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眼鏡超人


我們每一個人從生下來,到長大,可以說都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小的時候有父母關愛,長大結婚之後,有自己的另一半關愛。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關愛,也需要把自己的愛奉獻給身邊的人。只不過在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愛和關懷。有的人在甜蜜罐兒當中長大,有的人是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長大。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環境不同,會對一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說這個人是在一個和睦的家庭當中長大的孩子。那這個孩子,他從小就有愛心。因為有人教育他,給他關愛,讓他懂得什麼樣的事情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應該去做,得到別人的關愛和幫忙之後,應該去感謝和感恩別人。也就是說在和睦的家庭氛圍當中長大的孩子,一般來說,他的心理會比較健全。而且他的人格相對來說比較有魅力,也比較健康。相反如果一個在缺少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一般來說內心會充滿醜惡感,會充滿嫉妒,甚至是仇恨。一旦這些不好的習慣形成之後,會對孩子以後的人生產生非常壞的影響。如果有人及早發現了這個問題還好,如果沒有人關愛孩子,等他長大以後,那再改就來不及啦。所以說一些缺少愛的孩子,他的心裡有的時候非常的不健康,甚至有些扭曲。


缺少愛的孩子,一般來說性格比較內向。有什麼事情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寧可一個人享受孤獨。其實這樣非常不好,因為每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當他自己承受不住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令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當父母雙方離婚的時候,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非常大的陰影。也就是說,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理一般來說都比較脆弱。

我們要重新培養孩子,愛自己的家人,愛身邊的朋友。教育他有愛心。這樣的話,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有責任感,才能夠擔當。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要多給我們的孩子,甚至我們的家人,甚至我們身邊那些需要關愛的人,多給他們一點兒關懷和愛,讓大家都能夠看到世界的溫暖。


文史大世界


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了。大到成年以後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與小時候被忽略、缺愛的經歷有關係。

從小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步入社會以後,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或是抗壓能力,都會比缺愛的孩子表現的優秀。而小時候缺愛的孩子,或許一生都要和“自我價值感較低”的心理作鬥爭。沒錯,自我價值感低就是缺愛的人最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自我價值感低

自我價值感——在接觸心理學之前,我還不能真的體悟這句話。我一直以為,自我價值就是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或者是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每個月掙多少錢。但是後來讀了一些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才知道,自我價值感就是,你覺得你配得到愛,不管你賺多賺少、失敗或是成功、被喜歡還是被討厭,你都有價值。你的價值不是建立在外在的世俗標準之上。

而缺愛的孩子,在童年時期,由於父母一直忽略或是冷漠對待,他們就會有一種自己“不存在、不重要”的感覺。還有些父母,不僅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還會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優秀等等。只有當孩子考了100分、懂事聽話、及時做家務才會被父母稍微誇一下。那麼這些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行為模式——我的價值,建立在我的優秀上。只有我優秀了,父母才能看到我。父母看不到我,就如同我不存在一樣。

這種對自我價值感的認知,是特別折磨人的。因為優秀這個東西,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跟誰比算優秀,跟誰比不算優秀?另一方面,得到一個“優秀”之後,人們往往就會提高標準,繼續追尋更高階的“優秀”。那麼,一旦達不到自己設定的那個“優秀”標準,缺愛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一無是處。

最要命的是,因世俗成就而獲得的暫時的自我價值感,不會因為取得的成就而永遠維持下去,“成就”這個東西,往往在得到的第二天就過期了。而對於缺愛的人來說,就更加如此了。

缺乏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

曾幾何時,缺愛的自己怪罪媽媽,為什麼沒有在童年時給到我足夠的愛,每每爭吵之後,又不免後悔。因為,我也知道:沒有被愛滋養過的人,是沒有辦法去愛別人的。因為ta沒學會。

愛,確實是一種能力。缺愛的人,不會愛自己。因為,ta沒有得到足夠的愛,ta覺得自己不配愛。甚至,不知道愛是什麼。連給了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能給到自己渴求的愛,ta又如何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看到小夥伴被父母寵愛的時候,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忽略自己的,那麼請問這個孩子會怎麼想?以孩子的認知,他們不會認為是父母的問題,他們只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我不值得被愛,我不配。”


當這個孩子認定自己不配愛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的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這種對自己的不滿,讓他無法欣賞自己,愛自己。因為自己是這麼不好,這麼差勁,差到不配被父母愛。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悲哀!

