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速寫(2017年12月15日徐之騰寫於成都詩婢家美術館)

人生曠達 丹青熻煜

——品讀張達煜先生的藝術人生

我一直想寫一篇有關蜀中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張達煜先生的文章,但苦於自己才疏學淺,達煜先生的藝術人生又太豐厚,故遲遲不敢動筆。近日,《現代藝術》雜誌約稿推介張達煜先生,催稿在即,故我才壯膽提筆。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我結識達煜先.生的書畫作品應該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而有緣認識其人還是近十年內的事了。達煜先生僅比我的父親次一歲,所以他在我的心目中是長者、學尊,這也是引起我誠惶誠恐遲遲不敢下筆的原因之一。最近我認認真真地研究學習了達煜先生出版的諸多作品集,對他的人生閱歷、藝術追求、人品修為約有感悟,現記之如下,以就教方家同仁。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1941年出生於蓬溪縣的達煜先生,如今已是古稀開外邁向耄耋之年的人了。他當年發矇讀小學階段,其書畫藝術細胞就在美術課老師的誘發下,得到了極速的膨脹生髮,他十五歲進入四川美院附中學習,之後又升入本科班深造,其在東西方繪畫方面的功底都得到了很好的堅實。在美院讀書期間,書法還受到馮建吳先生親授,花鳥畫得到鍾道泉先生的指點。參加工作後,書畫藝術作品的人文內涵提升,又得到了孫竹籬先生的啟發,故他的藝術追求始終秉承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貫穿傳統文化的脈絡,步調於時代發展,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無愧於一代隱忍者和真正的藝術家。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蓬溪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東,涪江中游,境內多為丘陵,平地狹小,溝谷河流縱橫,人口稠密。其歷史悠久,夏、商、周為蜀國地,秦為蜀郡地,現隸屬於遂寧市,文化特色十分鮮明突出,素有“五史之鄉”、“孝子故里”、“中國洞經音樂發祥地”、“古壁畫藝術之鄉”、“大樂之鄉”等美譽。蓬溪是“中國革命老區”,也是“中國書法之鄉”,“工詩文、善書法”之風歷代傳承,傳統書法藝術十分繁榮。在一般人的眼裡,似乎只有在大山大水、繁華大都市、大地方中,才能孕育出名人大家。而達煜先生就恰恰出生在蓬溪縣這麼一個小地方。如今我們細細品讀達煜先生的人生經歷與藝術成就,他卻將這種世俗觀念給以徹底顛覆了。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蓬溪地方雖小而偏僻,但早在唐代,杜甫涉足就留下散文名篇《唐興客館記》和論書詩作;宋時王弘作《寶梵寺碑記》書法至今猶存;明代書法家黃輝曾題匾“梓東鄒魯”,盛讚蓬溪繁榮的文化和淳樸的民風;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涉及儒、道、釋等文化的九宮十八廟中有許多名人題寫的匾額和楹聯。如詩、書、畫“三絕”奇才張船山,其書法脫盡凡骨,大氣豪正,沖和平淡;歷史演繹到民國時期,于右任、謝無量、豐子愷、張瀾、黃賓虹、沙孟海等也先後留有墨跡。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蓬溪先後成立了鄉鎮級書法協會、青年書畫社、縣書法協會。“蓬溪書法群體”由此誕生,蓬溪書法現象在全國書壇一領風騷。深受歷史文脈的影響,並擔當發展了蓬溪的書畫藝術,達煜先生就是蓬溪書法現象的倡導組織和發起參與者之一。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達煜先生的書法野逸自然,他從小就生活在素有書法之鄉之稱的環境中,耳聞目染,接受了較好地傳統正規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煜先生對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的理解特別到位,他從四川美院畢業後,很多精力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都用在了琢磨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如何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所看、所悟,也即如何表達時代的意義。他堅信,不管吹什麼風、唱什麼調,中國繪畫藝術絕對離不開書法的線條構成,以書入畫才是中國美術家的真諦。故他中晚年的大量創作中,尤以草書最具特色,連綿的大草不僅幅式大,而且用筆率真,佈局瀟灑,氣象宏邁,線條走向不受約束,任情發揮,酣暢淋漓。

