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红叶882



欧阳修那不叫陷害,那叫保全狄青。


岳飞和狄青,这两人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不适合拿来作比较。


简单说,秦桧和宋高宗对岳飞的处置是超出了宋朝政治斗争底线的,也就是说破坏潜规则的是宋高宗和秦桧。


而狄青则多次主动参与到北宋政治斗争中去,并以此获利,既然主动参与政治斗争,那么就不能怪其他派别对狄青进行报复,况且,对狄青的处置是在符合北宋政治潜规则的,甚至可以说欧阳修是主动保全狄青。


已经有许多朋友介绍了狄青的生平,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狄青是如何主动参与到北宋官场内斗中去的。


狄青为什么在西军被排挤?因为他主动下黑手,破坏内斗潜规则


狄青其实是北宋非常罕见的一个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发迹于西军,但是最后他被“西军”这个体系的文武官员集体排斥,等于是被人赶出了陕西战区,而且从此再也没有能回去。


这和当时被范仲淹一同保举的种世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世衡因为是由文官转武职,所以被北宋文官集团盯得格外死,对他是高标准严要求。结果种世衡虽然一辈子官职不如狄青,但是种家在西军扎下了根,成了世代将门。当他孙子种师道成为北伐燕云总司令时,狄青的子孙早就烟消云散了。


狄青之所以被赶出“西军”,就是因为他在陕西所作所为真的很“二五仔”,很“忘恩负义”,很“不讲规矩”。



狄青发迹源自范仲淹的保举,坦白说,范仲淹、韩琦这些文官们虽然斗来斗去,但是对狄青这样的武将还是爱护的。


同样是“涉嫌贪污办公经费”,狄青这样的纯武将就能得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力保,是的,欧阳修当年是保护狄青的;而以文官转武职的种世衡一辈子蹉跎,原因就是这个“公使钱案”。


简单说,同样的错误,狄青因为文官们力保,被从轻发落;而种世衡由于是文官转武职,就被从严从重,一辈子背污点了。


狄青接下来的操作真是亮瞎人眼:


范仲淹和韩琦在对西夏战略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具体争端在是否修筑“水洛城”这件事情上。


当时范仲淹已经调离陕西前线,而主持边事的是尹洙,而尹洙是韩琦的人。


尹洙示意狄青去抓捕执行范仲淹策略的武将刘沪,狄青不但照办了,还差点在钦差到水洛城之前杀了刘沪。


狄青站队可以理解,但是狄青准备杀人,这就越线了,所以狄青遭到了西军将领以及范仲淹一派文官的集体排斥。


狄青本人不但被调离陕西前线,就连与狄青关系好的文官也都被全部调走,理由是“沮挠边事,必起后虞”。


事实上“水洛城”案真正被击沉的不是狄青而是文官尹洙,尹洙一下子从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降级到监均州酒税,再也没有翻身过。类似于战区司令员兼省长被贬为某市烟草专卖局局长。


可是真正准备杀人的狄青却只是被平调出陕西而已,因为他是难得的武将,欧阳修和范仲淹甚至还帮他说话。


狄青在当时官场印象:有能力,没节操


之后狄青多次与维护过他的文官翻脸:如韩琦、庞籍都曾经提拔、保护过狄青,可是狄青因为种种私人原因又都背叛了他们。


所以狄青当时在官场名声很不好:是典型有能力没节操的代表。


欧阳修为什么要让狄青罢枢密使,知外州?就是因为他的操守让人不放心,当时适逢宋仁宗病危,狄青作为不稳定因素,让他出外真说不上陷害。



而且文官们把面子也给足了狄青,一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来出判的也是毫不偏远的陈州。


其实北宋高级官员被突然被下放地方很正常,远的不说,就说狄青任枢密使的前任高若讷,他犯了什么错?就为了给狄青腾地方,他被稀里糊涂的从枢密使贬为翰林侍读学士。


可能大家不知道,高若讷还有一个好友,叫文彦博。


所以狄青被知外州时文彦博会直接怼狄青,说朝廷怀疑你。


这不是文官陷害武将,而是为自己好友报仇。


狄青既然参与到北宋官场内斗中去,就不能因为他是罕见从小兵升上来的枢密使就有了护身符,只准他打击别人,不准别人打击报复他。


兰台


历史真相有时全靠一张嘴,你说是黑就是黑,你说是白也可以。秦桧是个大奸臣,是有历史定论的,说他害死了岳飞,大家也没有意见,就算有人说他是替宋高宗背黑锅,那也没有办法,继续背吧!秦桧翻盘的可能性很小。

