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里的燒傷治療「大拿」

提起燒傷治療,北京首屈一指的醫院當屬積水潭醫院。如果您去過積水潭醫院,肯定覺得這家醫院不一般,簡直就像建在一個大花園裡。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59年6月,積水潭醫院剛剛建成。夏先恭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59年6月,剛建成的積水潭醫院。夏先恭攝

醫院內環境整潔幽雅,特別是門診樓後邊更顯得古色古香,大致呈“L”形的小湖名叫積水湖,也有人稱其為積水潭,與西海(也名積水潭)重名。小湖的南北,各建平橋一座,以供通行。湖水潔淨,清風徐來,偶起漣漪。湖內植有蓮藕,夏季荷花盛開,綠葉滿湖。積水湖東側有座小山,沿石階而上可直達山頂,山上遍植松柏樹,山頂有亭子一座。小山東側有一組三合院,院北還有其他建築,房頂均覆蓋筒子瓦。積水湖南側也有三合院一座,現在是花房。花房西側有類似敞廳的仿古建築一座。

積水潭醫院的仿古建築和園林,儼然是北京城區不多見的世外桃源。說起來,積水潭醫院的院址與清代的王府也有關聯。它的前身曾為允祉的誠親王新府,後為他兒子弘噪(一作弘景)的住宅,稱貝子弘噪府,再後又成為蒙古王府,即棍王府。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59年6月,積水潭醫院。夏先恭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58年,西城區冶煉廠副廠長張瑞林被鋼水燒傷後,現在正在積水潭醫院中西醫合治後,開始逐漸好轉,現在已經能開始做輕微的體力鍛鍊了。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0年,從事護士工作三十年的北京市積水潭醫院副院長畢華英經常與護士一起查病房。 馮文岡攝

棍布扎布俗稱棍王,為元太祖第十五世孫達延汗的後裔,光緒六年襲貝子,民國元年晉貝勒,二年加親王銜,三年封郡王,貝子府改稱棍王府。1932年棍布扎布辭去郡王,由其第二子沁布多爾濟襲爵。1933年,棍王赴南京任行政院顧問,1939年辭世。棍王福晉1939年8月去世,停靈柏林寺。1940年由地安門信誠槓房運到遼寧北票大黑山安葬。

沁布多爾濟(1905~1951)在偽滿時期升為親王,1937年任偽組織“協和會會長”。1938年日偽政權在北平西郊興建“新北京”,公主墳被劃入拆遷範圍。沁布多爾濟聞訊即委託北京蒙藏學校校長敖景文,轉託日偽建設總署署長(當時偽署長是著名的大漢奸殷同),用8000塊銀圓的代價,將兩座公主墳按文物古蹟保留下來,形成西郊公主墳環島。

1941年8月3日上午5時,棍王府花園的望花樓發生火災。日本投降之後,沁布多爾濟被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任命為“熱河第四騎兵支隊少將司令”。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6年,燒傷病房醫務人員在手術前認真討論患者的病歷。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3年,積水潭醫院,骨科病房護士科病房護士長在一起。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2年,積水潭醫院,醫院為大夫們在手術中準備了飲料喝。 目測就是大碗茶。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2年,後勤部為醫院的醫務人員有計劃和定期改善伙食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0年,積水潭醫院黨委委員院長副院長深入到手術室檢查研究消毒隔離工作。 馮文岡攝

偽蒙疆自治政府李守信在《我出生前後的熱河南部蒙族社會》一文提到:“土默特右旗的王爺,在北京西城的蔣養房佔有一頃地大的一座府邸,裡邊有樓房、假山和可以划船的小湖。日本投降後,‘小王爺’沁布多爾濟想賣給我居住,索價要六十萬美金。”從李守信的回憶文章中,我們可知當時的棍王府不僅府邸面積宏大,超過一般王府,而且府外還有一大片菜地。據自1925年就住在蔣養房衚衕的白世民先生說。棍王府府牆之內不說,僅東牆外的菜地就夠一頃,菜地南邊到豆腐巷,北邊一直到高廟後身。1948年,棍王府售與天主教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北平時,從薊縣等地湧來很多天主教教友,一時無法安置,都住在棍王府。

沁布多爾濟賣府之後,在南鑼鼓巷路西的井兒衚衕購房一所居住。井兒衚衕後改景陽衚衕。今景陽衚衕7號、9號原為沁布多爾濟住宅。雖系民宅,但院內舊格局並無大的改變。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5年,北京市積水潭醫院農村巡迴醫療隊人員,在輔導延慶縣四海人民公社各生產隊的衛生員學習衛生知識。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5年,積水潭醫院農村巡迴醫療隊人員和四海衛生院的醫務人員一起在簡易病房為患者治病。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5年,積水潭醫院農村巡迴醫療隊人員,在給延慶縣四海人民公社各生產隊的衛生員講課。 馮文岡攝

積水潭醫院:建在王府裡的燒傷治療“大拿”

1965年,積水潭醫院農村巡迴醫療隊人員,正在輔導四海人民公社各生產隊的衛生員學習打針。 馮文岡攝

1954年,積水潭醫院在棍王府原址修建。籌建時得到北京市委的關心和支持。修建醫院時,棍王府中大部分建築被拆除,惟花園中的山石樹木和三問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和硬山過壟脊的重樓兩幢等部分建築猶存。

積水潭醫院1956年1月28日建成開診。經著名骨科專家孟繼懋和英籍專家洪若詩等倡儀,醫院以創傷骨科和燒傷科為重點。建院初,大多數職工包括11位科室負責人是從北京市第三醫院和北京市第五醫院調入的。醫院當時有400張床位,日門診800至1000人次,1959年成立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1982年建成2062平方米的燒傷樓。

資料來源:《尋訪京城清王府》《什剎海的王公府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