天下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之奸臣,这个奸臣是谁呢?名单上方孝孺名列前茅,结果朱棣围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后,雄才大略一世英明的政治家、军事家朱棣居然会打自己一个大嘴巴,把他要诛的“君侧”请上金殿草拟登基诏书?而且说出请他做周公的话来?他会犯这种政治错误?

四、满清编修的《明史》中,为了烘托方孝孺的形象(这里还要说明,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谨慎地没有采用诛十族的荒诞故事),曾提到“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这一句话,就把方孝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圣的境界,方孝孺一死,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这是多大的本事,孔圣人去世的时候,都没有人说出这样的话,你让接下来涌现的于谦、王阳明、杨继盛、史可法这些人情何以堪。

政治上低能的方孝孺在治学上是什么思想大家、什么学派领袖?留下过什么绝世文章或者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朱元璋一朝,方孝孺从未受过朝廷重用,朱允炆继位前,他是汉中府教授,蜀献王世子之师,有文名,但还谈不到士林领袖的地位。

这一点,从他被朱允炆重用后,每逢战事失利,朱允炆就罢他的官以息燕王之怒,从朝中文武大臣也不乏弹劾他的人就能体现出来。而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居然会对这个政治、经济、军事上面无所建树的方孝孺如此推崇?

再者,朱棣离开北平的时候是干什么去了?是因为朝廷又派兵来讨伐他了,他只能继续带兵去抵抗,此前近四年的战争中,他一直是以防御战为主,淮河都打不过去,此番出征的战略目标还是要打退敌人,他是在游战途中,得到受建文帝虐待的南京太监派人送信,知道南京内部空虚,这才毅然迂回穿插,绕过明军主力直逼南京城下,结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他离开北京城的时候,这一战能不能打退明军都在两可之间呢,姚广孝已经跑到城门口认真地嘱咐他到了南京之后,你可千万不要怎样怎样?真把姚广孝当神棍了?那直接打去南京好了,还等什么太监送信儿,反正姚神仙算得到。

而且,既然姚广孝交待过不要杀方孝孺,还要厚待,燕王也答应了,为什么还要钦定他为奸臣?钦定的奸臣,不杀,还要给予厚待,还要令其草拟登基诏书,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方孝孺什么时候死对永乐帝没有太大影响,总之无非是一个钦定奸臣,早死晚死都没关系。但是对方孝孺来说影响就大了。因为南京城破,殉节自杀的大臣很多,但方孝孺活着,他没有殉节。

他算准了朱棣一定会见他?一定会请他这个钦定奸臣写登基诏书?然后大骂朱棣名留青史?那么,方孝孺也是活神仙,没准儿和姚广孝还是师兄弟,那就能够解释姚广孝为何神经兮兮地跑去嘱咐不知此战如何,心中忐忑不安的朱棣到了南京城,千万不要杀方孝孺了。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别的大臣肯殉节自杀,做为建文帝最宠信的方孝孺却不肯死,这就是一些文人无法容忍的事了。而且基于儒家的正统思想,尽管朱棣是被逼造反,可你没有“君要臣死臣就去死”,这就是大逆不道,这是要谴责的,这种情况下,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头号打手,就必须树立正面形象。

那么,编出一段朱棣有请他通告天下的头号奸佞在他登基七天之后替他写登基诏书,把他骂的狗血淋头,最后威武不能屈,被诛十族的故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民间资料里,《玉堂丛语》里,只写到方孝孺“不屈死”,连那段对话都没有,“成王安在”这句质问倒是有,不过那书里写的是练子宁说的。

再从一些事实来说明一下,被“灭十族”的方孝儒,其堂兄和嫡长子活蹦乱跳的出现在永乐年间及之后的地方志上面,方家还有个侄子华丽丽的出现在仁宗朝,也就是朱棣他儿子那一朝!方孝复和方琬被赦免是官方文件!还有《史迹考》里说方克浩改母家姓,藏在外婆家里得以免死。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了十族,他母舅家难道不算十族之一?方孝孺一共四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没死,连对他亲生儿子的缉捕都没这么严厉,真会诛十族吗?

明史中还说“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只是说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杀的信息,并没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杀的任何消息。

明史后面还提到方孝孺第十族的一些消息,替他收尸的是他的学生,收留他儿子方德宗的是他的朋友,然而就是如此的情况下,诛十族的传说却是不断丰满、完善,越编越有画面感,到了顺治年间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方孝孺的忠臣孝子形象已跃然纸上,形象彻底饱满了。

到后来那个“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清朝学者赵翼不厚道地把诛十族和其他正史并列收入他的《廿二史札记》,由于《廿二史札记》流传较广,一些大学者如鲁迅等人深受影响,于是,诛十族的故事慢慢流传开来。

对此,不仅现代学者在研究大量史料后予以指出,清朝时一些学者已经对当时以传说取代正史的“诛十族”的说法予以驳斥。

清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在《逊志斋文钞序》中就认为,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之说,乃士人传说之过,有所夸张。清代史学家夏燮对此事曾加考证,也说:“传闻异词不足辨。” 对诛十族之说亦言不足为信。

可就是这样的传说,现在却被一些人当成了史实,孰之过呢?对于和方孝孺一样,被朱棣视为三大奸的齐泰和黄子澄,他们的故事同样有许多渲染不实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有时间再与大家好好探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