在北宋仁宗时期有个将领叫狄青,虽说他的名气比岳飞差点,但他立下的战功一点都不比岳飞小,官职也不比岳飞低。狄青从一个少年犯,到后来成为了枢密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出任,狄青一介武夫竟然能坐到这个位置,这与宋仁宗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宋仁宗是个明君。



狄青军事才能不可否认,但让他才能能够充分发挥的,还是得益于他的两个恩人: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个人不但给了他平台,而且还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范仲淹是个圣人,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

狄青做了枢密使以后,反对声此起彼伏。就连他的恩人韩琦也加入了反对的队伍。在反对的队伍中,我们后人惊奇的发现还有大学问家欧阳修,这怎么着都让后人不可理解。可也有不少人为欧阳修辩护,说他是为了狄青好,狄青的被贬和愤懑离世与欧阳修没有任何关系。真相到底怎样?我们一起来看看欧阳修的作为。



清朝有个叫昭梿的人,他是努尔哈赤7世孙,他写了一本叫《啸亭杂录》的书,在书中详细的记录了欧阳修弹劾狄青的细节,诋毁狄青有异心,要谋反。当然我们很难判断,欧阳修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昭梿只是一面之词。

不过我觉得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等文官肯定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宋仁宗面前弹劾过狄青。在这里我主要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欧阳修等人的做法到底是陷害还是保护狄青。



清人昭梿是痛批欧阳修,说欧阳修如此诋毁狄青,哪里是为国爱惜人才呢?狄青在欧阳修等人的陷害下,被贬后忧愤而死,让国家失去栋梁之才,其做法比秦桧诬陷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并说秦桧后来就是效仿了欧阳修。

但在《宋史》里,却是另一番情景,《宋史》称赞欧阳修非但没有陷害狄青,而是尽心保护狄青,就连 《续资治通鉴》也是极力维护欧阳修,在里面有一段话:‘’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如果《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说的是真相,那清人昭梿真是冤枉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狄青真是用心良苦。真相果真如此吗?

狄青是一名武将,靠自己的战功一步步升迁,做点小官可能也没有人在意,但他却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一职,这可了不得,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前无古人。因此这一任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



欧阳修有文化,于是借古论今,重新温习了一下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的事迹后,接二连三的上了《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矛头直指狄青,大有不把狄青拉下台不罢休的势头。在这些奏疏里,欧阳修文采斐然,言辞犀利。通篇都是污蔑陷害之词,主题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每个字都直戳心脏,置狄青于死地。宋仁宗看后也是毛骨悚然,毫不犹豫的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一职,贬到陈州,狄青因此郁闷而死。



欧阳修的做法,被他的门生和后人偷梁换柱,这些道貌岸然的人,想靠他们手中的笔,来欲盖弥彰,为欧阳修漂白,其实真的永远假不了。欧阳修就是陷害狄青,回过头来,还来些大义之说,可笑可叹,欧阳修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后来明朝的东林党人跟欧阳修这帮小人很相似,北宋的灭亡与欧阳修这样的小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本夏


如果题主去问欧阳修,他肯定会很惊讶:“我明明是为了狄青好,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欧阳修的态度:“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于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是离任丞相的待遇),离京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欧阳修是一个老实人,他说出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官要弹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为行伍出身却掌握枢密大权。也就是说,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当枢密使(国防部长)。二是狄青太了解军情和太得人心,尽管他任职三四年且都没出现过什么差错。三是武臣掌管军事,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欧阳修

是的,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观:武将不能有权,有权就会造反,到时候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失败身死,所以为了赵家,为了武将,还是让偶们文人来掌权吧,文人是不会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败将韩琦,因为自己是进士,是文官,就可以无视西夏克星狄青,公然叫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以细故杀狄青旧部焦用。