達煜先生的楷、篆、隸、行諸體,多含蓄而古拙。字多碑帖滲合,大小隨形,不做整齊劃一安排,雖有法而不循法,變化天然,亂頭粗服,天真爛漫,毫不輕佻妖豔,富有洗盡鉛華之氣,而厚重、渾樸之趣溢於意表。這種書法,用線拙樸,細細品賞則愈探愈有韻味,有一種特殊之美深蘊其間。達煜先生在書法創作中並不完全遵循傳統的運筆方式,其筆鋒的絞轉變化和整體的效果,隨性而至,不重視每一個字的工整安排。最能代表達煜先生書法風格,亦最具個性特色的當屬其一堂屏的草書。他堅持的是線條的流暢與質感,他不十分講究線條走速與轉向的法度,更關注筆墨的酣暢和整體效果的行雲流水,或筆鋒剛勁有力,或是線條的虛實、長短、曲直的視覺效果上,以及自己的情緒宣洩和情感的表露。運筆超脫,狂放不羈,氣勢雄健,情感激烈;字形則大小參差,或顛撲,或偃仰,或如狂,或如醉,皆出之自然,渾然天成。他完全打破了書法的傳統審美,他更擅於用線條和筆墨的聚散離合來表情達意,他的作品折射出自己的內心世界。他不在意一筆一劃的工整安排,而是追求整體的意境。可謂他的作品逼近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美學思想。這為他的繪畫創作出自己的風格並不失為民族繪畫特色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達煜先生能破陳規、鄙法度,獨立跳出時風之外,沉默於傳承與出新之間,寓風姿於撲拙,寓霸悍於沉雄,筆畫圓潤遒勁,結體跌宕嬗變,章法縱橫瀟灑、開合有度,實現了自己書寫神韻的現代追求。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藝術形式多樣,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國畫藝術家作畫時,會將所要表達之物先儲於心、再形於手,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山一水、一樹一石、一臺一亭,皆立意高遠、畫盡意在,展現出畫家的獨特審美觀和藝術悟性。在我國浩如繁星的國畫藝術家中,達煜生先生更是憑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用現代的審美情懷,賦予了傳統國畫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為國畫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達煜先生的焦墨畫在不借助或少藉助水的滲化作用下,採用不敷彩或敷淡彩的辦法,以書入畫,離相得神,去表存真,妙乎於規矩之外,以豪邁的人文情懷介入自己的藝術創作,得以使觀賞者從他的作品之中體會到行雲流水、酣暢淋漓的自由情懷,敢於自覺擔當起傳承中國畫最古老的繪畫方法的重任。中國畫的創作,尤其是文人寫意畫的創作,“以書入畫”是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倘若這個問題解決不好,那他畫一輩子也畫不出真正的中國文人畫的境界來。正如元代趙孟頫有題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與中國畫藝術本體精神所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達煜先生不管是焦墨山水、設色淺絳山水或大寫意花鳥畫創作,其用筆作出的線條,均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韻味,也就是說他筆下的線條富有豐富的韌性和力量感。筆下的老樹枯枝藤蔓能蘊涵《散氏盤》的筆意,使畫面斑駁自然,高古樸拙;其山水作品能化《石鼓文》的線條立作品之骨,借鑑《毛公鼎》與顏真卿的行草書法之筆力,關照自己山水畫作品中物象的構成,實現了作品可觀、可遊、可居的美感效果。達煜先生對中國畫的構圖造境,遵循以詩心為本真,帶著悠遠的詩意念想,超然坦誠的無畏精神,以學養為文心,融詩、書、畫、印於一爐,通過詩畫語言物化自然世界中的山水花鳥神韻,筆下作品展示出蒼勁沉雄、清新高華、氣勢磅礴的格局,透視出淡泊的人生態度與瀟灑的人格氣象,最終通過作品展示出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與創作表達方式。

另外,我們也不難從其作品中看出,達煜先生在繪畫創作中完全是走崇尚傳統筆墨、展現時代精神、大道至簡凸顯己意的創作之路。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高境界是似與不似之間,是體現畫家心性的展示平臺,一幅畫作能傳達出創作者的人生思考和感悟信息,看似信筆揮灑塗鴉、隨心所欲、漫不經心,其實均是畫家的心緒、心情、心境的外洩。我們都生活在世俗的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境界,境界追求的高下都因人而異,或熙來攘往,或清靜雅逸。有愛與天地人鬥為滿足自己的物慾者,也有追同天地人和為修煉心性之人。達煜先生屬於修心之人,他厭倦世俗的追名逐利,勤於寫生,樂遊于山水之中。達煜先生做人絕不攀龍附鳳,也不市儈流俗,他內心桀驁、外顯隨和,做事勤勉認真,不畏權貴,忠誠人事,心懷坦蕩,一生我行我素遊走在山水田園之間,年復一年地寄情於筆下千巖萬壑、花鳥叢林之上。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2017年12月15日徐之騰拍於成都西門

