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被P2P俘獲的民衆和監管

文 / 侯本旗(清華經管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本文是作者獨家授權九卦金融圈原創發佈,轉載請註明來源。

九卦|被P2P俘獲的民眾和監管

今年夏天,雷雨不斷。震驚投資者、監管者和媒體朋友的,還有不斷“爆雷”的P2P網絡中介平臺,從杭州到上海,從深圳到北京,隨著水位上漲的,還有不斷湧現的投資者人潮。說好的金融創新呢,說好的普惠金融呢,說好的去中介化呢,說好的顛覆銀行呢?

為什麼普惠金融創新帶給投資者的是本金損失?為什麼3年前開始的專項整治沒能阻止行業大面積塌陷?為什麼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順著互聯網從西天飄來的大神P2P,憑什麼俘獲了創業者、投資者和監管者?

沒有金剛鑽的瓷器活

搭建互聯網中介平臺,使借款者和投資者直接對接,由於不需要經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在提高投融資效率的同時降低中介費用。這是P2P平臺創業者的故事,也是金融監管者的期望,低成本互聯網平臺可以靠信息中介費和海量交易額維持運營並獲利。從2012年開始,P2P平臺數量和交易額呈爆發性增長,2012年P2P平臺近400家,交易額近200億元,2016年平臺數超過4000家,交易額近2萬億,4年增長了10倍。

這些P2P平臺中,一開始就做自融發虛標先騙貸後跑路的是少數,多數平臺創業者,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創業者,他們的失敗原因,不是道德層面的無恥,而是業務層面的無知。

從業務模式看,P2P平臺實際上幹了銀行的活,前端一定保證兌付,後端無法避免違約。不論是標榜為信息中介還是信用中介,其前端面臨的都是剛兌,投資者關注的是平臺信用而不是借款者信用。互聯網平臺用戶粘性極差,如果有逾期、損失、監管政策等方面的不利信息出現,受驚的投資者會爭相提款擠兌。2017年7月20號,一則陸金所被監管關注的消息引發大量賬戶提款和上萬筆未到期資產轉讓,陸金所當晚發佈澄清公告並保證賬戶提款正常後,投資者才平靜下來,但部分受驚的投資者隨後清空了在各P2P平臺的投資,也因此避免了一年後的損失和恐慌。

前端對投資人剛兌是P2P平臺維持運營的前提,後端借款者違約是P2P平臺無法迴避的問題,高息借錢者多數是難以從銀行貸款的次級客戶,高違約率在所難免。在前端剛兌和後端違約的前提下,P2P平臺為了留住和擴大投資者,只能選擇墊款,首先用平臺收取的手續費墊付,不夠就用資本金墊付,再不夠就走上發虛標拆西牆補東牆之路,難以為繼時只好一跑了之。期間一些平臺嘗試做風控降低違約率,運作後才發現獲取信息之難風控成本之高,才萌生出對金融的敬畏。只有探索出可靠的信用風險防控機制和靈活的流動性安排,P2P平臺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

九卦|被P2P俘獲的民眾和監管

世界第八大奇蹟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其威力比原子彈更大,據說這是愛因斯坦看到複利曲線後發出的感慨。在投資渠道受限,股市投資持續被割韭菜的情況下,方便快捷高收益的P2P平臺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連續幾年的高收益投資也強化了一些投資者不會踩雷的自信和投機心理。1萬元資金變為2萬元需要的時間,收益率為1.5%的一年期銀行存款是48年,收益率為4%的餘額寶是18年,收益率為6%的私人銀行產品是12年,收益率為12%的P2P產品是六年。1萬元餘額寶投資變成2萬元的時候,1萬元12%的P2P投資已經變成7萬元。這就是金融學教科書中的“72法則”。

雖然2016年e租寶平臺爆雷後,監管者在清理整頓P2P平臺的同時,多次發佈P2P投資風險提示,媒體上也幾乎每個月都有P2P平臺停業或倒閉的新聞出現,但新的平臺仍然不斷出現,新的投資者仍然進入嘗試,最近一年來P2P平臺單月成交額均超過千億元。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2018年7月31日全國P2P平臺6659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620家,當月成交額1522億元。人的貪婪本性和投機心理推動著P2P交易在監管者眼皮底下持續繁榮,每個投資者都不認為自己是最終的買單人。

九卦|被P2P俘獲的民眾和監管

種下龍種收穫跳蚤

《大顛覆!2017年,銀行80%的業務將逐步被P2P取代!》,這個文章標題代表了2016年前後P2P行業的熱潮和期盼。事實上,社會各方對P2P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從2013開始的三年間,P2P網絡貸款被視為金融創新和普惠金融實踐,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監管當局的默許鼓勵,無牌照無監管非法融資嫌疑等聲音被淹沒在連創新高的歡呼聲中。

針對不斷出現的問題和風險,中國銀監會2016年1號令發佈了銀監會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同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按照“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原則實施行業規範和協同監管,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負責監管制度並實施行為監管,地方金融辦(局)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轄區內P2P網貸機構的機構監管。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這種制度安排並非最優選擇,地方金融辦(局)在金融創新風險和金融風險外部性方面的理解和經驗明顯不足,作為行政機構不僅缺乏專業積累而且不具有獨立於地方政府的利益和立場,直接負責金融穩定而且在每個縣域都有分支機構的中國人民銀行卻沒有承擔任何監管職責。這種基於中央和地方、部門與部門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是P2P監管雷聲大雨點小的重要原因,雖然相關辦法通知細則措施一個接著一個發佈,P2P平臺驗收備案的最後期限卻一延再延,目前僅有兩家小平臺自稱完成備案。老平臺整改驗收艱難推進的同時,一年來各地又冒出1000多家新平臺,協同監管幾乎流於形式。

九卦|被P2P俘獲的民眾和監管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7月18日,當月共有183家平臺出問題。其中73家提現困難,79家平臺失聯, 9家警方介入,數百萬投資者陷入恐慌和無助。筆者2015年就在公開演講中指出,P2P平臺在隨後幾年會有洗牌過程,但沒有想到會以這麼大的規模集中出現。7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以“中國P2P平臺違約潮引發投資者恐慌”為標題,發表報道稱“一波違約潮正在席捲中國13萬億人民幣(合1900億美元)的個人對個人(P2P)貸款行業,導致投資者撤回資金和平臺崩盤”,“這反映了監管失敗、欺詐以及削減債務行動的共同影響。”監管者種下金融創新的龍種,卻收穫了欺詐損失的跳蚤。

雷雨過後是晴空萬里,但願被P2P俘獲的創業者投資者監管者,能夠在雷雨中衝涮掉羈絆,真正引領行業走上金融創新普惠之路。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