很强大的逻辑是不是,但是不管现代人信不信,赵家和士大夫是信的,于是狄青就成了“莫须有”的第一个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么你就去凉快地方呆着去吧。结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愤懑、忧郁中离世。

所以,欧阳修请贬狄青事件,实际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确导致的,谁让赵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国,得国不正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大将摇身一变北宋开国皇帝

因此,赵匡胤一上台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削去藩镇重将的兵权,派文官指挥军队。还加紧完善确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这一“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专权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形成了鄙视、猜忌武人的风气。狄青被攻击,也正是这一国策所造成的。



和岳飞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击。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就差没说他就是下一个赵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一向由文官担任的枢密使,实际上也体现了其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将

而不得不说的是,欧阳修在狄青没当枢密使之前,是坚定的挺狄派,多次为狄青说话。狄青有点什么过失,都有欧阳修为其转寰的影子。

例如庆历三年公使钱案,范仲淹带头力保,欧阳修帮忙说情:“臣伏见国家兵兴以来五六年,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检点,致误侵使而已……况如青者无三两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钱,于此要人之际,自将青等为贼拘囚,使贼闻之,以为得计……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庆历四年水洛城案,欧阳修依然为狄青说情:“近闻狄青与刘沪等争水洛城事,枷送沪等德顺军。窃以边将不和,用兵大患。况狄青、刘沪等皆是可惜之人,事体须要两全,利害最难处置……国家近年,边兵屡败,常患大将无权。今若沮狄青而释刘沪,则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缘边诸将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诬陷谋反,欧阳修依然试图保全他,建议外放狄青,以避开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可以说欧阳修和其他攻击狄青的士大夫还是不同的,他对有用的武将还是持保护态度,只是狄青当枢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线,众议汹汹,有可能性命难保,欧阳修才提出将其外贬,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耳。所以,欧阳修与秦桧有本质的区别。


要说害死狄青的凶手,实际上不是欧阳修,而是文彦博

至于狄青病死,则既不是欧阳修本意,也不是欧阳修能够预料的,他应该是想着等风头过去还可以让狄青起复(陈州离开封不远)。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势要斩草除根。狄青被罢后,朝中“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实则仍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狄青“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书记载“此文彦博之谋”,可见用心实在狠毒。


海军史研究会员


狄青跟岳飞比起来,本来就没得说。

大概是看宋代名将太少,后人开始追捧狄青,实际上狄青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大,只不过赶上了好时候,以被发配的罪犯之身,最后竟然能够做到枢密副使,从这方面来说,宋代对狄青算不薄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狄青的事迹。

狄青出身贫寒,因为其兄与乡人打架,狄青代兄受过,随即被发配当兵,当时正好西夏李元昊崛起不断对宋廷发起挑衅,宋与西夏的战事爆发,狄青也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崛起,因为军功而被提拔。

实际上当时官位都不大,从大环境上来说,宋朝对西夏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没有多少可以吹嘘的地方,狄青当时最高不过是一个将领。

但是狄青通过韩琦、范仲淹等人的推荐,扶摇直上,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当时狄青对朝廷还是很感激,文人士大夫也普遍看好狄青,比如欧阳修就上奏: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因为狄青曾经被发配过,脸上都有刺字,宋朝标榜仁义道德,尤其宋仁宗更是如此,在朝堂之上有狄青这样一个面部刺有字的武将,估计仁宗都有点看不下去,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最终狄青以军功而担任枢密副使的职务,宋代是以文御武,尽管权力中枢中宰相掌管朝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但是枢密院的长官都由文官来担任,武将能够当的最大的官其实就是太尉,太尉为武官之首,居于枢密使之下。

可以说,狄青无论是在地位、战功、影响力等各方面都和岳飞没得比,但是狄青要比岳飞幸运的多,至少他被信任过,最后被贬出京,并没有被赐死,更没有岳飞惨。

其实以宋代的政治生态来说,枢密副使这样的官员被贬出京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范仲淹、寇准等人都经常被贬出京,而且隔一段时间还会把你调回来,咱也不知道宋朝统治者打的是什么主意,反正三起三落是一个官员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也就是说,狄青被贬是很正常,不被贬过宋代高官不是好高官,比如蔡京讨得宋徽宗的欢心,一直在相位上几十年,最后结果也看到了。

