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時林彪爲什麼會在錦州「猶豫」

國共爭鋒,首爭東北。國軍勝,就能入關,南北夾擊共軍。共軍勝,就能從北向南攻擊國軍。所以雙方都把精華投入東北。正因如此,林彪才有日後的地位。


遼瀋戰役時林彪為什麼會在錦州“猶豫”

一九四八年初,冬季攻勢結束,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遠在延安的毛澤東非常乾脆,把目光鎖定在錦州。打下錦州,共軍將切斷國軍關內外的連線,國軍將成為孤軍。國軍的優勢是裝備,對後勤補給依賴很高。如果成為孤軍,失去後勤補給,成了甕中之鱉,基本上就完蛋了。東北也就完蛋了。

共軍打不下錦州,那麼還是山東一塊,華北一塊,東北一塊,西北一塊,零零碎碎,談不上戰略主動。指望聶榮臻那點人消滅傅作義,不現實。毛澤東明白錦州的重要性,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錦州。林彪則在猶豫。後來很多人寫文章,以此證明林彪的優柔寡斷,實際都是事後諸葛亮。毛澤東在戰略方面的果斷,那是對的。


遼瀋戰役時林彪為什麼會在錦州“猶豫”

作為統帥,戰略方面含含糊糊的,只會葬送大好前景。那是蔣介石的工作。但林彪看著東北大地上那幾座城市猶豫不決,如鯁在喉。共軍的優勢是在野戰中消滅對手。因為共軍戰術上機動靈活,作戰紀律和執行能力勝過國軍,可以隨心所欲地大範圍穿插、分割、轉移。如果陷入陣地攻堅,那麼就要拼炮火裝備,這方面是國軍的強項。

國軍在東北雖然只剩五十多萬人了,但都是精銳部隊,戰鬥力是久經考驗的。之前在四平兩次交手,共軍都是吃虧。瀕臨絕境的野獸往往是最兇猛的。所以兵法上說,圍師必闕,就是要給被困者留點念想,不至於下定破釜沉舟之信念。不是林彪優柔寡斷,而是他明白麵臨的困境。因為他經歷過一切,分析過一切,思考過一切,所以難以決定。當年紅軍西征,戰略目標就沒有實現,保衛四平,戰略目標也沒有實現。

遼瀋戰役時林彪為什麼會在錦州“猶豫”

是西征軍統帥徐向前無能麼?是四平保衛戰的林彪很無能麼?當然不是,那是因為戰略目標難以落實,甚至不切實際。所以林彪看起來很猶豫,想打長春下不了決心,去錦州的路上又想回去打長春。儘管事後看起來確實猶豫多了一點,但那就是林彪的風格。正是那種風格保證了林彪的成功。林彪的猶豫和毛澤東的果斷造成了一大奇觀:電報戰爭。

從冬季攻勢結束,到遼瀋戰役開打,中間大約半年的時間,從春季打到秋季。半年時間裡,毛澤東給林彪發了七十多封電報,大意就是打吧,把錦州打下,在東北關門打狗。林彪也給毛澤東回覆了數量大致相當的電報,大意就是有困難,還有別的辦法。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打電報,大戰半年。而整個遼瀋戰役也才打了五十來天。


遼瀋戰役時林彪為什麼會在錦州“猶豫”

國共之間的差別就在這裡:林彪不想進攻錦州,毛澤東可以說服他進攻。衛立煌不想撤退,蔣介石卻沒法讓他撤退。這些許差別造就了國共兩軍、甚至國共兩黨的命運。蔣介石還想要臨陣換將,已經晚了。因為林彪已經下定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