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羽坛格局与十年前相比,可谓日新月异,不变的规律只有一个,冠军终归强者。但羽毛球是个具有限制性的运动,有别于赛跑和举重,所以这个所谓强,体现在哪里?单单是速度、力量?还有其他吗?
爱羽客小编最近以群访的方式,请教了十几个看球超过十几年的老球迷和一些北京奥运周期的退役运动员,讲起了“赢球靠拼劲还是靠方法”这个关于风格的话题。我们发现,10年前,日本、韩国、中国的运动员,整体来说打法都比较偏硬朗,意志很顽强,而马来西亚、印尼的运动员则不太强调力量、体能,他们重视的是技术、节奏、变化。
以小编和其他同行的采访经验来说,问到运动员如何去赢得比赛,总是有大部分的运动员都说自己当时没多想,就是一分一分地去顶,甚至说没有在意分数,就是咬着牙去打。这种球员通常比较年轻,确实在场上表现得很卖力,球路大开大合,攻防回合都打得相当精彩。或许我们对这类作风顽强、不太思考技战术的运动员定义成一种类型——“拼劲十足”。
而另一种类型的运动员则是喜欢从技战术的方面去入手去探讨,他们会讲讲别人哪些地方做得好的,自己哪些地方去扭转局面。这种球员在场上不会表现出很紧张,即使是失误,他们不会表现出过分在意。在场上,他们总是不会急着下手,总是等待这对方出现漏洞才抓住机会。虽说局面沉稳,但是懂球的球迷总认为他打得“有纹有路”。这种球员我们定义作另一种类型——“方法行头”。
10年前,电视解说羽毛球比赛时,凡是有日本运动员出场,解说员在谈到打法时总是说:“作风比较顽强、防守比较好”。当时的日本运动员打法确实比较单调,即使是相对最强的女双项目,打法除了防反,就是死守。韩国双打亦同样,总喜欢用尽所有力气去干。但亨德拉这个“冷面石佛”总觉得他没有怎么动,单单动两下手就得分,让对手有力使不出。我们经常觉得印尼运动员面部表情很放松,确实如此,不是他们不紧张,而是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对方的漏洞,而不是想着胜负结果。
李龙大无疑是一位一流的球员,但在一流球员里,他或许要归类成拼劲十足的类型了。李龙大最重视的项目是男双,但却在大赛中未拿到冠军。部分球迷总喜欢把一些不愿意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归结为命运,却没有发现李龙大屡次输给东南亚球员是因为他球路太单一,加速的同时也被对方观察出漏洞。他拿到奥运冠军的项目是混双,其实确实离不开李孝贞的出球智慧,能够在大赛战胜纳西尔和赵云蕾,仅仅靠顽强死顶绝不可能。回看李龙大的男双,越是想通过速度力量解决问题,越是说明得分手段比对方少。
相反,亨德拉在里约奥运被柴彪/洪伟爆冷亦有原因。其实那场球也可反思为亨神太纠结于小技术,也对自己的技术太过于有信心,明知球慢却不肯加力,也没有加速去调动自己的状态。奥运会小组赛两败而不能出线,他觉得是状态不好,但侧面来说,是否算是缺了一份拼劲呢?
如果要找典型的方法行头论的球员出来,那就是传统的印尼女双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印尼女双大多能力本来不强,只能靠技术,顽强不起来。印尼女双是印尼队五个项目中历史成绩最差的(女单虽好不了哪里去,但是起码出过三位奥运奖牌获得者)。民族文化确实有影响了印尼女子运动员普遍内敛的性格,而从球路来看,印尼女双运动大多只会打点,连攻防回合都难以坚持。
但本届世锦赛我们可以看到,印尼队成绩最好的反而是女双,世锦赛女双八强日本占三席绝不是奇事,但同样占据三席的居然还有印尼女双。拉哈尤的男性化无疑显示出她的攻防相持能力,但三双阿万达在1/8决赛战胜李绍希/申昇瓒的比赛,可以看到印尼女双在方法行头的基础上,变得更拼劲十足,简单说是多拍能力进步了,作风更顽强。
“拼劲十足”的基础变得“方法行头”的,就是现今的日本队,他们整体都一改往日球路死板单调的印象。桃田贤斗在世锦赛的表现和成绩,都已经证实他各项技术细节与技战术套路都已经达到一流。我们把桃田和昔日佐佐木翔那批只专注于顽强奔跑的大师兄相比,不难看出桃田的球路和得分手段,明显丰富很多。
最后要作出的总结,当然是“拼劲十足”和“方法行头”要同时并存才能成为顶尖运动员了。如开头所说羽毛球运动就是一个在框框内进行的博弈,不像举重或赛跑那样,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就越有优势,冲得越快可能只会露出更大的空档。同时,也不可能不跑动,靠着一些假动作就能轻易得分。故此,拼劲和方法之间的拿捏,或许是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关键了。
还要打call一下爱羽客的技战术教学节目,更新啦~~
主讲: 张洁雯
教学要点: 意识 张洁雯 甘兆龙
优秀原创稿件、个人简历投递通道:[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愛羽客羽毛球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