狄青担任枢密使四年之后,言官指责狄青"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没有答应。

但是真正让狄青贬黜京师的,是因为狄青当时犯了一件事,嘉佑元年的时候,京师发大水,狄青将家搬到相国寺,居住在佛殿上。

其实不管在哪个朝代,朝廷大员领着家人居住到正儿八经的寺庙都是要遭到非议的,狄青当时又身居高位,政敌抓住这个把柄开始实名举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北宋的政治生态,没有被实名举报的官员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面对舆情汹涌之势,朝廷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务,但是还给加上了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是虚衔,但是也算是留有后手。

只不过狄青出京第二年就嘴生毒疮,抑郁而终了,狄青死后,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可见在宋仁宗一朝对狄青还是礼遇有加的,至于说欧阳修陷害狄青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欧阳修不过是文人士大夫的一个代表,并没有出于私心而诬陷狄青,狄青也不是因欧阳修而死。

把狄青和欧阳修的关系,跟岳飞和秦桧放到一起讨论,实际上是对欧阳修的最大侮辱。

其实,说起来狄青还是不适应宋代的官场生态,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想要在宋代官场立稳脚跟是很困难的。

至于秦桧害死岳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桩历史大案,首先岳飞的影响力很大,狄青参军的时候北宋战事不多,而岳飞从军的时候,正是王朝更迭,面对金国政权的冲击之时,岳飞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政权框架内的将领,更多的凸显了乱世下个人的影响力。

然而这样一个大英雄最后却被自己人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当真也是一种悲哀。

而欧阳修与狄青的矛盾,顶多能上升到统治者内部的文武不合,这还要找证据,相对而言,秦桧不止是陷害岳飞,更是卖国。

另外,让岳飞和秦桧的事情流传千古,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使得岳飞一直被人所熟知。


史论纵横


事实上,狄青的倒台并不是欧阳修一个人在起作用,而是整个北宋文官集团都在排斥武将的后果。众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官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同时,宋朝还开创了以文制武的惯例。久而久之,朝中得势的文官们形成了庞大的集团,而北宋名将欧阳修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狄青是北宋中期少有的名将,他虽然是囚徒出身,但却从普通士卒的位置做到了副枢密使的高位。这是因为他不仅在宋夏战争中功勋卓著,与骁勇的党项铁骑周旋多年,而且还平定了越南的侬智高叛乱。因此,战功显赫的狄青深受宋仁宗的重视。


不过,生活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也是狄青最大的不幸。由于他从普通士卒做到了副枢密使,进入了政治核心,所以为文官集团所不容。武将狄青最终遭陷害并被排挤出朝廷,晚年郁郁而终。在这一系列悲剧的酝酿及演变过程中,文官集团中欧阳修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堂堂的北宋名臣欧阳修曾在给宋仁宗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上仁宗论水灾》中三次构陷狄青的罪名,对其极尽污蔑和陷害。另外,文彦博、韩琦等文官也是多次弹劾狄青。文彦博还以宋太祖“陈桥兵变”为例子,暗指狄青这个人掌兵太久,将来难以控制。

听到众多谗言的宋仁宗因此逐渐疏远了狄青,还找借口罢去了狄青的副枢密使职务,把他发配到陈州,严密控制起来。此后,狄青便再未返回朝廷,最终抑郁而终。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均有重大建树。然而就是这样一代文臣,却前后三次诋毁狄青,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对于欧阳修、文彦博等人陷害狄青一事,早已是公论。不过,这与秦桧陷害岳飞的性质又有不同。欧阳修等人陷害岳飞只是在党争中打压他,并把他排挤出政坛核心而已,这在宋代司空见惯。而奸臣秦桧是在金国压境的大背景下,为了苟和而构陷岳飞的死罪,全然不顾“靖康之难”的仇恨。