愛,是互相的。我們在童年時期是向我們的養育者學習如何去愛的。而當父母沒有給到我們足夠的愛的時候,那麼孩子和父母之間基於愛的互動就會出現問題。也正因為如此,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愛別人的能力也比較弱。

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愛的孩子,在小時候就知道,要自己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缺愛的人敏感多疑,因為他們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必須要警惕一切對自己造成威脅的人和事。

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就不能獲得來自父母的安全感,那麼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將會伴隨他一生。因為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他的認知裡,這個世界就是不能給人安全感的。這是他的生存模式。


人際關係緊張

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由於一直被父母忽略,長期缺愛,媽媽動不動就發脾氣,年幼的我學會了察言觀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有時候自己很累了卻還要做家務、寫作業,幫父母打理小店生意。而對於自己的心理需求,是從來不向父母袒露的,因為幾次的暴露脆弱,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的呵斥:怎麼那麼沒出息!

於是,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父母從未建立真正的親人應該有的關係。而這種親密關係的缺乏,也讓我喪失了和別人正常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女性。我對女性自然而然的有一種不信任、怕被嫌棄的感覺,這種擔心也揭示了小時候的我怕被媽媽嫌棄的心理。

缺愛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心理問題。當然了,有些內心強大的人或許能夠做到心靈逆襲。但更多的人,沒有這種力量。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給ta足夠的愛。


你認為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呢?一定要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哦!


泰迪抱枕


缺愛最容易產生的就是缺乏安全感,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患得患失,會故意去討好別人,讓別人喜歡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會特別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得罪別人。因此常常沒有主見,拿不定主意,總喜歡去徵求別人的意見。也會常常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犯錯後會非常自責。

還有一些人會表現得非常有能力,很強大。他可能希望通過這樣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只有自己做得非常好,別人才會喜歡自己,才能獲得更多人的愛,才能獲得別人的肯定,這樣的自己才是有價值的。所以他不允許自己失敗,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從小經歷了很多暴力的人,長大後也有可能走上這條路。因為他沒有被愛過,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只能通過暴力來防止自己被傷害。

現在很多人把缺愛這個詞掛在嘴邊,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就用這個作為藉口。雖然我們小時候是需要父母的呵護,但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成年後已經長大了,我們可以自己保護自己,可以讓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強大起來,經歷和記憶雖然不會消失,但她可以轉變為我們前行的力量。


鵜鶘心理


曾經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完美的演繹了缺愛可能造成的後果。

其一,是恆河猴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子,被迫與媽媽分開,而是用了兩隻鐵絲做的猴媽媽替代。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綁著奶瓶,一隻假猴媽媽身上纏著絨布。你猜猜,小猴子更喜歡靠近哪隻猴媽媽?答案是纏著絨布的猴媽媽。除了必要的吃奶,小猴子幾乎一直抱住絨布猴媽媽。但是由於缺乏真正的母愛,小猴子長大後,無法正常的融入集體。在干預下進行交配和生育,也不能正常的撫養自己的後代。


其二,幾十年前,英國孤兒院曾經讓護士對嬰兒進行這樣的實驗:

給於他們充分的食物,並在起居上照顧好他們,但唯獨不能撫摸,擁抱和微笑,也不可以對他們說話。這些嬰兒,得到了必要的餵養,但是被剝奪了最基本的愛。結果如何?很多嬰兒都夭折了。缺乏愛,讓他們的免疫力很弱。愛,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三個例子,不是一個實驗,但卻是身邊的人詢問我的問題:

一個媽媽曾經受到某些育兒理論的蠱惑,這種理論宣稱,為了讓孩子一個人睡覺,就要進行行為訓練。如何訓練呢?就是父母讓小孩子一個人躺在嬰兒床上,無論ta哭得多麼聲嘶力竭都不要理會。幾次之後,根據經典的強化理論原理,小孩子習得了“無論我怎麼哭媽媽都不會過來”,就會乖乖的安靜入睡。結果呢?小孩子的確可以安靜入睡了,也省心了不少。但是當孩子3歲以後,媽媽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這個孩子幾乎不理人,就算媽媽要去抱她,她也會躲開,一個人默默的在角落裡玩娃娃。甚至,她不會直視別人的眼睛。無法進行目光接觸,是孤獨症兒童的一個特徵。

以上三個例子,愛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關心,照顧,擁抱等愛的表達,會讓人長大後,無法正常的社會化,無法融入社會,無法學習共情能力。很多人,或者成為冷漠者,或者成為在情感方面索求者。不能信任他人,也無法做出承諾。


諮詢婚姻戀愛問題,歡迎關注私信小鵬姐姐哦!


