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 为产业发声

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导读

机器是能够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慢慢解放出来的。19世纪蒸汽机改良、纺纱机的发明带领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的发明及运用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如今,两个多世纪过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早已打响。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尤为成熟,已经让很多重复的劳动,像制造业的许多环节,也包括开车、做饭这些事情,都可以由机器代劳。随着人工智能的家喻户晓,银行也开始集体减员,竞速智能化转型。


近年四大行发展呈现什么态势


据财报显示,2015年,中国银行净利润为1394.32亿元,而农业银行1451.31亿元、工商银行2386.91亿元、建设银行1936.02亿元。

2016年,中国银行净利润为1645.78亿元,而农业银行1840.60亿元、工商银行2782亿元、建设银行2314.6亿元。

2017年,中国银行净利润为1724.01亿元,而农业银行1931.33亿元、工商银行2874.51亿元、建设银行2436.15亿元。


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制图:九州连线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净利润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理论上,企业处于增长期时应该有提供更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四大行2018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竟显示减员高达3.2万人。

四大行减员情况分析


从财报获悉,2015年,中国银行人员为301617人次,农业银行494967人次、工商银行460786人次、建设银行374276人次。

2016年,中国银行人员为300475人次,农业银行488583人次、工商银行456189人次、建设银行367575人次。

2017年,中国银行人员为295466人次,农业银行481393人次、工商银行448337人次、建设银行360973人次。


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制图:九州连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四大行三年间人数逐年递减。且有资料表明,从人员结构上看,大多数是银行前台岗位人员减少。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这场减员飓风?

盈利模式下为何减员


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名单出炉,各大银行郝然在列。其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净利润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明显加快,尤其是四大国有行。然而,处境转好,并没有阻挡其减员瘦身的步伐。

其中的原因不乏有这样几点:

首先,过去遍布中国各地的物理网点是国有大行的竞争优势。但现在随着线下智能化、线上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发展迅速,逐步向实现智能化、轻型化转型靠拢。以致于传统的物理网点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基层柜员需求逐渐下降,物理网点不断减少。比如,一些转账汇款、购买理财产品等基础银行业务在手机银行上就可以完成,节省人力、物力。


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图为智能银行

再者,对于银行来说,新兴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亦成为传统银行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比如微信、支付宝支付,其中不乏迈出国门的范例。最后,近几年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建行的智慧银行、工行的智能网点、中行的智能柜台及农行的自助设备等人工智能都为其提供了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能力。

由此可见,在大力推广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科技解放人”的浪潮持续推进。四大行由于历史原因,之前人员冗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转型升级的需要。所以,减员增效早已是大势所趋。

科技进步带来新机遇


不得不承认,智能网点、无人柜台、无人银行等建设的推出,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智能化的节奏。然而,在此趋势下基层银行员工如何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测算,到2027年,中国金融业就业人口可达到993万人,其中23%的工作岗位会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削减或转变为新型工种;剩下77%的工作岗位未被替代,但效率将获得大幅提升。将受到人工智能颠覆性影响的主要为从事标准化、重复性工作的岗位。


看懂黑科技丨“铁饭碗”不保,AI金融成风口



据高德纳报告显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将取代180万个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将创造出230万个新就业岗位,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普及,新工作岗位的增加将与此同时发生。主要以技术类和运营类为主。高德纳首席研究员彼得桑德迦预测表示,人工智能将强化员工的工作能力,并可能成为2020年的“净工作创造者”。他说:“我相信,人工智能与过去所有的其他颠覆性技术一样,将为我们带来许多新就业机会。”

结语:我们已身处大时代的革命之中,科学家将现今阶段定义为弱人工智能时代。减员对银行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哪个企业是日不落帝国,就像曾经占据手机行业半壁江山的诺基亚说倒就倒。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人只有主动出击,在技术革命流血之前提升自我的能力,才可以血后重生,直面AI对金融业的影响。


黄河连线系太原九州连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