世界人文通史


岳飞军力和抗金战绩,都是各种人为因素吹出来的。金军在马家渡南渡长江,岳飞所在的宋军被金军歼灭打散,岳飞临阵脱逃成了散岳游勇,胡传魁一类的人物。金军北归,岳飞利用同乡拜谒岳母的机会,诱杀谋害了同乡上司刘经,兼并其部众,在与同为散兵游勇的戚方的争斗中,被前来平乱的张俊收降重用推荐,才开始了驴粪蛋发烧式的兵痞生涯。岳飞军在平定内乱匪患,以及和伪齐军作战中有一定的功绩建树,但在与金军作战中的战绩,大多是其孙子岳珂为了给岳飞抹红翻案编出来的,所以是千奇百怪的。象什么800骑胜50万,500铁骑破金军十万等。然而杨再兴300余骑,在岳飞的眼皮底下被金军围歼,岳飞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热闹,无法解围。岳珂随便编也才编出个杀敌两千,自损名将杨再兴等300余骑,离10万尚差49倍。

岳飞军唯一一次和金军作战是1140年闰6月中下旬,皇帝任命岳飞为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进军河南,在金军主力尚未到达前,岳飞军相继占领或进驻了洛阳郑州许昌等地。但在7月8日到14日在郾城到颖昌一带,在与金军骑兵的骑战野中,遭到金军重创,岳飞军大败溃逃。7月18日岳飞给皇帝写信乞令班师,不等皇帝1回信岳飞便于7月20日仓惶班师逃出河南。7月27日自率2000军由阜阳渡淮河,逃到庐州。

岳飞被判罪处死,大理寺判决写的清清楚楚,完全是其咎由自取,从头到尾都依法行事称量。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下,皇帝杀大臣的唯一的合法行为。秦桧身为治国宰相,对国家朝庭负责,依法惩治犯罪,职责所在,无可非议。

岳飞孙子岳珂为了给岳飞抹红翻案,说是遍访故旧,收集到一些道听途说,甚或听没听说都不一定的谣传野说,凭空编造出千奇百怪的岳飞抗金战绩。同时又编出了一个兀术遗桧书,把岳飞被判罪处死说成是被谋害,并把谋害嫁祸于秦桧等人。岳珂自己说兀术遗桧书是听说的,并且最先说的人在岳珂出世前十几年就死了,岳珂是听谁说的,岳珂避而不谈。这么重要的证据,岳珂既不说明是听谁说的,又不奏请朝庭查证核实,只以听说结论,岳珂明显心怀鬼胎,凭空蓄意歪曲事实嫁祸于秦桧等人。


用户3919268242451


我来说几点原因。

第一点,欧阳修很出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上语文课,课本上还有几篇欧阳修的名作如《醉翁亭记》,老师还要求我们背下来,所以,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他有点小反感,因为他又增加了我们的负担,但是并不知道他陷害狄青的事。

第二点,关于狄青!说实话,我相信,知道狄青的人并不多,除了喜欢历史的,一般的人估计都不知道狄青是谁。说起来北宋的文臣,那是能叫出特别多,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等,武将呢,额,杨家将知道的真不少,但是其他的武将如开国名将曹彬等,竟然说不上来了!主要原因是北宋重文轻武,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武将的地位就一直下降,一个七品文官就敢大声斥责一个三品武将,武将还不敢吭声。由此可见,武将地位之低!狄青不过平定了一个侬智高扰乱,朝廷就怕的不得了,恐怕狄青造反,由此,很快夺了狄青的兵权。后来,宋仁宗生病了,朝廷里面谣言起来了,说是有大将要造反了!更有甚者,说狄青家的狗头上开始长角了,狄青家的房子晚上都在发光什么的,整个就是狄青要反!然后欧阳修出来上书请求皇帝罢了狄青的官职,不只是欧阳修,像文彦博,韩琦也出来说狄青的坏话,然后朝廷就罢了狄青的官职,贬出京城,到陈州当知州了!狄青到了陈州后,朝廷还不放心,三天两头派人来监视,狄青惶惶不安,心惊胆战,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总结起来就是,欧阳修名气大,知道的人多,狄青知道的人少一点,另外一点,官方宣传问题。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欧阳修请皇帝罢免狄青的官职,将其贬出京城是为了保护狄青,因为狄青还待在京城,皇帝非杀了他不可。这种说法大家怎么看呢?





