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海新高考試行過程中帶來哪些啓示?

浙江、上海新高考試行過程中帶來哪些啟示?

過去的2017年被稱為新高考改革元年。縱向看這一年可以劃分為兩個明顯的時間節點,高考前和高考後。高考前,試點省份的學生、家長、學校之間多瀰漫著茫然、混亂,還有未知的恐懼。高考後,一切塵埃落定,他們成為新高考的觀察和研究對象,為那些即將開始啟動新高考的學校提供一些“教訓”。

半年來,關於新高考試行三年出現的問題有種種討論:兩次選考打亂教學節奏,學生負擔加重;選課走班固定組合,有限選擇;學生在選擇選考科目及考試時間上投機;生涯規劃欠缺,不會選擇等等。同時被討論的還有解決辦法、方案的調整空間。討論的聲音越大越激烈,某種程度也更有益於接近更為完善的設計。

時間會慢慢改變一些東西,但時間往往也不會等人。2018年,湖北、河南、福建、山西、吉林、湖南、四川、青海、安徽等18個省份將從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全面實行新高考改革方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19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討論十九大報告時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兩年時間裡能不能有效解決新高考方案試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既考驗著基礎教育學校的資源統籌和管理能力,也考驗著各地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

新高考方案調整

陳寶生在討論十九大報告時稱,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艱鉅的一次改革。

聚焦到微觀層面,過去三年上海、浙江試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多少反映出這項改革的複雜。芥末堆走訪試點地區學校觀察到的問題包括:新高考方案中的6選3或7選3的選考模式,完全不同於此前的文理分科,導致學校師資結構出現失衡;不少學校為了保持教學的正常進行,給出選考的固定組合讓學生選擇。

浙江的複雜之處還在於選考有兩次考試機會,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學生要在高三的10月和4月進行選考考試,但實際情況是不少學生搶跑,高二期間就參加選考考試。高一課程開設壓力增加。這也導致家長和學生抱怨,“學習負擔加重,高一像高三一樣累”。多次考也帶來了某些學校的“流浪學生”和師資的“潮汐”現象,即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提前考完選考,到高三就只有語數兩門課,大量時間閒置,這對學校的管理提出挑戰。

無論浙江還是上海,選考方面都出現了學校和學生的投機現象,學生選擇選考科目第一考慮的不是興趣和特長,而是如何在選考考試中拉開差距。這種選擇背後的動機不難理解,對學生和家長來說,現有的招生錄取制度下,分數仍然是最有分量的。另一方面,學生的選擇能力也有欠缺。

這些問題也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關注。2017年11月,浙江省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對試行三年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作出調整。其中學考選考時間調整為每年1月、6月,且高一第一學期不得參加學考,高一第二學期參加學考的科目不多於3門。“7選3”選考科目考試只能高三學生參加。

浙江省解讀該項調整時稱,學考選考安排調整是統籌考慮中學校長、教師和學生三者的意見,按教學規律組織教育教學的需要而作出的決定。

另外,針對此前出現的“棄選物理”現象,調整後的方案設置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當某科某次選考人數少於保障數量時,啟動這一機制,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物理科目保障數量被定為6.5萬。

18省份陸續推行新高考改革,地方配套政策是關鍵

小編梳理統計,2018年,湖北、河南、福建、山西、吉林、湖南、四川、青海、安徽、河北等18個省份從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將全面實行新高考改革方案。

以上省份更多參考上海的方案,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科中選擇3科作為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計入高考成績,且只考一次。相比浙江的兩次選考更為平穩。目前探索出來普遍兩次考試的是英語科目,取最高分計入高考成績。

隨著眾多省份的新高考方案落地,擺在這些學校面前的第一個變化是選課走班。河北石家莊教育局2017年6月下發《石家莊市普通高中選課走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自2017年秋季入學時起,將在全市選擇12所試點學校開展選課走班制,從高一起開展心理健康和生涯規劃教育。

石家莊的方案要求,這12所試點學校至少選擇確定一個選課走班單元開展分層走班教學實踐。學校要按照招生規模,認真測算開展選課走班工作所需的師資、校舍、教學設施設備和信息平臺等教學資源需求,做好統籌配置。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試點學校需求測算情況,統籌本區域高中學校教學資源建設,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加大資源建設與保障力度。

2017年9月安徽省教育廳也出臺了《關於統籌做好新高考新課標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選課制度和逐步推行全員走班的教育模式。

教室資源配置方面,安徽省教育廳提出要按照現有行政班級與教學所需教室不低於1:1.5的比例進行配備,通過新建或擴建部分校舍和調整招生規模等方式,解決新教學模式下校舍場館不足問題。針對師資配備的校際矛盾和學科結構矛盾,《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區域內教師統一調配管理,鼓勵教師一專多能,富餘學科教師轉崗培訓,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學校外聘緊缺教師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18個省份中東中西部都有包含,教育水平差異較大,新高考具體落地的難度和複雜程度可能超出試點地浙江、上海。地方政府的資源統籌能力、師資和場地配套政策的出臺將至關重要。但目前看得到的地方明確指導意見還很少。

新高考要求高中課程設置更加多元化

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出發點和目標是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除了選考科目的選擇自由之外,分層走班也為學生提供了課程的選擇權。這也意味著高中提供的課程要更加多元,滿足不同程度、不同興趣的學生的需求。

這點在2018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被明確提出。新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為適應新高考改革,並與之銜接。

新課程方案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者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考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在發佈會上解讀時稱,高中教育已經不是過去的精英教育,而是進入普及化階段,學生基礎不同,需求也呈現多樣化。新修訂的課程方案既要強化共同基礎,也要滿足學生多樣化選擇和發展的需求。

在一二線城市的優質高中裡,早在新課程方案出臺之前,學校就已開設有多種不同梯度、不同類別的課程。有了這些資源積累的基礎,施行新高考時相對會順利一些。但對大多數市縣鄉鎮高中來說,開齊新課程方案中提出的三類課程將又是考驗智慧和能力的時候。

生涯規劃教育將是不可或缺的課程

浙江、上海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學生選考投機問題,某種程度反映的是學生選擇能力不足,缺少專長和興趣,對未來大學就讀專業模糊。這也暴露出以往高中階段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

同樣的問題在北京也存在。北京市從2017年秋季入學高一學生起開始實行新高考方案。為準確把握學生因選考、選科、選課變化帶來的學校課程安排、資源配置等變化情況,不久前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在全市9所學校發放了3000餘份調查問卷。

調查數據顯示,“物理”是學生喜歡程度一般但實際選擇人數僅次於化學的科目;“政治”雖是學生最喜歡的科目,但實際選擇人數較少。在“六選三”科目組合的選擇上,文理分科的組合依舊佔據首位,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按文理分科思路來選擇科目。總的來看,學生實際選擇的科目與興趣科目還存在一定差距。

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主任楊德軍曾在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認為,新高考改革中的選科雖然是學生選擇課程學習的問題,但卻需要統籌考慮興趣愛好、課程選擇、專業報考和生涯發展之間的關係。目前學生選擇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組合選擇上更多還是體現成績取向,對興趣放棄,“這也反映出我們的‘學業-專業-職業-生涯’之間還沒建立起內在的關聯。”

對此,他建議,學校要加大對學生學習發展和生涯發展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基礎、成績優勢和發展潛能。在具體操作上,楊德軍認為,生涯指導要落在全學科滲透、全員參與上。

這也將是未來所有開始實施新高考改革的學校都要補上的課。(知涯教育/知涯志願/知涯選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