周小鵬


我們不妨拿一個具體的人來舉例。紅樓夢裡的賈珍,他就是個非常典型的缺愛的人。也許是對事失望,也許是過於想的開,反正賈珍的父親賈敬找找出離紅塵,到京郊和那些道士廝混去了,賈珍應該沒有太多被愛的體驗。

他身上就呈現了對愛的陌生化,對於唯一的兒子賈蓉絲毫沒有憐惜之情,霸佔了他的老婆秦可卿是其二,其二也經常為些小事羞辱他,甚至讓下人朝他臉上吐吐沫。

從賈珍對於妻子尤氏的友善看,他並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不知道愛是怎樣的一種東西,對這世界有一種不動聲色的粗暴。

當然,賈珍的這種表現還是因為他終究處於強勢位置,我也見過,處於弱勢又缺愛的人,他們身上往往會呈現極度自卑和極度自負的兩個極端。

他們太渴望被人認可和接受,又不認為自己就會被認可和接受,因此首先拒絕這世界,看似桀驁,實則脆弱至極,為了掩飾這一點,他們會背上無比厚的盔甲,看上去很不友善,卻又無法抵抗外界的溫暖。


閆紅說


你好,我是一個五年抑鬱症康復者!

缺愛確實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原生家庭缺愛,可能會導致孩子有心理問題,比如朋友之間缺愛,就會遠離,比如夫妻之間缺愛,就會導致感情的破解……

在抑鬱症的時間,可能覺得世界唯自己一人孤單落魄,雖然人人都說愛,雖然口中說愛,但是未曾真正的感受到愛,甚至對別人的愛感覺是另有企圖,或者是麻木不堪!毫無反應!

聰抑鬱症中走出才,由於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接下來來教大家如何心中大愛!

你要明白,愛不要寄希望於別人,要寄希望於自己,對於別人,你要去愛,不要以為自己釋放出了愛,自己就沒愛了!相反的是當你釋放愛的時候,你自己就是愛,你還會缺愛嗎?

但是你也不要有功利心,釋放出了愛就一定得收到愛,雖然肯定會收到愛,按照幫助我從抑鬱症中走出來的超心理學來看,你釋放什麼能量,就收到什麼能量!只是時間問題!不要渴求立竿見影!

你就去不求回報的去付出就可以了!如果相互愛的兩個人都這樣做,那麼夫妻之間情深似海,對象之間甜蜜幸福,家庭之間其樂融融,國家之間和平共處,世界必將一片大同!

此所謂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至臻大化!



正能量小倉倉


缺失的愛,會從哪裡去彌補?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所以,我們的人格特質如何,有時候真的要看我們有多幸運的能夠成長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以及遇到一對懂得“施愛”的父母。

那麼,經歷了怎樣的成長環境才是“缺愛”呢?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基礎關心是保證孩子的生存,健康、安全的成長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夠為孩子提供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忽略了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孩子所需要的關心並不只是吃飽穿暖,被尊重、尋求安慰、尋求安全感等等都是父母需要給予孩子的,這其中就包括家庭的完整程度、夫妻關係的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孩子對於愛這種情感需求的理解程度。

人類心理的需求在某個程度上來說,和我們生理上所需要的各類維生素是相似的,我們需要被尊重、被關愛、溫和對待等等心理因素之後,心理發展才能健康進行。所以,這些感知愛的能力的心理因素一旦缺失,我們的潛意識心理卻沒有放棄尋求,所以,缺失的愛就會影響到個體的人際關係、情感處理等。

情感淡漠:對於情緒、情感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減弱,所以,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情感發展,可能都會難以顧及到他人感受,並且,對於他人和自我情緒得理解有偏差。

偏執人格:缺愛的人就會努力尋找愛,但是,他們對於愛又沒有合理的理解能力,所以,一旦他們陷入這種心理矛盾,就會不斷尋求較為極端的方式方法去不斷地驗證,也因為缺乏感知能力,他們很難從外界尋求到答案,他們能堅持的,只有自己能夠理解並且認可的。

安全感缺失:安全感幾乎是人類無法意識到的潛意識心理,卻影響著多方面。例如:心理防禦性強,缺乏信任感、悲觀等等。

缺愛並不一定會導致什麼心理問題,但是,缺乏愛會造成一定得心理缺失從而導致人格上的問題。

我想大致就是如此。


心理學了個啥


我是姜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致力婚姻情感,親子關係,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諮詢及探索。