生活如此无奈


狄青的死和岳飞的死有很多的不同点,所以欧阳修和秦桧的历史评价不同,后世人对秦桧恨之入骨,对欧阳修则很少批判。

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岳飞的抗金战争是影响很大的,当时,岳飞的理想是“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这是忠义两全的理想,非常符合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完全就是封建社会做臣子的楷模。

但是迎回二圣,赵构怎么办呢?是退位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办法处置两位老皇帝?所以这对赵构十分不利,依附赵构发达的秦桧也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岳飞如果迎回二圣,那么赵构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赵构这块“皮”不存在了,秦桧等人这些依附在“皮”上的毛还有活路吗?肯定没有了。迎回二圣,对岳飞而言那是莫大的功劳和光荣,肯定会被二圣重用。

所以与其让岳飞实现理想,建立不世的功业而使自己失去一切,不如杀了岳飞以绝后患。于是秦桧和赵构密谋,一方面与金国议和,一方面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于是,一代名将岳飞被昏君佞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

当时岳飞的抗金行动是受到广大沦陷区人民热烈欢迎的,老百姓都把岳飞称为“岳爷爷”。岳飞被害去世的时候仅四十岁,为什么老百姓要把年纪轻轻的岳飞称为 “爷爷”,因为老百姓都说“父母生我易,公之活我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生下我很容易,岳飞使我活下来却很难。而沦陷区的老百姓用木头刻岳飞像,早晚上香供奉,这等于给岳飞立生祠了。可见岳飞的影响之大!

岳飞被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满腔怒火,于是各地人们都采取各种办法纪念岳飞,保护岳飞的后代,同时不遗余力的对秦桧的罪恶行径进行谴责,甚至发明了一道美食名字叫油炸秦桧:用面捏成秦桧的形象,下油锅炸熟之后食用。

这真是犯了众怒了,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传说这道美食一直流传至今就是油条,现在是把两根面条拧到一起,代表秦桧,还是要下油锅炸他。后人还在岳王墓前铸了秦桧等人的铁质跪像,让他们永远接受世人的惩罚和唾骂。

除此之外,宋金议和的条款十分苛刻,增加南宋百姓的负担,在政治上也是对南宋君臣的极大侮辱。而且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表现了岳飞抗金的英勇和伟大,在民间流传广泛,人们都知道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

狄青的死是宋朝文官和武将矛盾的结果,更是有宋一代总结前代教训重文轻武的结果。狄青是一个行伍出身杰出将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披头散发带着铜质面具冲锋陷阵,无往不胜,累官至枢密副使。

后来又因为平定侬智高叛乱而获封枢密使,北宋历史上只有大将曹彬以武将身份担任过这个职务,那是开国大将,其他的武将最高做到枢密副使,岳飞就担任过枢密副使。狄青的地位让满朝的文官十分不舒服,于是,一帮文官串通起来打压狄青,目的就是继续保持文官高超政治地位。

所以,各种弹劾狄青的奏章不断出笼,飞往皇帝的龙书案。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家里还有怪光,其实是狄青家里晚上祭奠祖先烧的香烛,事先没有报告官府。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狄青全家移居相国寺,就在大殿上住宿了。文彦博、欧阳修都对狄青指指点点,皇帝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说,太祖皇帝还是北周的忠臣呢,这句话起了作用,狄青被外放陈州,第二年忧郁而死。

参与对狄青迫害的是文官集团,不止是欧阳修一个。而且文彦博对狄青说过“朝廷疑尔。”所以欧阳修的作用不突出,再说狄青的影响没有岳飞大,所以就很少被提及了。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要得到正确答案,首先要弄清几个关键点:一是秦桧害岳飞是刻意的、真正的“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欧阳修对狄青是“弹劾”,只是不想让狄青当国家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二是看狄青的死因,到底是被欧阳修“害”死还是因别的原因而死?三是看当时朝野上下、特别是在当时人和后人对狄青之死的反响,人们是象岳飞死后一样痛心疾首,一定要为他雪冤,还是仅仅把欧阳修弹劾狄青、狄青之死作为一件“义之所在”的事?

现在回答:

首先,狄青是怎样一位武将?

