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文/愛斯講歷史(掀開歷史衣裳,還原真實瞬間),​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關注。

西周時期

殷墟遺址中發現大量甲骨文,考證後確定為商朝文字,和太史公《史記》中的記載吻合,因此推測《史記 殷本紀》可信,連帶推測《史記 夏本紀》也是可信的,歷史上應該確有夏朝。

歷史斷代已經確定有商朝,當時商是天子,周是諸侯國,因為甲骨文中有“周侯”的字樣。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伯和三兒子季。後來三兒子季繼位,成了周王,他的兒子叫昌,也就是周文王姬昌,而姬昌的眾多兒子中,最有名的是二兒子,周武王姬發。

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商紂王政治敗壞,於是周武王弔民伐罪,討伐商朝。

商滅周興,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此時王位傳承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傳給弟弟。正所謂兄終弟及;一種就是傳給兒子。

當時武王姬發的兒子要麼太年輕,要麼不才,所以考慮傳位給姬發的弟弟,姬旦,旦的封地叫周,因此也叫他周公。對,就是周公解夢的那個 “周公”。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那周公同意了嗎?——沒有。

周公主張讓當時十多歲的成王繼承,由他攝政,待他日周成王能自理朝政,他就還政於成王。周公攝政七年後還政於周成王,在這期間,周公全力輔佐周成王,最為有名的政策就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什麼意思呢?就是“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的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

周公用德治理天下,天下無不臣服,對周朝的發展和鞏固有著重要貢獻,因此周朝享有八百年曆史。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國歷史是和平的歷史,孔夫子渴望恢復的就是周朝的“禮樂”制度,對後世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

周朝建都今西安的鎬,因此稱西周,後來西周衰弱,有戎狄隱患,也就是西北部的蠻族入侵,於是遷都到東都洛陽,所以稱為東周。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周朝是封建制,也就是將土地分封下去,有領主。到東周時候,已經有二百多諸侯,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周王本家的親戚;二是外戚;三是滅國絕世的後代,而周是共主,因此說封建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的。

當時諸侯國,雖然叫國,實際上就是一座城,叫城郭,城是內城,郭是外城。國人居住在城內,野人戎狄在城外。

當時還是遊牧社會的部落生活水平低,叫狄;而有穩定居所的,種植農田的人叫作華夏,生活水平高。

此時東周,也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是一部編年史的名字。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春秋初期,四夷內侵,就是在中國內部的遊牧部落和華夏雜處。西周失敗後,失去王室尊嚴,各個諸侯國相互看不順眼,開始互相吞併。

當時時不時有稱霸的諸侯崛起,喊出口號“尊王攘夷”,就是說仍然尊周是天子,不承認靠搶奪來的政權,使得內亂減少。

當時主張“尊王攘夷”的是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在亂局中提出一個主張,打破時代的僵局,這就是大政治家。

當時的諸侯國主張城郭聯盟,一國有難,各國支援。比如齊桓公就帶領各國軍隊幫助衛國驅除戎狄。但當時的楚國堅決不參加這個聯盟, 並且持續吞併小國、弱國。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齊桓公和管仲死後,晉文公接過“尊王攘夷”的大旗,可以說,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維持了封建制度。

春秋時代二百四十年,結束於吳國攻打楚國,往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

戰國群雄

經過春秋爭霸,各個有實力的十二諸侯演變成七雄,即秦、楚、齊、燕、韓、趙、魏。那麼春秋和戰國時期有什麼分別呢?

春秋時期,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池,是城市國家。

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有很多城池,比如齊國就有七十多個城池。

所以說春秋是封建諸侯國,戰國是以軍立國,成了軍國。

周王朝的分崩離析:爭霸春秋,逐鹿戰國

其實在戰國前中期應該是戰國九雄,當時還有宋國和中山國,只是因為這兩國最早被滅,所以後期就是戰國七雄了。

戰國七雄,在政治上已經有了合縱連橫。

南北國家縱向結成聯盟,打擊秦國,這是合縱。東西向的國家連橫,成了聯盟服從秦。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這個時期內產生了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比如鬼谷子、龐涓、孫臏等等。

七雄逐鹿,最終由秦國統一六國,秦國即將開啟一個大一統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