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人獲獎

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 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人获奖

8日下午,備受關注的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因此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取得的成就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馬大為的馬氏胺化反應,周其林的周氏手性螺環配體及催化劑,馮小明的馮氏手性雙氮氧配體及催化劑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林本堅一系列突破性創新所開拓的浸潤式微影(也稱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電路的製程,使先進半導體芯片的特徵尺寸能持續縮減為細微納米量級,在過去十五年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為建造先進的計算和通信系統做出了關鍵貢獻。

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 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人获奖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

“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李家洋

李家洋1956年7月生於安徽肥西縣,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

李家洋1981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農業部副部長等。李家洋的研究領域為: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內源激素與外界環境因子對高等植物生長髮育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理。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2018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 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人获奖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而就在前天(9月7日),袁隆平院士剛剛過完他88歲生日。

張啟發

張啟發1953年12月生於湖北公安,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他系統分析了世界大麥遺傳多樣性,揭示了世界大麥遺傳變異的一些重要特點,闡述了世界栽培大麥東、西方獨立起源的觀點。

“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馬大為

馬大為1963年9月出生於河南省社旗縣,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馬大為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

馬大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結構-活性關係研究;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有機合成方法學的發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

馮小明

馮小明生於1964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馮小明主要從事新型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研究。他擔任國際刊物Adv. Synth. Catal.、Curr. Org. Synth.、Asian J. Org. Chem.、Synlett、Synthesis顧問編委,Chem.-Asian J.編委, 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編委,任應用化學、Chin. Chem. Letts.顧問編委。

周其林

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於江蘇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周其林主要研究領域為屬有機化學、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合成、手性藥物。

他於1982年進入蘭州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7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林本堅

林本堅1942年出生于越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博士。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第一位出身業界的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本堅是臺積電的傳奇人物,專注於半導體制程中的微影技術的研發。2002年,他研究出以水作為介質的193納米浸潤式微影技術(Immersion Lithography),改變了半導體產業以乾式微影作為主流的傳統。他本人也因此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一位產業界出身的院士。193納米浸潤式微影技術讓摩爾定律得以延續,也協助臺積電躍進三個世代,取得產業上的優勢地位。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

鮑哲南 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

丁洪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董欣年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

何川 芝加哥大學講座講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季向東 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李飛飛 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谷歌雲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

勵建書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凱 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劉勇軍 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

駱利群 斯坦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毛淑德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

饒毅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舒其望 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講席教授

田剛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曉東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格林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夏志宏 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

謝曉亮 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材料化學與工程系雙聘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餘金權 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教授

張懋中 臺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

丁健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

李彥宏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沈南鵬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

張磊 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物質科學獎捐贈人

鄧鋒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吳亞軍 龍湖集團董事長

吳鷹 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

徐小平 真格基金創始人,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

丁磊 網易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江南春 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

馬化騰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王強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

大家都愛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