据《宋史》及其他史料记载,狄青“生而风骨奇伟,善骑射”,少年时就闻名于乡里,很多任侠少年也就是“以侠义自任,好意气行事”的年轻人都慕名投奔他。但这样的年轻人聚在一起,难免做出一些违法之事,几年后,狄青“因罪”受“黥面”之刑,即在面额上刺字,以墨染黑,刺配参军。

然而,“五步之内,必有芳草”,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需要适合的环境,把长处变成功绩。狄青在社会上不受待见,在军队中却如鱼得水、如龙入渊。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叛宋,发起战乱,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狄青随军出征。在战斗中,狄青总是长头戴铜面具、披散头发冲入敌阵,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威风凛凛,让敌人不寒而栗。在与西夏军交战的四年里,狄青先后参加大小二十五战,身负八处箭伤,战功显赫。

宋夏战争期间,参与指挥作战的“陕西经略判官”尹洙和狄青有过几面之缘,每每与狄青聊起军事,都不禁赞叹狄青的才华。后来,尹洙将狄青引荐给自己的朋友、宋朝对西夏作战的最高指挥官经略使韩琦和经略副使范仲淹。

范仲淹认识狄青后,也是钟爱有加,指导狄青读《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按着范仲淹的指教发奋读书,逐渐“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成为军中难得的文化人。

之后在边疆十余年,狄青战功卓著,历任部队的指挥使、地方的知州等职务,后升职衔为“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宋朝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与参知政事(副宰相)同级的“执政”,狄青至此进有了“国家领导人”的行列。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治今越南北端高平省广渊县)少数族首领侬智高起兵造反,岭南一带动荡不安。起初朝廷派兵征讨,却遭惨败,只得将狄青从西北调往南方,担任主帅,帅兵征讨侬智高。狄青到任后,很快讨平侬智高。在昆仑关之战,部下发现一具身穿龙袍的无名尸体,以为是叛军首领侬智高。狄青却说,无凭无据,自己宁愿相信侬智高已经逃跑,也不愿意以此邀功请赏。

但是,由于受到“重文抑武”和枢密院长官不用武将而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影响,自狄青由地方调任中央,朝中文臣就一直有不同意见。

侬智高造反时,朝廷最初派出孙沔等文官为带兵讨伐遭到失败,宋仁宗想让身在中央的狄青挂帅出征,总督诸将,独掌大局,谏官韩绛即以“武人不宜专任为由”表示反对。大臣庞籍则认为以狄青为主将为宜,否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宋仁宗听从了庞籍的建议,派狄青统制南征战事。

狄青一去,果然捷报连连,宋仁宗可高兴了,对庞籍说:“这都是卿的功劳啊。等狄青回来,让他当枢密使,同平章事(宰相职衔)。”庞籍一听,急忙反对,认为枢密使用武将,于国家不利,随后接连几天一直在宋仁宗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此事就此作罢。

但几天后,宋仁宗突然很严肃地对庞籍说:“狄青平南有功,之前赏赐得不够,朕还是想封他为枢密使。”庞籍提出在宰相的办公地点“政事堂”由宰相、副宰相等开会商议。宋仁宗说:“没必要去政事堂,你们就到殿门口商议,朕在这里等着!”最终狄青出任枢密使。两宋武将出任枢密使,只有号称“宋朝良将第一”的曹彬等寥寥数人,宋仁宗对狄青的赏识可见一斑。

但在朝臣看来,狄青任枢密使,既违反了“枢密使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又给国家带来极大危害:一旦掌握了最高军权的狄青造反怎么办?即使狄青不反,此例一开,谁又能保证以后担任枢密使的武将不反?五代十国时期的“殷鉴”不远,这就是宋太祖规定“枢密使用文臣”、朝中大臣反对狄青出任枢密使的深意所在啊!

