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的進化同時也呈現了時代的交替,文明的發展。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建國以後又出現簡體字。 漢字的演變過程,由簡到深,逐層遞進,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的過程。

書畫同源:

中國自古就有“ 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漢字的發展史

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殷商時期-甲骨文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漢字的發展史

西周時期--金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於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之全盛時期為周,周以平王東遷分為西周及東周──西周趨於端整雄渾,造成金文之黃金時代;東周因列國割據而形成地域特色。

漢字的發展史

金文

秦朝時期--小篆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小篆的鼻祖,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 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漢字的發展史

嶧山碑文

漢朝時期--隸書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漢字的發展史

隸書

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漢字的發展史

急就章

唐朝時期--楷書

"楷書"尤為盛行,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代表人物:唐代歐陽詢(歐體),唐代顏真卿(顏體),唐代柳公權(柳體),元代趙孟頫(趙體)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漢字的發展史

顏真卿楷書

行書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漢字的發展史

宋朝時期--宋體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由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漢字的發展史

宋體

新中國時期--簡體字

新中國時期,簡化了漢字出現簡體字,後來又出現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漢字的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