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让”,调解顺民心促发展

记者 郑静娅

“我们兄弟之间以后还是要搞好团结,老母亲由我赡养,生活费或者生病花销,你能拿多少拿多少,反正也就一个老人了。”5月17日,前阵子还在为岳母赡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要大打出手的殷正林和李琼两连襟,终于握手言和,冰释前嫌,表示以后都要好好孝敬老人,专心搞好产业发展,不再为赡养岳母的事情闹矛盾了。

最近,这温暖的一幕幕在后坪苗族土家族乡白石村“让一让”调解工作室经常上演。

挂牌

2017年,后坪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由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对接帮扶。杨懿作为市司法局干部,被派驻到后坪乡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

如何才能让白石村走出贫困?如何助推全村发展,杨懿一直在思考。

经过前期的调研,杨懿发现村民之间在土地、财产、赡养老人等方面存在很多矛盾纠纷。人心不齐,就难以形成合力,就没有一种干事创业的好势头。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要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加强基层法制建设,为白石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才能实现全村的振兴。”杨懿与村委班子决定结合自己的司法工作经历,成立“让一让”调解工作室。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2018年2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创立‘让一让’,就是想把‘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的理念渗透到每位村民的心里。”杨懿的想法很简单。

调解

走进“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墙上几行红色水晶字特别引人注目: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烦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

“干农村工作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创设了“四步调解工作法”,一是读一读,缓一缓;二是摆一摆,谈一谈;三是调一调,让一让;四是顺一顺,赞一赞。

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对于刚化干戈为玉帛的殷玉林和李琼二人深有感触:“调解员说得对,让一让算了,和好了心顺了,各自去挣钱才是硬道理”。

“自‘四步调解法’施行以来,已成功调解村民矛盾和纠纷12起,还成功防止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提到“让一让”工作室,村干部吴启何拍手叫好。

振兴

给“让一让”点赞的还不只是吴启何,村民殷加奎和殷加学兄弟俩也非常感谢“让一让”。通过调解,他们和好如初,一家人和和气气,盘算着怎样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

如今,白石村村民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邻里之间的不满和怨气逐渐化解了,搞好产业发展的信心足了。

“俗话说‘和气能生财’,乡村要振兴,群众要脱贫,作为基础保障的农村基层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不断完善调解制度,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在杨懿看来,“让一让”不仅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探索创新,更是基层法制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

杨懿说,“也许‘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关门大吉的那一天,就是全村乡村振兴实现腾飞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