在回答的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具體化一下這個標題,把它具體為“童年及成長期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個在成長期恰到好處得到愛的滋養人在成年之後是有能力尋找愛和把握愛的。故此今天我們且單純來討論“童年及成長期缺愛的人容易產生什麼問題”。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就有必要先談一下童年及成長期缺愛為什麼會產生心理。或許我們已經不太記得我們是如何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但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會告訴我們,孩子會藉由成年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所以如果我們仔細想一下或許就不難發現,當一個孩子感到沒有被愛和接納的時候,他們小小的心裡其實已經被一個”謊言“佔據,即“他們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想想看這個謊言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怕,更可怕的是這個謊言一旦在成長過程中被相信和固化便很難改變,這就不難理解活在這個謊言下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問題,比如:


1.低自尊,缺乏自信心

成長期缺愛的人因為相信了“別人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不值得被愛”這樣的謊言,於是常常會缺乏自信心,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我們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具體表現為害怕展示自己,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爭取機會,行為退縮等


還有一部分人的表現形式會稍有不同,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自我價值,對人際關係、社會過分敏感,我們稱為低自尊。低自尊者對自己抱著一種陰鬱的看法,即“我不夠好,我不可愛,因此,我不重要。” 他們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不必要的。有這種自我貶損態度的人看不清他們生活的目的,常常對自己生存的理由發生懷疑。他們認為自己對變化無能為力,而竭力在自己之外尋求答案。因此,他們容易接受別人的觀點。這種脆弱的立場使得他們的言行更多地適合別人的需要和慾望,我們會看到他們過分迎合別人,彷彿缺乏主見。

2.缺乏安全感

因為成長過程中缺少被愛和接納的經驗,於是內心深處對於被愛有著強烈的渴望和不確定,“我真的可愛麼?對方是真的愛我麼?這樣的愛會持續多久” 諸如此類的不確定和擔憂隱藏在內心深處,讓人缺乏安全感。

3. 偏執

生命裡一直缺少被愛和接納的經驗,慢慢地對世界少了信任,多了防禦,當關愛來臨時無法相信這是真實的,從而敏感多疑,反覆試探,這樣的行為常常導致惡性循環,反覆的試探讓自己近一步被疏遠,被疏遠和孤立的自己驗證了“沒人會愛我”的“謊言”,長此以往可能就會陷入偏執。


4. 更容易抑鬱

有了如上3條,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缺愛的人更容易抑鬱。生活如此不易,抑鬱如影相隨。


作者簡介:
姜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致力婚姻情感,親子關係,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諮詢及探索。願意用心陪伴你驅散心中陰霾,找回屬於你自己的天空。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有書君一向覺得是童年的經歷決定了我們自身的性格,同樣,缺愛與否也是童年經歷決定的。

有些人的童年生活地幸福美滿,他們家庭和諧,父母恩愛,沉浸在愛的包圍中,滿足的人們也就根本不會缺乏安全感,從而迫切需要從外界汲取愛意了。

而有些人的童年則正好相反,或許是父母,或者是朋友的原因,這些人提早見識到了生活揭開外皮的殘酷模樣,他們感受不到安全,所以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準備獨立社交的時候,這些愛意缺乏者們就開始以各種形式從周圍的人身上汲取安全感來保證需求了,許多人因此在情感上顯得格外病態,讓人心疼。

缺愛的具體表現又是什麼呢?

每個人意識到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愛意的時候,其實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它已經開始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我們會不自覺地靠近,猜疑和反抗。

小時候的家庭影響顯現在了自己長大後的社交問題上:

有書君通過不斷觀察身邊的人,發現缺愛的人面對情感,通常會有以下幾種態度:

1.奮不顧身型

對於這種缺愛者而言,問題出在:他們很難分辨,哪些是隻能當點頭之交的善意行為,哪些是能夠成為親密好友的動心行為。比如在一段感情中,缺愛的人通常都會把握不好進程,沒有分寸感,只要別人稍微對自己展現半點善意,哪怕是虛假的,他們也會奮不顧身去信任他人,像黑暗中撲火的飛蛾一樣,掏心掏肺說出自己所有秘密,沒有一絲隱瞞,即使最後可能會受到傷害,正常人在乎的是“別人對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而缺愛的人在乎的只是“只要有人對我好,這就夠了”。

2.不敢交流型

還有一種類型的缺愛患者們,他們的表現和上一種人截然相反,面對他人表現出來的善意,這些人通常像一隻寄居蟹一樣,用堅硬的外殼保護著自己柔軟的內心,即使發現了自己也想和其他人交流的心思,也會不斷反駁自身:“我不行的,沒有人真正愛我,他們都是想騙我。”想著既然最後會受傷,還不如斷絕當初認識的可能性。

有書君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情緒出現,只不過一些人會調節,一些人會放任這樣的感受摧毀內心。

瞭解了這麼多,讓我們迴歸主題,缺愛的人會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問題呢?

