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今天,想说一些不被众人所知的背后的故事,也许有些长,但值得每个人停下刷屏的手指去细细看看。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那天在北大东门拒绝了一个想带孩子进学校的妈妈,孩子穿着磨破边的凉鞋,脸上脏脏的,我没敢抬头直视那孩子妈妈的眼睛,慌忙的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校园卡”,然后匆匆进了校门。

走了几步无意间回头看了一下,看到了孩子妈妈在哀求下一位同学的眼神,那一瞬间我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

这是我今年夏天在北大门口看到的一幕。我清晰的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毒辣,温度像锅炉一样闷热烫人,汗水夹杂着孩子脸上的黑色污垢流进眼睛,孩子的目光好奇又充满了无知。那一刻,我好像一眼望见了那孩子10年、20年以后的样子,我相信孩子老家的阳光可能没有北京这么毒辣,但贫穷应该也不会出人意料。

我今年25岁,2016年大学毕业离开农村老家来到北京,第一年在北京一共干过三份职业。后来辞掉工作,在北大旁听学习1年,期间兼职在北大校友创立的麓遥共享教育做新媒体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北大清华的优秀大学生,挖掘他们的励志故事和求学经验来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创客老师助教,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24岁大学毕业,走出小县城带着做家教赚的1000元钱开启了北漂之路,之前的家教经验让我应聘到了这份工作。

主要工作任务是带小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入门学习,工作的第2个月有幸跟着领导来到北京最好的几所小学学习课程开发。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期间刚好赶上一所学校在准备学生运动会,可以说是一场堪称“奥运”级别的运动会,在鸟巢对面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办,奥委会副主席宣布开幕,十多位奥运冠军悉数到场,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老师亲自解说。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这些学生的视野和见识,休息的时候和一位3年级的孩子聊天,问他最喜欢哪个城市?他说冰岛,已经去过冰岛两次了,特别喜欢那边的环境,我瞬间不知道如何接下面的话。尴尬之余又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他说“ride”,我松了一口气,想接着和他聊一些关于骑自行车的技巧,结果学生说,老师,我说的是“骑马”,我只能尴尬的结束了对话。

活动结束后,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所学校的介绍:

这所学校始建于1939年,时至今日,学生家长大多事业有成,包括鞠萍、杨澜、姜文等明星,以及各部委领导、企业高管等。因为地理因素,外交部等部委的干部子弟,大多也在这所小学就读,该校学生因此经常参加外事活动。

2009年2月20日,刚刚接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抵京访问。当天晚上,来自这家小学的两名小学生,在首都国际机场停机坪为希拉里献花。

体育明星“引进”计划也是历史悠久,除了运动会请来了奥运冠军。奥运游泳冠军叶诗文当“教练”,女足国脚刘杉杉和小学生一起在球场驰骋,就连小贝也曾造访过这家小学。

大学毕业仅仅两个月的我绝望的发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以后,不管是视野还是思维,相比这些学校所获得的教育,我们农村孩子其实是停滞了的,没有什么进步。

尽管2016年我们都在唱tfboys,2017年的时候我们都在玩王者荣耀。但是,我们在见识和思维上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大众娱乐上跟上了这个时代而已。

这些教育环境里的精英学生,在小的时候就接受综合性的教育,拥有名师提点如何只做“一题”就能精通同类的题目,这就是“捷径”。

于是,当时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我考不上北大清华,只能在封闭的小城市读别人都没有听过名字的大学。因为,从一开始我就输了……

不是我考不上好大学,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结果。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我的第二份职业是编导,因为公司发展需要拍摄一些广告宣传片,刚好我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编导知识,于是被公司安排拍摄一些学生家长的采访。

因为我自己一直被亲戚朋友当作一个叛逆的孩子,包括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北京,也被家人看作叛逆的标志。

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我夹杂私心的问了很多关于孩子叛逆的问题,问他们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如何解决孩子叛逆的问题。

让我吃惊的是,大部分家长特别是海淀区的家长觉得孩子的所谓“叛逆”是个伪命题,他们觉得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家长的价值观跟不上这个时代,跟不上孩子的进步了。

后来看了《无问西东》,米雪饰演的母亲对儿子(王力宏饰演)的一番话更让我记忆深刻,她说:

你要追求功名利禄,没有一样是你的祖上未经历过的。那只是人生的幻光,你明不明白?

