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胡锡进说不主张把滴滴往死里打?

许暖年


我也不主张把滴滴往死里打,但是不赞同胡锡进这种“和稀泥”的讲法。

在滴滴真的整改到位之前,还是严厉一点比较好,毕竟人命关天。滴滴引起强烈愤慨的两大案件,暴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顺风车实质把“黑车”合法化了,并没有有效减少“黑车”,也没有降低“黑车”带来的危险,而是反而促进了“黑车”的犯罪率。

但这不意味着在“共享经济”方面我们要走倒退,而是说监管措施必须加速跟上了,对相关企业的要求必须提高。如果滴滴整改的态度有问题,那也就没有必要保留滴滴,毕竟这么大的市场客观摆在那里,没有滴滴肯定还有“啵啵”会出来。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单独为一家企业做呼吁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担心这个市场离了滴滴就发展不了,那是杞人忧天!

滴滴要是自己有足够的生存韧性,自然会想办法自己做危机公关,会向公众诚挚道歉,会向主管部门提整改措施,以最终取得全社会的原谅。这些事,本质上都是得看滴滴自己的努力。努力到位了,事情也就化解了。公众人物在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站在民众立场上,理解民众呼声,而不是去帮助犯错者“和稀泥”。老是这种糊涂做法的话,很容易让犯错者有机可趁,不向民众做响应,反而去找公众人物求“洗地”。这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生态的清明的。

因此,我认为老胡在这件事的发言是糊涂的。


建章看世界


其实谁也没有说要把滴滴向死里整,滴滴的问题,恰恰是自己没有很好地爱惜生命。不爱惜生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滴滴没有很好地爱惜乘客的生命,没有建立安全性很好的保障网,从而让乘客缺乏安全保障,生命完全掌握在顺风车司机手上;二是滴滴没有很好地爱惜企业的生命,没有真正弄清楚乘客的安全就是企业的安全,乘客的生命就是企业的生命,从而让自身陷入到安全事故的风口浪尖之上。

这也意味着,只要滴滴自身不出问题,是没有人能够把滴滴往死里整的。毕竟,顺风车也好,专车也罢,都是广大居民需要的,是有利于居民出行的。滴滴自身不出问题,谁会要滴滴出问题。正是滴滴自身出了问题,才让自己的处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更为关键的是,就是出了这些问题,滴滴是否引以为戒了呢,是否真的吸取教训了呢,从两起事件的发生以及此次事件的过程来看,滴滴真的没有吸取教训。吸取了,问题就不会发生。这,才是目前滴滴最需要注意的,也是公众最关心、最担心的。


谭浩俊


滴滴的总裁柳青,创始人程维终于出来道歉了,并表示顺风车业务若安保不过关,将无限期下线。

虽然我在很多观点上不同意胡锡进的表达,但这次滴滴顺风车事件,我赞同胡的观点,网络的讨伐还是要有个度,如果真的把滴滴往死里打,显然有过激了。

这里要判断的是:是谁把滴滴往死里打了,谁希望滴滴倒闭。

多数网友只是出于愤怒,对滴滴单一事件的讨伐,显然不算把滴滴往死里打的群体。

先是浙江监管方,后是深圳监管方,然后国家层面的监管都对滴滴顺风车事件表态了,可见事情越发展,越朝着滴滴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这些组织机构,也不是想把滴滴往死里打的力量。都希望为社会广大人群,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服务。

我的悟空问答有读者这样回复:没有做过滴滴司机,就没有发言权,99%的滴滴司机都会骂,滴滴不死,天理不容。意思是表达滴滴已成为压榨剥削的力量。滴滴司机其实也不是指望滴滴真的死掉。

你既看不到哪样的人群狠打滴滴,但这些力量综合起来,却对滴滴来了个算总账。

只能说明,之前各种力量对滴滴还是太宽容了,滴滴积累的怨言太多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点,最近两次用滴滴出行,明显比以前容易些,之前以为用滴滴无法打到出租车,觉得这个APP就废了。

现在看,既然出行还能依靠滴滴,能给我们提供方便,我是不期望滴滴倒闭,不希望它被往死里打。

事情发生了,就要去很好的解决它。从滴滴的道歉,到相关高管被撤职,到今日滴滴总裁的道歉,一步进一步,再往后追究,就没得走了。

再往后,就是滴滴上市受影响,再之后就真没得退了,除非,滴滴真的被关闭。

那确实是一种倒退。

这样的民愤力量,也是不必要的。


财经作家邱恒明


不把滴滴往死里打,这还是比较理性的想法。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更应该尊重客户与市场的选择,即使滴滴的市场份额很高,但一旦服务跟不上、配套跟不上,同样还是会把自己的资源与用户拱手相让给同行。因此,对于滴滴,或许无需往死里打,自然也会存在市场优胜劣汰的需求,而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于市场与用户手中。实际上,除了滴滴之外,现阶段内仍有不少同行竞争对手,而滴滴竞争优势下降,并不代表着这一行业与领域的市场份额就会发生显著地变化。与之相比,滴滴的用户粘性下降,可能会造就其余同行竞争对手的活跃,提升同行的市场份额,而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服务与用户真实体验,离不开这些因素,即使多大的平台,也难逃衰退的风险。