達煜先生“詩”“文”兼備,“教”“學”並行,“書”“畫”皆擅,“詩”“印”一身,如今古稀開外之人,蓄數十年之藝術修養,以教書育人為樂事,以寄情翰墨、傳承發展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精髓為己任。藝術者,為社會創造之至美也,而美以善為質,善以真為本。莊子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藝術家之真性決定其作品之境界,而作品之境界則反映藝術家之品性。劉勰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做人作文、書法繪畫亦無不如此,達煜先生就以藝術為生命併為之奉獻,他不僅能書會畫,還能在方寸之間表現自己的藝術理念。他的篆刻不計工拙,隨性隨心,往往別有一番情趣。

我認為,作為一名資深的書畫家來講,篆刻藝術的創作對於達煜先生來說,應該屬於他書畫創作之外的業餘活動。雖然篆刻藝術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但它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達煜先生秉承這種理念去學習、研究和創作篆刻作品,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融匯到創作之中,繼承了缶翁技法的渾厚大氣,吸收了白石老人的凌厲老辣,與時俱進地借鑑了一些時風元素。他喜愛將漢急就將軍印和封泥等意趣吸納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在歎服古人下刀神速和造型的把握能力之時,著重在字型、章法、用刀方面下功夫,並從諸家流派印中吸取養分和靈感,從字形結構,線條長短、正斜、粗細變化中去體現自己的創作效果。他用刀準確到位,工、放都力求精微,工者不俗,放有法度,全靠他平時的日積余月累,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故他的每一方印都能較好地表現出他的思想意識,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形成與自己書畫風格相契合而獨特的內柔外剛、隨性樸拙的藝術格局。認真審視和欣賞達煜先生的篆刻作品,不難看出印面是多麼的雄強奇肆、渾厚大氣、老辣縱橫而自由奔放,非行家老手不可為也,完全體現出了他追求樸實自然的意韻。達煜先生雖然年歲已高,其視力也大不如早年了,但他仍時不時地在揮毫潑墨之餘,拿起刻刀在方寸之間尋找人生快樂。

畫成於書,書成於文,文成於事,事成於人。一個書畫篆刻藝術家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文筆,但文章能做到“言之有物,有感而發”,就抓住了的靈魂。達煜先生就是在不斷地創作實踐中,既發現問題又解決問題,把自己的認識、體會與經驗整理記錄下來,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見解。比如他對中國畫藝術的本質和真諦就有自己的思考認識。他認為,雖然中國畫博大精深,但只要抓住了“意象造型”和“天人合一”這兩個關鍵點,就抓住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本質區別。他堅持致虛極、守靜篤,隨性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認識理念,這遠比那些空談什麼藝術的當代與主義等不著邊際的東西,強實得多和深刻得多。故他時有論文發表或參加一些學術研討會,有時他也會將自己的感悟凝練成詩句題於畫上。如他題畫山水有詩云:“高峰峻嶺映日暉,妙染風光色翠微。莫聽聲聲催去棹,惟盼輕舟早日歸。”再如他《題畫風竹圖》:“臨池數十載,潑墨寫餘生。中歲悟瀟湘,風雨鼓琴箏。倚窗吟屈賦,寒夜思賢明。波瀾耐歲月,只為一生清。”他用詩歌語言詮釋了自己一生的藝術追求和做人的規矩境界。

藝海無涯,人生有限,勤奮虔誠,大器晚現。達煜先生達觀的人生態度,勤勉務實地在修築自己的藝術人生道路,他從不消極、頹唐、低沉,從不把生活中的挫折、失利放大,總是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對生活充滿希望,從容淡定,以一種瀟灑的心境去應對生活中的悲喜哀樂、酸甜苦辣和起伏浮沉,這就是我眼中達煜先生。隨著達煜先生的藝術創作和學術思想的不斷深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必將走得更遠,攀得更高,也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就以啟後學。

 陳沫吾 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文藝評論家。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2017年12月15日徐之騰拍於成都西門。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張達煜的藝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