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吾國教育病理》的鄭也夫先生教我們這樣讀書、這樣思考

写《吾国教育病理》的郑也夫先生教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

写《吾国教育病理》的郑也夫先生教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

鄭也夫,中國著名社會學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代價論》《信任論》《後物慾時代的來臨》《吾國教育病理》等。

1

怎麼讀書呢?我想從不喜歡讀書開始談起。

我所見到的情況,無論小範圍還是大範圍,都不怎麼令我滿意。整體來說,和其他民族比較起來,我們這個民族現在不太愛讀書。全國上下,包括我們名牌學校的學生,我看不到他們熱愛讀書,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我們學的東西太狹窄了,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被動地去重複,去記憶。而且,在這個過於狹窄的領域中又逼迫同學們用力過猛。狹窄、單調而且用力過猛,最後造成學生們厭學。

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化太早,而後還是大家學的東西狹窄、單調,同學沒有較多的選擇餘地。這是我猜想的又一個原因。

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氛圍太過功利,不重視主體自身的樂趣,不重視開發主體閱讀的興趣,這種氛圍之下人們動輒要發問:這有什麼用?能幫我找工作?能幫我升官?能幫我賺錢?對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類的文化精品都不能幫你這個忙。

這三個原因結合起來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讀書的興趣。我想說,即使不做學術工作,如果你最終沒有養成對讀書的熱愛也是很遺憾的,我覺得你人生當中少了很多樂趣。而你如果以後想做學術,我以為是絕對做不好的。

写《吾国教育病理》的郑也夫先生教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

2

下面談談怎麼讀書。

讀書是要記筆記的,筆記是給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筆記可以記得極其簡短,實際上是一個索引,看到兩個字,哦,他說的是這個觀點。或者再加個頁碼,在這本書某頁,日後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書拿來翻到那一頁,就行了。

讀完書後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這是非常好的,這樣能幫助你記住書裡面的東西。你給人講的時候你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

一個好的思想激發了傑出的少年,他們受到激發以後將這思想稍微變異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發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書的啟發產生一些新的念頭,是不是正確理解不是最重要的。“思想”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

写《吾国教育病理》的郑也夫先生教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

3

下面轉向另一個主題:思考。

你要對你周邊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問為什麼。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齡人不一樣,你除了活著以外還會經常好奇地提問:哎,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們的好奇心,可以誘發我們去思考、去解釋。

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現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脫離的、割裂的,這很遺憾。那些大思想家們的思考、研究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是融於一體的。

他們的研究、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說,那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種境界的東西。

再給大家說一個培養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記筆記。讀書記筆記似乎平常,但我說的記筆記,是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後記筆記。

那些東西是很珍貴的,是你思想成長的軌跡,你記下你怎麼想的,你再想的時候就像登臺階一樣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樣在轉圈。實際上由於高度分工,現代人的生活接觸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狹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貴的;而我們特別強調的是,要從這個方面開始思想、開始思考。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記兩本筆記,一本是讀書筆記,一本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筆記。

這兩個東西是相互對照、相互促進的。對書本理論學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觀察周圍的生活時有更深的理解,跟沒有讀過那麼多理論的同齡人比起來,對生活的解釋就不一樣。反過來說,你對日常生活觀察得越細緻越深入,積累了很多心得,回過頭來再讀那些理論著作,你的理解同沒有對生活作細緻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會幫助你讀懂很多書,幫助你和一些書產生共鳴。

二者融合在一起,一個人的思想學術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写《吾国教育病理》的郑也夫先生教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