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该如何应对?

今天中午都快3点了,大洋和小盼还在疯玩着不肯午睡。按照往常,2点左右是一定要入睡了,因为两个人在一个房间,互相扛着不睡。看这场面,不能听之任之了。我出手干预,借着给两个孩子泡奶,趁机将小盼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

结果,小盼喝完奶,立即提出要去大洋那边,和哥哥一起睡。鉴于之前的情形,我严厉制止:“不可以,就在这边睡!”话音未落,小盼先是将奶瓶一丢,然后开始在床上翻滚,几秒钟功夫就开始大哭,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无论我怎么和他沟通,他就是咬定要过去睡,我的态度越是坚决,他也愈加强烈。最后,还是无奈的妥协了。

两三岁“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该如何应对?

网络配图

好在过了一会儿,大洋率先入睡,小盼发了十来分钟的呆也睡着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一拍脑门才想到:小盼的年纪正是是3岁时候的叛逆期,我越是反对他做什么,他越是反抗。

在2、3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2、3岁的幼儿最爱自作主张,反抗也最明显,被称为可怕的两三岁。

突出表现为: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喜欢说“不”,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对着来的现象。到了5、6岁,还很容易自以为是的反抗周围的人,常常因此不受欢迎,让父母很是懊恼。

两三岁“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该如何应对?

当孩子进入两三岁的年龄段,处于反抗期,咱们该如何应对呢?

家长少说不可以

孩子在这段期间常说“不要”,爸爸妈妈可以先反省,这个“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说出口的。对孩子来说,如果爸妈说“不可以”时要服从,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要得到控制权,孩子也以“不要”来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模仿行为。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挂在嘴边,自己就要尽量少说。如果孩子情绪不佳大吵大闹,可以突然转移话题或者做一些奇怪的表情,如说:“呀,那个小青蛙好像在笑,你看是不是?”以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哭闹。

忌事事提前警告

现在的家庭,孩子一两个,看孩子的四五个,所以几双眼睛往往盯着孩子。孩子要做点什么,父母看苗头不对,就要先给孩子警告。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警告等于是变相的提醒。

就像有次周末,我准备材料包好了饺子。拿出一部分放在桌上,准备放进冰箱冷冻。不放心,就叮嘱了一句:你们不要去碰饺子。结果,我弄好转身回来,最外面那排饺子已经“阵亡”。很多孩子都会去碰,因为他要去试试你说的不能碰是怎么回事;他没有概念,食物不可以玩,饺子碰脏了就不能吃。

指导孩子、规范行为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也要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孩子看到圆圆的大西瓜很新奇,用玩具敲,拿来滚。与其告诉孩子不可以,不如告诉孩子:西瓜可以这样摸一摸,用手敲一敲。他照做了,夸他一下,进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东西,如可以敲打的玩具或饼干盒。孩子可能会再犯,此时可以再次提醒孩子说:“你看用手这样敲,来,试试看。”提供他们可以接受的情境,远比对他们一直说“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影响也会更正向。

尊重孩子,给予选择

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具伤害性,就不要过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他不是针对你,也不是针对这件事,他只是想表达他有权利否定一些事情。因此,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能够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如果总是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采取打骂、恐吓手段,那这些儿童就会丧失自信,并且产生自我否定,影响其身心发育。

孩子喜欢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尊重孩子给予选择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而且,事情是自己选的,通常会心甘情愿去做。孩子乱摔玩具,你可以对孩子说:“这样会把玩具摔坏的,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不摔好好玩,一个是继续摔,但这样妈妈就会把玩具收起来,你就不能玩了。”孩子如果继续摔玩具,就把玩具收起来,孩子当然可能会哭,那就让他哭,然后告诉他:“给了你选择的机会,你选择乱摔,那妈妈只好收起来了,不然以后你就没有玩的了。”如此几次之后,孩子碰到有选择的时候,就会好好考虑,衡量轻重。

两三岁“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该如何应对?

网络配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各种阶段,我们应该学着了解孩子。对症出招,正视孩子的情绪,不要一味的用高压手段压制,这样孩子的情绪无法排解。试试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平稳度过孩子的反抗期!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