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理財投資糾紛上升 熟人常「惹禍」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洪雪)隨著民間金融的日益活躍、多元,涉及民間理財產品的投資糾紛呈井噴式增長。

今日上午來自豐臺法院的調研顯示,該院自2015年至2018年7月間,共受理該類案件9162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民間借貸糾紛最多,達到90%。

拉親戚投資 都打水漂了

家住北京懷柔的張先生是一名退休幹部。2014年底,他多次在小區內收到某財富公司散發的廣告,起初張先生並沒有投資的想法,但陸續有親友、鄰居向他推薦這家財富公司,並不斷向他宣傳收到高額回報的“成功經驗”。

其嘗試投了幾萬元,很快就獲得了收益。嚐到甜頭後他果斷追加投資,還大力向親友推薦這種投資方式。不料沒過多久,該財富公司就停止向其發放收益,公司的平臺無法使用,分公司停止經營,負責人也拒絕出面進行溝通。張某的親友們出於對他的信任進行投資,很多人在交完錢之後甚至連合同、收據都沒有,維權陷入了困難,紛紛找到張某要個說法。

承辦法官表示,此類案件中,投資者基本都是由熟人介紹投資,有些人確實覺得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但因缺乏識別和判斷能力,最後自己和親友都成了受害者。投資者不但遭遇經濟損失,還可能因複雜的人際關係引發更為激烈的社會矛盾。投資人應做出理性判斷,防止出現人財兩失的風險。

民間借貸糾紛佔九成

據統計,此類糾紛中,排名靠前的案件類型主要為民間借貸糾紛,達8258件,佔比90%,民間委託理財糾紛446件,佔比4%,另有部分理財產品以有限合夥協議、股權轉讓、債權轉讓、私募基金等方式運作,共佔比約6%。

法官表示,2015年至今,豐臺法院共受理涉眾型民間理財產品糾紛372件。被告通常以在網絡平臺、火車(汽車)站、知名商廈、繁華街區等廣泛發佈廣告的方式招募投資者,或僱用大量營銷人員深入居民社區、生活超市等進行現場宣傳,受眾面大,影響面廣。

此外,投資者以中老年人、家庭主婦等群體居多。上述群體的投資金額在十幾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款項為養老金或家庭存款,投資時其他家庭成員大多不知情,且有部分投資者先後購買多個理財產品,造成連環損失。

法官說,民間理財產品通常承諾較高投資收益率,實則償付困難。涉案民間理財產品通常承諾的年化收益率為12%-18%,約為同期存款利率的十倍或更多。投資者後期很難按期獲得返還本金及收益。

在相關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發現,投資者證據意識不強,不善於保存維權證據。怠於索要合同原件,支付方式亦較為隨意,以致出現問題後,維權遇到較大障礙。

針對此類案件,法官建議公眾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儘量選擇正規渠道,切勿向對方指定的第三方個人賬戶內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