我希望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自己喜欢的姑娘结婚生子,这不是要让你为我添子添孙,而是希望你能够体会人生的乐趣。

一位民国妈妈都懂得的爱、自由、尊重的道理,100年后的大部分小城市和农村家长们却不明白,这着实是件可悲的事。

那一刻,我好像“看透人生”似的明白了:

不是我叛逆,是我父母的价值观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个书店当管理员,老板是一个高瘦的中年男人,高中辍学,一个人来北京打拼了十多年,现在在北京有好几套房,每个月的收入能达到数万元,他卖书但自己却不看书。

他的偶像是韩寒,他觉得自己当年辍学出来北漂比韩寒更酷。因为十年前,他参加高考并没有在考卷上作答,而是写了满篇自己的“教育宣言”。

他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乡村家庭,家里一共6个孩子,他小时候比较内向,但是一直到高中之前,学习成绩都还可以,在班上也算中上水平。自从高中以后,他看了一些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书,就对考试制度很不满,变得特别“叛逆”。从此开始厌学,经常会跑到网吧去打游戏。

后来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高考,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考试的要求规范答题,而是在卷子上写满了自己的“教育宣言”。高考结束,几十分的成绩无法将他送进大学的校园,于是他一个人走上了北漂之路。

这十年间,他开过餐厅、快递公司、五金商店等等,过的十分辛苦,他还曾经想去企业做一些稳定的工作。但人家都有学历要求,高中学历只能从事比较初级的工作,请假的话还要扣钱。他被逼无奈自己创业,倒卖了几套学区房,在学校附近开了几家连锁书店。

有一次晚上公司团建,他喝醉了搂着我说:“有时候我也会想,我当年的做法可能真的是太不值得,如果当时好好学习,可能现在会是另外的一种人生。但后来我也想明白了,读书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我现在过的挺好,每天享受生活,你们这些大学生还不是要来给我打工。

……”

那天晚上团建结束后,我用身上最后的10块钱在北京冬天的路边打不到车的时候,我好像有点认同了他的想法:

是啊!不是我不想好好学习,而是我觉得学习真的没用。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如果不是接触过以下这些人,我的人生还会不停地“不是我没做到,而是现实不可以。”还会对世界一无所知更加不自知的活着吧!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李于得学长带领大家参观清华园

李于得是我在北大旁听认识的第一位朋友,那时候他刚刚考上清华的研究生,晚上下课后赶到北大旁听林毅夫教授的经济改革专题课程。

他说他虽然已经进入清华一个多月了,但现在还感觉像做梦一样。

农村出生,两次高考失利后,考入宁夏的一个很普通的二本院校,因为不甘心,他在不停地寻找机会,终于在大二下学期,得到了一次去西南财经大学访学的机会。

于得说:“身边的人都很忙,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目标,要么在学习,要么在去学习的路上。可我当年想考清华,好像就只是心里想想,连说出来的胆都没有~”

后来回到本科院校,于得决定拼一拼考研究考清华,既然自己有了目标,就该奔着目标去。考研最难熬的日子是冬天。宁夏的冬天风特别大,飞沙走石;经常零下十几二十度。

那段日子,于得每天起的很早,去图书馆基本都没开门,就站在门外开始背书,特别冷,要不停跺脚才不会麻木。一直到晚上10点,除了打盹吃饭那几十分钟,其余时间基本全在背书,做题。几乎天天如此。

最终他考入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他们本科院校建校40年来唯一的一人。

和于得成为朋友后,我开始常常回想自己的求学之路,虽然没有像北京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也并没有像于得曾经经历过的那么多坎坷。

那为什么我们处境相同的情况下,他却做到了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考上了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而我却只能带着对曾经教育资源匮乏的抱怨不断的封闭自己。

我开始怀疑:我曾经没考上好大学,真的仅仅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吗?

人类获取信息和进行自我认知的渠道是通过不断的体验,确实像我一样的大山里的孩子曾经还没到去思考“我是谁”的程度,就已经被切断了所有的信息。我曾经看到的人生可能只有两种——像爷爷奶奶一样务农和像父母一样打工。

如今,我发现这些不是全部,因为于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说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求学之路,他认为最能激发人们斗志的,常常不是历史上的伟人如何如何,而是你身边的那些明明原本和你相差无几的人,突然有一天“折桂乘龙”了,你就会彻底相信:原来环境是不能完全封闭你的,一个大山里的孩子,真正帮助他走出大山桎梏的第一步,是“我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的执念。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杨婧菲学姐与大家盘坐交流

杨婧菲是我采访过的大学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位女生,因为她当初决定考北大的原因竟然是为了打电竞游戏。

初中的时候,她就问妈妈,她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电竞梦。妈妈告诉她,要把通往终点的所有的道路都列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去尝试。但是现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上最好的高中。

于是,她开始写下“追梦清单”,列下能够进入Riot游戏公司工作的她能想到的所有途径和必备技能:1.会编程;2.会英语;3.会绘画;4.会写作;5.会解剖游戏......所有的这些条件实施的前提,是上一所优秀的大学,拥有一份“金光灿灿”的简历,拿到一块分量不轻的“敲门砖”。

能进入一所优秀的大学学习的最简单的方式:进入一所升学率高的高中。于是,对于初中的她来说,母亲的一句话就帮她探索到了第一条接近梦想的路: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

高中以后,她不止一次问妈妈,哪所大学会有电竞专业?妈妈说,通往梦想的路不是单调的,大学只是一个跳板,大学越好,跳板的弹性越高,就能跳到离梦想越近的地方。

所以,你要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狭隘的某个专业,而应该是更广阔的大学平台。她好像懂了,于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她探索到第二条接近梦想的路:考上最好的大学。

上北大以后,她开始疯狂汲取相关知识,在这期间,她熟练掌握了java、python、C/C++等编程语言,上了《电子游戏通论》、《动漫欣赏与实践》等相关课程,通过了雅思、GRE英语考试,自学了《英雄联盟》游戏解说......

