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一把油紙傘

撐開,是煙雨朦朧

合上,即是風和秀麗

如果讓你挑選能夠代表中國的物件,你會選什麼?

旗袍?銅錢?糖葫蘆?臉譜?……

我選擇 油紙傘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油紙傘,可以是江南雨巷深處的繾綣溫柔,也可以是風雨江湖背後的一抹倩影。中國傳統文化中,油紙傘是一個重要的象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餘萬倫 “四川瀘州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

餘萬倫,出生於素有“油紙傘之鄉”美譽的四川瀘州,從7歲開始就跟在母親身邊,做力所能及的制傘工藝。2006年正式拜師其舅舅畢六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開始了正式學習油紙傘製作之路。

作為“四川瀘州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餘萬倫為了能在更廣闊的天地發展這項技藝,他帶著妻子背井離鄉,來到杭州,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他的油紙傘,將這份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杭州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加上浙江餘杭油紙傘也較為出名,城市的氛圍與油紙傘尤為相稱,但油紙傘始終處於低迷的狀態,餘萬倫也表示很無奈:“很多時候,不是大家對油紙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感興趣了,而是沒有門路接觸,年輕人接觸到的都是潮流裡的東西。”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油紙傘 消亡的羅曼史

首先是我們的大環境。隨著機械製造行業的發展,油紙傘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其次,傳統的手工油紙傘工藝繁雜考究,製作起來比較耗費時力,市場萎縮不景氣,做油紙傘的人越來越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再者,很多老手藝人可以“巧奪天工”,卻不懂如何在這個時代講好傳統工藝的故事。“讓我在這兒坐一天研究工藝、幹活,我能靜下心來,去做宣傳,我真不會。”

得救!老手藝,新傳承

互聯網人正試圖為中國這些瀕臨失傳的“老”手藝搭建起傳承的“新”門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比如,此前百度用AR(增強現實技術)再現了中國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通過年輕人熟悉的方式去了解和感知老手藝,同時也藉助不同的互聯網形式、互聯網平臺去實現更多的曝光,吸引大家的視線。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 極致體驗油紙傘製作體驗者留言

還有我們天搜投資孵化的極致體驗APP(原名偉大航路),創新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式旅遊。

就拿油紙傘說,平臺與餘萬倫大師聯手推出“油紙傘·非遺體驗之旅”,通過了解油紙傘文化並親手製作一把油紙傘,從而對油紙傘文化加深瞭解,而他們這些人本身就會對油紙傘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享,進而達到宣傳的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不要再說,傳承與我無關

油紙傘並不是中國唯一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製作技藝、老北京泥彩塑等許多老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走向消亡。

互聯網時代有很多可能,一個視頻就可以捧紅一座城市,那些互聯網技術與產品、互聯網營銷思路和推廣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激活”老手藝,“激活”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

[極致體驗]負責人表示,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流實現精準定向投放,將這些傳統手藝的工藝、產品介紹、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傳承等信息精準傳至目標消費者,並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擴散,實現分享式的傳播效果。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90后王安娜說:“其實大家對傳統手藝都有一種情懷,但是苦於這類信息太少,平時根本不知道這些老手藝人身藏何處。通過互聯網技術,確實能讓傳統文化有機會更大化地貼近年輕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極致體驗平臺目前深入各大城市,力圖挖掘更多民間“非遺”項目,通過互聯網平臺、工具、數據、服務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通過更多的曝光和各種形式的體驗讓大家主動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接近,彼此間互相吸引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雨巷》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高鼎《村居》

一個寫油紙傘,一個寫風箏,畫面和心情,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讀著這些詩,突然在想,為什麼現在好詩越來越少?

再聯想到我們傳統老手藝正在一天天被遺忘,突然間明白,我們丟掉的可能不僅僅是珍貴的老手藝,更是一個民族的底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消亡羅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