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时 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被开除 到底冤不冤?

晚清甲午战争,清廷之败,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苦心裱糊多年的纸窗被捅破,屋内破旧不堪的景象一览无余。西方列强眼红日本在华取得的利益,纷纷紧随其后,欲将落后的中国瓜分豆剖。

为救亡图存,在任的光绪皇帝宣布实行新政,即史书中所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因为新政实施103日,便宣告失败了。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中,有一起著名的事件,史称“礼部六堂官事件”。

清朝政府分六部九卿,各部堂有堂官,司有司官。司官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属于部门里干活的。而堂官包括满汉两尚书和四位侍郎,总共六位,故“六堂官”即是各部的领导高层。

礼部六堂官事件中,光绪把礼部的尚书侍郎一起革了职,相当于把整个部门的领导层一锅端了。

戊戌变法时 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被开除 到底冤不冤?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向谨慎的光绪如此动怒,不惜一下子开除六位高级官员呢?我们过去在课本上看到的解释,是说礼部六位长官消极应对新政,甚至阻挠变法,所以光绪才下令将他们开除。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要分析这起事件,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在礼部任职的六品主事王照。

话说在实施新政之初,光绪认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广开言路,让大家都来提意见,变法到底要变什么,怎么变,更好地让大清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过去,只有品级高的官员,以及专门负责言事的官员有资格给皇帝上奏折。光绪为了让大家都来参政议政,规定品级低的官员,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给皇帝上奏。其中低级官员奏折可以交由上司代奏,百姓的意见可以交到都察院。王照属于礼部的官员,所以便将写好的奏折交给礼部尚书,请求向光绪代奏了。

然而,礼部的长官不仅不替王照代奏,反而把他的奏折扔到地上,互相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光绪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便以阻格言路为由,罢免了六位堂官。

戊戌变法时 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被开除 到底冤不冤?


光绪此前明令禁止阻格言路,礼部堂官触犯禁令,看起来是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仔细看王照奏折中提的建议,似乎这几位长官又有些冤枉。

王照在奏折中,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请求光绪昭告天下,大力推动变法。这一点光绪已经做了。第二条,请求朝廷设立“教部”,与六部并立,专门宣传儒家思想,这也不算太出格。但是第三条建议,就略显荒唐了。

“请皇上奉皇太后圣驾,巡幸中外,以益光荣而定趋向也。自中外交通,我皇太后听政三十年,忧劳备至,……今者合万国之欢心,以隆教养,正宜奉慈驾游历邻邦,藉以考证得失,决定从违。应自日本始。”

这条建议,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更像是哗众取宠,为了提新想法而提新想法。莫说让光绪和慈禧两位国家元首同时出访根本不可能,且第一站还设在日本,大家应该没有忘记,三年前李鸿章赴日签订条约,差点被人一枪崩死。这份奏折要是摆到皇帝面前,说不定会惹来一个谋反之罪。

戊戌变法时 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被开除 到底冤不冤?


礼部堂官虽说是为王照代奏,但他毕竟也是礼部的人,万一出了问题大家都要担责。所以当时几位堂官选择扣押王照奏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不完全是为了阻挠新政。

但礼部长官们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他们不应该把这件事情告诉光绪。在光绪看来,王照提什么建议是他的事情,但礼部堂官们不代奏,就是态度不对,不把皇帝的命令看在眼里。

所以光绪开除几位堂官,不是因为他们阻挠了王照提的什么好建议,而是为了给自己立威。

礼部六堂官事件发生之后,慈禧太后开始谋划政变,结束戊戌变法,也不是为了给礼部六堂官讨回公道,而是光绪动了二品的高官,那是触犯了慈禧的用人大权。

王照看起来是引发事件的导火索,但其实整件事跟他没多大关系,背后的本质,是帝后两党之间的权力相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