郭施亮


谁也没有把滴滴往死里打,也没有人认为滴滴会因此退出市场,因为我们有需求,但是无选择。所以,我们并不是让滴滴退出市场,而是觉得,该给滴滴找个对手,就好像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就好像淘宝对京东,就好像腾讯和网易,滴滴没有垄断的条件,但他在做派上完全不像科技企业。

所以,打滴滴也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思路,一种思路是关停,或者政府接管,可以说任何一个被管控的行业最终都会变成垄断行业。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关停了,垄断行业就又变成出租车了,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但是滴滴的确没有动力,企业精神已经集中于节约成本了,所以我们打滴滴的目的是要给他找个兄弟。

uber为什么离开中国,很多带有偏见的人都会认为uber可能是缺钱才卖的。个人觉得,我们市场如此庞大,企业放弃我们的市场必然有他们的苦衷和难题,我不知道难题具体在哪里,但是个人觉得,既然不涉及很多现有法律的问题,比如打车平台软件,国内民营的和外资成熟的都应该引入国内市场,消费者会增加使用量辅助其壮大。干什么呢?逼迫滴滴从谋求垄断进步到谋求技术壁垒。

尊重技术应该是中国企业未来赢得国际战争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再提高就要升级我们的产业,如果升级我们的产业就会和现有发达经济体产生竞争,如果不能够战胜发达经济体的现有产业垄断我们就无法突破人均GDP的瓶颈。所以,技术企业对于我们国家是需要的,而垄断的平台则真的不是很需要。况且,滴滴还无法达到垄断,因为中国市场打车平台对手层出不穷。


凯恩斯


就事论事,确实没必要往死里打,这也不解决问题。先要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行业垄断。有关部门当初放行了滴滴快的合并,然后又放行了并购优步,据说一直在审查并购优步是否触犯反垄断法,但两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动静。

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不存在有效竞争,顾客无法用脚投票,市场的约束力近乎于无,企业和资本当然不会有动力花钱去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能力(优步在这点上做得好得多,优步APP可以同时和5个人即时分享车辆、司机和位置信息,可以一键报警,是直接向警方报警),只会每况愈下。

有关部门失职,就应该亡羊补牢及时纠正。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强行拆分滴滴,恢复市场竞争,网约车平台这个业态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能通过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则来发展经济,你“打死”一个滴滴,还会有更多的滴滴涌现。不要寄希望于企业和资本的“反省”,也不要幻想他们在利润动机驱使下能采取“道德良好”的经营模式,那都是空想。唯有制度和机制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天然12345


不打死 落实政策 考证 车转营运性质 京人京车 沪人沪车 轴距2800 排量2.0 1.8T以上! 打死没意思 玩儿死比较好!


beijing5188


他往滴滴平台注资金了。滴滴要是挂了。他们融资钱就没了。应该挂了,把融资平台资金陪了。让这帮吸老百姓血汗钱的人钱打水漂吧


尤地主


1、滴滴打车(无论是出租车、顺风车、快车)本身是个新生事物,不可否认它给乘客带来了方便、实惠,给部分网约车司机带来了工作机会。

2、目前接二连三的出现年轻女性被害,归根结底是滴滴打车公司没有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一心扑在赚快钱、赚大钱的路上,导致他对网约车进入门槛完全敞开、放纵,压根儿没有想办法去保护乘客的安全,在不断的事故中吸取经验,只会推诿扯皮,为了企业的利益,不愿意放开数据和安保共享,大不了罚款了事。说白了,行业垄断,短期利益,已经蒙蔽了资本家的双眼!

3、我在时常打顺风车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些司机,有专门挂靠滴滴顺风车平台谋生的、有上下班赚个油钱的、有闲的无聊出来赚小钱的、也有网上大家讨伐出来泡妹子的,不一而足。年轻女孩子的确要注意安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哪个平台,年轻女孩子我觉的不能坐顺风车,他的安全性远远低于出租车!但是不可否认,大部分网约车司机是很善良的。

3、现在其他平台的顺风车可以抓住机会发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建议。

A:把出租车的回头车拉入“顺风车”范畴,增加竞争力。

B:顺风车系统,分为普通纠纷处理和红色应急报警(直接110),网约车平台增加安全防护的投入(类似出租车管理的在线监控),对路线随意更改可以时时跟踪和处理。

C:网约车平台提升进入门槛,按出租车进入方式把关,数据提交公安系统审核,增加每月1 次的培训教育。

D:作为乘客,年轻女性做好自我保护,不做网约车。

E:平台系统需要重新设计,避免司机接单后电话乘客去私下接单,出事故后无法追责。对此类司机,加大处罚力度。包括司机违约、乘客接单后违约(设置有效的免责时间和方式,目前漏洞较大)。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总之一句话,网约车平台(包括出租车、顺风车、专车、快车)想做好,不是那么容易,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即可,他需要有责任心、有好的管理方式和不断学习改善!


人生如戏1936


对这样邪恶的组织就是应该往死里打,它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它和恐怖组织一样,人的生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