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怎么死的?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浅口鞋兔




北宋名将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山西人。狄青出身贫寒,在他16岁的时候,家中突逢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狄青的哥哥与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狄青因此也早早开始了军旅生涯,精通骑马射击。

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叛,宋廷下令选择卫士戍边,任命狄青为指挥使。当时前线的很多将领被西夏打怕了,一将无能,三军受累,士气低落,根本无法对西夏组织起有效的回击。狄青与西夏作战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二十多场战斗,每次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上中箭多达八次,攻陷多座城池。

由于狄青自幼面有刺字,所以他每逢冲锋陷阵时,常披头散发,戴青铜面具,使他本来强大的攻击力又多了几分神秘的恐怖感,“面涅将军”的美誉也由此得来。只要“面涅将军”指挥的战斗,无一不胜,西夏军视其为武曲星下凡,每每总是望风而逃,溃不成军。



狄青在宋夏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使他逐渐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当时的宰相范仲淹就对他颇为器重,多有提携。范仲淹教狄青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终日埋头苦读,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惠州团练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侵州扰府,气焰嚣张。狄青向宋仁宗主动请缨,要求率兵讨伐叛贼。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亲自摆酒为狄青壮行。



狄青到达前线,二话不说就先斩了不听号令擅自出兵的将领,令三军震动。宋军此前的节节失利,使叛军的气焰更加嚣张,以为宋军不会很快进攻。狄青正是抓住了叛军轻敌乐观的心态,第二天便集结军队,一昼夜就越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排兵布阵。

出其不意,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叛军出来迎敌,狄青的前锋大将孙节被杀,叛军士气大振,狄青手下的将兵有些胆怯了。值此危急关头,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犹如天降神兵,狄青更是好比项羽在世,李存孝重生,杀的叛军大败亏输。

这一战,成功平定了叛贼,打出了大宋的天威,也奠定了狄青北宋武将一哥的地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狄青处在防火防盗防武将的宋朝,赵匡胤贼怕贼惦记的心态,早已决定了武将在宋代的尴尬位置。



不过相比后来的岳飞,狄青的结局好多了,至少他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宋仁宗。狄青在军中威望很高,深受士卒的拥戴,朝廷很多官员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多次向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其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宋仁宗均未理会。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第二年,狄青嘴生毒疮,不久便抑郁而终。宋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大英雄狄青,是因为备受猜忌和挤压,郁郁而终的。说起来,这是一个英雄的悲哀,也是一个朝代的悲哀。

狄青当初是和西夏作战的,一开始并不显贵,后因作战勇猛,颇有大将之才,被韩琦和范仲淹提拔起来。宋仁宗欣赏狄青的能力,很重视狄青,先后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枢密副使。这些官职成就了狄青,也给狄青日后埋下隐患。因为自始至终,宋朝都重文轻武,皇帝和文官们总是各种贬低和陷害武将,要不然宋朝也不会积贫积弱,甚至到最后积重难返。

宋仁宗时,侬智高反叛,攻克邕(yong)州,又接连攻克九个州,包围了广州城。在地方武将毫无作为的时候,狄青主动请缨。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负责歼灭叛军。他整肃军纪,用计谋而一战取胜。后班师回朝,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为最高军事长官。

朝中文官们以各种理由弹劾挤压诬陷狄青,朝中猜忌不久之后达到了顶峰,狄青被罢官。他到陈州以后,朝廷还不放心,屡屡派人监视。狄青被谣言搞得惶惶不安,不到半年就发病郁郁而终,一代名将自此陨落。

狄青是在一个畸形的国家体制中死去的英雄,是在毫无政治野心而一心报国的情况下中被人中伤陷害而死去的战士。记得小时候是看动画片《大英雄狄青》长大的,深深地被他影响了,至今还记得令人热血澎湃的主题曲。长大后,又学了历史,知道了更多的细节,不禁在佩服的同时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