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爲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據說,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喜歡把俄羅斯人稱作是“戰鬥民族”,這其中當然不乏調侃的意味,但也不排除有一種起鬨架秧子式的喝彩成分。俄羅斯人對此似乎並不買賬,而且他們還從“戰鬥”倆字中很玻璃心地嗅探到了某種“偏見”的味道,認為是在說他們粗魯好戰。我們也總有槓精跳出來說俄羅斯根本配不上“戰鬥民族”的稱號,因為從史上戰鬥力來看,俄羅斯經常處於捱打被奴役的境地。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羅斯能從一個東歐封閉的小公國,擴張成為世界上面積第一大的國家,其中的玄機不是單憑“戰鬥力”就能解釋清楚的,德國人甚至日本人在很多時候可能都比俄羅斯人戰鬥力更強,可他們折騰半天,到後來也都只能回去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可見民族戰鬥力跟它所能覆蓋的疆域不一定成正比。尤其俄羅斯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因為被強大的外族佔領裹挾,因此慫人有慫福地佔領了大片的土地。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有時上天好像也喜歡惡作劇,俄羅斯是世界上最不能也不願在自己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他們自己的第一個公國都要找維京人來幫他們管,最後讓人家把CEO做成了繼承人,他們還把人家當做民族英雄寫進了自己的歷史,這麼心大不靠譜的民族上天卻偏偏“委派”他們掌管世界上最大一片土地。而那些擅於管理、秩序嚴謹的民族就只給一小塊地方。也難怪俄羅斯人有時會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是神選的,是賦有神性的,是肩負著偉大使命的。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曾指出:俄羅斯人從不想成為男性的建設者,它的天性是女性化的、被動的,在國家事務中是馴服的,它永遠期待著新郎、丈夫和統治者。俄羅斯曾有部電影《小偷》很形象地反映了俄羅斯民眾的這一特質,年輕的母親即是俄羅斯民族的一個縮影,她在戰爭中失去了丈夫,帶著年幼的兒子在火車上邂逅了一個高大帥氣的軍官,以為就此找到了生活的庇護和依靠,不成想在之後的日子裡,軍官逐漸暴露了他以母子倆為掩護到處偷盜的本來面目。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年輕的母親在看清小偷的真實嘴臉後,明明知道所託非人,依然自我催眠:畢竟有個男人可依靠,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的確也或多或少也保護了他們母子,因此自動放棄了離開小偷自救的機會。。。這就是俄羅斯人被動軟弱的一面,不但女性化,而且還是老式女人的女性化。俄羅斯底層民眾的忍耐力是無限的,他們曾為締造龐大的帝國做出過無數犧牲,流盡了鮮血,但他們所作的一切竟然不是為了建立維護自己權利的政/權,而是為了把自己奉獻給政/權,然後把責任重擔轉移給他們。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俄羅斯的知識精英階層所崇尚的“精神無限自由”的“無政府主義”也女性的,是一種對主動權的放棄,他們樂於塑造一些超凡脫俗,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漫遊者形象,流浪著尋找上帝之真。對於西方人對他們的“恨鐵不成鋼”,俄羅斯人的回擊是也瞧不上西方人那種整天為爭取自己權利斤斤計較的“小市民氣”,俄羅斯人堅定地認為:唯有那些不過份地為塵世利益和塵世幸福的渴望所吞噬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戰鬥民族”的另一副面孔,永遠作為新娘等待新郎的拯救

一個精神富足的俄羅斯人應該,別管物質生活怎樣,別管自己個人權益在現實中是否得到維護,每天一睜眼睛,想到的都是如何追求真理、拯救世界,永遠為人民和整個世界的苦難而憂傷——活脫脫的聖母心,俄羅斯覺得自己負有解放各個民族的使命,但人家其實並不是那麼想,人家不需要。俄羅斯這種看似直男癌的思維,其實也是源於一種女性心理的延伸,因為他們一直等待被強者拯救,所以一旦他們成為強者,那全世界應該都等著他們去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