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1-7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68.6%和21%

發改委:1-7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68.6%和21%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

中宏網北京8月16日電(記者王鏡榕)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今天在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發佈會上強調,今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打通去產能制度梗阻,著力降低企業成本,堅持做好去槓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快,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殭屍企業”出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趙辰昕表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化,特別是去產能深入推進和“殭屍企業”出清,市場決定要素配製的機制逐漸形成,供需結構更趨協調平衡。

一是深入推進結構性去產能,行業供求關係明顯改善。2018年,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積極有序推進。1-7月,退出煤炭產能8000萬噸左右,完成全年任務1.5億噸的50%以上;壓減粗鋼產能2470萬噸,完成全年任務3000萬噸的80%以上,去產能推動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供求關係顯著改善,企業效率持續向好。上半年,鋼鐵、煤炭、電力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率分別增長93.4%、18.4%和28.1%。

二是將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認真做好分類處置。有關方面採取多種方式,不斷加大處置力度,“殭屍企業”出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各級法院針對破產審判能力不足的問題,大幅增設了清算和破產審判庭,推動依法破產結案數量顯著增長。

三是積極穩妥去槓桿,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據近期國際清算銀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已連續6個季度環比下降。另外據統計局數據,2018年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市場化債轉股穩步推進,從已經落地的雲南錫業、中船重工等項目看,債轉股降低了企業財務負擔,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

創新驅動發展勢頭不斷增強

在大力培育新動能方面,趙辰昕表示,一是創新驅動發展勢頭不斷增強。新產業增速加快,增速明顯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整體水平。適應消費和產品升級的新產品增長較快。1-7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68.6%和21%。

二是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批覆建設集成電路等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重組整合加快推進,企業集中度和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煤炭行業為例,目前從事原煤生產的規模以上企業比2015年減少33.6%,戶均產量提高8萬噸左右,現代化煤礦的數量明顯增多,智能化開採得到推廣。

三是各領域補短板順利推進。2017年中央和省級專項扶貧資金突破1400億元,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重點工程全面啟動,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建設全面實施,西成、渝桂等一批鐵路重大項目建成運行。

多措並舉降低要素成本

“今年又推出一大批新舉措,預計全年降成本1.1萬億以上。”趙辰昕表示,一是持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繼續深化增值稅改革,降低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推出一系列支持創業創新和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減稅措施;取消或停徵了一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和行業協會商會會費。

二是多措並舉降低要素成本。採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資、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持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符合條件的地區進一步下調工傷保險費率;規範和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大力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全面推進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精減中央定價港口收費項目,規範市場自主定價的港口經營服務性收費。

三是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商事制度明顯簡化,企業創設成本大幅降低;加快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行“互聯網+政府服務”,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供給側結構改革有力推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趙辰昕指出,一是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一產、二產、三產增加值同比增長3.2%、6.1%和7.6%,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5.3:40.4:54.3,三產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對增長的貢獻持續在提升。

二是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1-7月,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6%和8.6%,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低0.7個百分點。

三是企業效益大幅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極大地改善了供求關係,推動工業產品價格合理回升。企業效益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

趙辰昕強調,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力度,打通去產能制度梗阻,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不斷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