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深刻影響工業版畫創作,2018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開幕

武漢晚報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符堅)7日,“工業4.0:轉型的力量——2018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全國145位(組)藝術家的204件作品,作品涉及現代版畫的各個版種,也有少量實驗性的版畫作品。

武漢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一度湧現了許多工人業餘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形成一支獨特的工人美術創作隊伍,湖北工業版畫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美術界的一匹黑馬,活躍全國畫壇。隨著“工業4.0”的轉型與變革,傳統意義上“工業現場”的缺失,以及新型工業對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當下工業題材的版畫作品及創作人群亦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本次展覽分三個部分,在“記憶與未來”中,既有時代特色鮮明的傳統版畫作品《安全是個綱》《大船小工》《溫暖的記憶NO.10》,也有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的《神性的空間》、王家增的《從陰影出發》等抽象的 先鋒作品;在“智能工廠 ”中,呂昊霖的《有序的無序狀態—5》、周綠江的《仰望之一》等作品展示了工業新時代下的情境體驗空間,而餘曼的綜合材料作品《新天工開物》、王弋飛的裝置作品《更路簿》更讓版畫的藝術形態突破了紙材限定,向多媒介領域發展;在“工業有聲”部分中,張凌瑞的《共生之契合》、王覓的《城市》、墨建傑的《誰知盤中餐》共同指向了工業與人類、工業與環境的思考。

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工業景觀變得抽象、疏離、去視覺化,以全自動化生產線為例,以往轟轟烈烈的勞動場面被秩序井然的高效自動化作業流水線所代替。他認為,傳統的版畫樣式更有利於表現蒸汽電力時代的文明景象,能夠帶給觀眾關於逝去年代的詩意暢想;而版畫新的綜合作品形態,則是通過多樣化的材料和手段匹配方式,表現藝術家對後工業時代社會狀況的關注,其中包括人類作為生物個體與工業文明如何依存、便捷生活與心靈異化、人工智能與精神家園等嚴肅的思想議題。

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作為湖北美術館三個常駐三年展之一,自2012年啟動至今,已是第三屆。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0月7日,市民可免費觀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