1.懦弱,不自信

他們容易把自己與別人進行不客觀地,無意義地比對。並且在比對過後還會對自己的性格特點盲目地加以批判,而且這些行為是無意識間發生的。

2.敏感又焦躁

敏感的人很多,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入微,這種敏感在成年後能極快揣測出相處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表層想法。

而另一種人的敏感來自對周邊人事的極度關注。這一點是缺愛人群普遍的心理特徵,比如“很小的時候就愛聽大人聊天,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誰對誰有意見,誰在誰背後使壞心眼”,在成年以後他們會很在意別人是否話裡有話,很有可能對方無意的一句話,在這類人心裡都能被劃開一刀口子。

3.虛弱型付出和艱難型信任

缺愛的人對愛的體驗值很低,付出值同樣低。不管對待親情還是友情或者是愛情,尤其是異性間的愛情,缺愛的人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他絕無僅有的虛弱。頗有一種“捂不熱的白眼狼”之既視感。

聊了這麼多,有書君相信我們現在可以自己給自己下個判斷了,那麼接下來,有書君就要向大家說說怎麼去改善緩解這些問題的方法了,希望大家認真閱讀,早日獲得幸福感。

1.自己愛自己吧

其實愛並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給的。如果想要被愛,先學會去自己,然後延展到別人,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但是不付出,我們永遠得不到回報!

2.提升自己

負面情緒多的人,有書君一般推薦多看書,多學習,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即使整個世界都不好,你依然會覺得明天很有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很多愛。生活中美好的,值得快樂的事情有很多。

3.學會享受

是的,最後要做的不是付出,反而是接受。接受時隔二十年突如其來的陌生人之愛。愛情的愛和友情的愛區別於親人給的愛,雖然都是情感,但其中的發展過程是不一樣的,首先要學會別讓自己一個人。

缺愛其實不可恥,讓自己陷進悲傷的泥潭裡無法自拔才可悲。


有書快看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它能給人帶來無盡的力量,甚至是奇蹟。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缺乏足夠的關愛也是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的產生。從需要理論層次來說,愛和歸屬是個體之間建立情感聯繫的需要,包括愛人和被愛,也就是說擁有足夠的愛是個體的需求,若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的話,首先很容易誘發消極情緒的產生。

最直接的缺乏關愛模式體現在幼年時期,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小孩子需要擁有足夠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若此時家長沒有正確的去對待,就會造成孩子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這就是一種缺愛狀態下出現的錯誤成長模式,很容易誘發心理出現問題。

產生低自尊

自尊是個體對於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的一種評價,也就是自己對於自己的一種看法。自尊涉及個體是否能夠產生積極的態度和對於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定。家庭中親子關係是影響自尊建立的一個因素,父母的一些行為對於孩子建立高自尊是非常有幫助的,若在童年時期缺乏關愛,不能建立正確的親子關係,很容易形成低自尊的狀態,他們會缺乏責任感和自信心,常常處在自卑的狀態下,總是持一種消極的情緒去看待問題,常常會體驗孤獨和絕望、甚至是深度抑鬱。

人格障礙

人格是所有心理特點的總和,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因素,都有密切的關係,在個體4-6歲期間是人格的形成期,若這時候接觸到的人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和關愛,進行錯誤的引導,很容易形成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早年開始,與童年開始起病,人格的某一方面過於突出或者增強。尤其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關愛很容易誘發產生偏激的想法和行為,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種傷害。

情感障礙

人的情緒是以需求為基礎的,被愛是一種需求,若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很容易在情緒情感上產生異常。由於缺乏足夠的關愛,他們會從潛意識裡去貶低自己,自卑敏感的內心時刻體驗孤獨、因此會總是面帶愁容,形成情緒低落或者是情緒淡漠的情況。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總是體驗憂慮不安。

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家長應該更加積極的去正面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