我采访她的时候,她已经拿到了Riot游戏公司的工作实习,采访过程中她不止一次说到最感谢父母在小时候对自己的引导。

我问她那你和父母之间会有沟通上的矛盾吗?很多人会说自己的父母的价值观跟不上这个时代。

她好像看透了我问这个问题的心思,语速开始放慢了下来,她说你要理解你父母这一代的家长,每个时代的人都有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烙印。

我们父母这一代家长因为穷怕了,所以总爱制造一种享受有罪的自虐感。曾经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迫自己跪久了,所以经常觉得你站着才是有问题的,枪打出头鸟,罪在鸟不在枪。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今天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父母的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某些层面上看是必然的。

其实,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和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我也不例外,你只看到了我积极的一面,虽然童年时期父母决定了我们人生早期的形态,但成长却是要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我们能做的是追求饱满的自我意志,尽自己所能给未来的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打破轮回恶果。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有多么不堪回首,你父母的价值观有多么跟不上时代,不要滞留在对父母的怨恨纠结中,带着父母一起向前跑,别回头!

杨婧菲的回答让我感到内疚,让我想起了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在入伍这件事情上的价值观和母亲产生了争执,但他没有和母亲发生争执,而是双膝跪地请求母亲的理解。

最后沈光耀战死在空中的时候,歌声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在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一句“回家”。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李美辰学姐在隰县一中演讲

李美辰是我最近采访的一位北大硕士,我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和她的交流让我重新定义了学习的意义。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最令我不解的是她本科在天津医科大学读医学专业五年,研究生又在北大读了三年,八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完即将毕业的时候,她竟然选择转行了,去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入职。

我很好奇的问她学习了这么多年,最后没有用!会不会很可惜?她的回答再次颠覆了我的认知:

她说读大学和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有用”,而是见识和起点,你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你在什么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以及和什么层次的人共事,而上一流大学其实是提高这个层次的成本最低的途径,也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我突然想起来那天晚上和书店老板团建后,老板喝醉后还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虽然你们这些大学生在我这里打工,但我是真的羡慕你们,不然我也不会把书店全部开在大学旁边,和你们这些大学生聊天是我在北京这十几年最快乐的时间。

也是在那个月,韩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

中年韩寒对教育的理解,以下为节选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在北大旁听一年后,我想送给全国高中生三封信

采访完美辰后,我常常感到恐慌,为曾经浪费的大把大把的时间而感到焦虑。

我曾经只看到一些人似乎“命很好”,在人生的若干关键节点加速起飞,一下子将周围的人甩出一大截。但我那时候不明白,关键节点处的爆发不是关键,它只是表象。节点和节点中间,那无数个毫不起眼的日日夜夜,才是关键。

而一切的核心,都在学习。

只有学习能给你信心和底气,让你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学习给你嗅觉,让你知道前面到底是否有机会。学习给你能力,让你真正有能力去追寻梦想。

结尾

说回刚刚校门口的那个孩子,当我拒绝了那个想带着孩子进北大的妈妈后,走在去旁听教室的路上,越走越鼻酸,越走越想哭。

我想起了,高二那年我不好好学习,考了班上倒数几名,我妈没有批评我,而是偷偷买了两张去北京的火车票,那是我第一次来北大,我妈带我在北大门口绕了2个小时,最后花钱请了黄牛用一个货车把我运进了北大校园。那次的北大之行确实是我从此改变的开始,是北大让我有了一个一定要走出大山的执念……

快走到教室的时候,遇到了麓遥君(我的一位同事),他看到我眼睛湿湿的,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特别想带那对母子进来,但无奈我也是旁听的学生,我的证件不能带人。他掏出来自己的证件和电动车钥匙,说:跟我走。

当我再次回到北大校门口的时候,那对母子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进来,或者是失望的离开了。我也不确定就算我带那个孩子进来了,他的命运就能发生什么改变,也许会是跟在旅游团的后面听听导游讲的野史,然后拍完景点照,回到那个太阳没那么毒辣的乡村,成为一眼望见的那个10年、20年以后的样子。

回来后,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那位妈妈渴望的眼神,于是,在和麓遥共享教育公司的小伙伴们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在即将开学之际,送给全国的高中生一份特别的开学礼物。于是我们联系了李于得、杨婧菲、李美辰三位大学生,给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写了三份特别的信,主题分别是:“封闭与可能性”、“求知与探索”、“梦想与现实”。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能帮助到更多的高中生,也希望那位妈妈和孩子能看到我们精心准备的“开学第一课”。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

今年的开学季,让我们和北大清华的学长学姐们一起为了丰富自己而学习。

麓遥君说

赶快来麓遥共享教育APP,和优秀的人一起看到更远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