宋人王楙《野客丛书》记载,狄青任枢密使时,文彦博一直跟宋仁宗进言,请求将狄青调离中央,并削弱其权力。宋仁宗不乐意,说,狄青是忠臣啊!文彦博冷冷答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文彦博的话,可谓字字诛心。

接着,本问题中的主角欧阳修出马。嘉祐元年(1056),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连续三次上疏宋仁宗,请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欧阳修提出,狄青作为一个武将担任枢密使,掌握着军事机密,不利于国家安定,不如调其出京,这样既可以保全他性命,又可以消除隐患;又认为,狄青出自行伍,训练有方,深得士兵爱戴,假如有小人想要拥其谋反,狄青自己不知进退,后果不堪设想。欧阳修并举唐代朱泚为例。唐德宗年间,泾原兵变,武将出身的太尉朱泚就是因为有点儿名望,被叛军拥立为帝,他本来没有谋反之心,却莫名其妙地跟着反了。

而这一年,恰逢水灾严重,欧阳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老掉牙的天人感应说,皇上您看,天灾频频发生,咱们也该静思己过,修人事以塞天变。欧阳修认为,“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武将在中枢机关当职,上天也在示警。

欧阳修上疏的不久,饱受攻击的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离开京城,前往陈州(治今河南淮阳)任职。

第二年,也就是在被贬之后的嘉祐二年(1057)二月,狄青因“疽发髭”即嘴边生毒疮,不治去世,年仅49岁。

而狄青的死,并没有在当朝引起什么反响,因为他的被贬,离开枢密使之位,是宋朝“枢密使不用武臣”的“祖宗家法”应有之义,在当朝之人看来,是维护国家政权、社会稳定的必然措施,也是大家所乐见,甚至他的死,还让大家一直因他而悬着的心落下,终于免去了一份重重的担忧。也许只有宋仁宗,会感到一点悲哀。

也或许因此,后人对狄青的被贬、去世,没有象岳飞被害死一样有更多的不平、更多的议论,对欧阳修弹劾狄青,也没有过多的负面评价。


文石斋主


因为,岳飞是冤死的,而狄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作死的。


第一,狄青之死与欧阳修没有直接关系。

题主所谓的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欧阳修只是上奏骂了几次狄青,而当时上奏骂狄青的文臣可是很多的。狄青是被贬陈州知州后,阴郁而死。

第二,狄青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其实,狄青与北宋文官集团的矛盾,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重文抑武”、“功高盖主”这么简单。狄青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狄青在刚刚入朝之时,其实与文官们是有一段蜜月期的。

当时的狄青深受范仲淹等文臣的重用。范仲淹认为狄青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还送给狄青《左氏春秋》让他研习兵法。要知道狄青出身贫苦,自幼入伍,没念过什么书。范仲淹非但没有嫌弃狄青,反而赠书给他,可见其对狄青的喜爱和殷殷之情。

可狄青呢,中途投向了范仲淹的死对头韩琦。

就算这种择高枝而栖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狄青后面的作为却实在说不过去了。

当时范韩二人在对西夏政策上起了争端。韩琦就动起了歪主意,派狄青去抓捕正在执行范仲淹政策的刘沪。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替韩琦办成此事,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想对刘沪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为了一己私利,就要对同僚杀人灭口,狄青此举,能说他是好人吗?

后来狄青在韩琦的力保,和范仲淹的宽容下,免于责罚。

可狄青不知悔改,又为自己一位贪污军饷的朋友找韩琦求情,被韩琦当场驳回。

这两件事一出,整个朝廷都觉察到了狄青是一位人品、情商极低的人物。

所以大家觉得宋仁宗将狄青踢出顾命大臣的行列,还是众位文臣排挤,北宋“重文抑武”的结果吗?

这样一位频频改换门庭,私杀同僚,纵容贪污,却偏偏打仗极厉害的将领,换成你你敢重用吗?

狄青之死

狄青在竞争顾命大臣失败后,被贬陈州,这是事实。但朝廷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被贬之地也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比起苏轼等人动辄上千里的被贬发配,不知好了多少。

而当时与狄青同期的武将大多阵亡,朝廷正是无人可用之时。狄青躲过了东京这个是非之地,在陈州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复起也不是妄想。可狄青到了陈州后,仁宗数遣使相问,他便吓得“惊惧而死”,这点磨砺都受不住,能怪谁?


总结下来,狄青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是人品和情商确实很有问题。文臣搞些莫须有的罪名对他群起而攻之,正是因为害怕狄青掌权,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可这种群起攻之,比起秦桧直接将岳飞投入大狱,不知好了多少,只是被贬陈州而已。狄青却经不起政治上的起伏,抑郁而死,实在怪不到欧阳修的头上,也无法和岳飞之冤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