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知識分子都是如何消除煩惱的?

蒋勋:知识分子都是如何消除烦恼的?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鈷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齧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餘,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遊也,一旦款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喜歡這篇文章,一直在讀它,也嘗試用這樣的方法去寫散文(比如去蘭陽平原的太平山的時候)。柳宗元的散文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一清如水到幾乎不介入主觀。

蒋勋:知识分子都是如何消除烦恼的?

他看到水,就觀察水怎麼往南流,到什麼時候碰到了石頭,就必須要往東走,呈現的完全是自然原本的面貌。就好像一個人在現實當中受到很大的挫折以後,突然去觀察天道,覺得這些東西應該受到尊重。

柳宗元身上有一種冷靜和清淡,在心情受傷時也沒有講自己的哀傷或者悲怨,而是去看水,看到自己生命的多種狀態。這是我當初很喜歡柳宗元的原因。

也許你不知道石頭本來在那個地方,但水是柔軟的,水碰到石頭以後會轉,那水和石頭又是什麼關係?他通過觀察自然,看到了人世間很多結構和規則,也看到了自己心情的狀況。

你可能覺得自己是水,希望向哪裡流,卻忽略了水在流動的過程當中還有一些與它相互關聯的存在。這些要怎樣去觀察?他採用了客觀視角。

柳宗元會讓我想到沈從文,兩個人都是在一個規則有點兒荒謬的亂世當中,回到自然,但不是以文人坐在樹下靜聽松風的方式,而是去真正地觀察,觀察物理的現象,進而將自己的心情與人世萬物結合在一起,把它擴大。

第一段全是對山水的描述,講水流如何湍急,怎樣構成旋渦,再緩緩流去,從上游到下游細細觀察,沒有一個字涉及人世。作者想把來自政治的壓力釋放在其中,可接下來所見民生的艱辛卻提醒他現實無可逃避。

山上住著一戶人家,因為柳宗元多次前去遊玩,有一天早上就敲門對他說:“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shān]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官租是政府的租稅,私券是向地方豪門世家借的私債,這些欠賬日積月累,這戶人家已無力負擔,因此想去山上開荒,把鈷潭上的田地賣給柳宗元,以緩解債務。

蒋勋:知识分子都是如何消除烦恼的?

柳宗元永遠會在平靜的山水之後突然讓人看到非常痛心的東西,而這其實也是後來文人畫容易被大家忘掉的內容——中國畫的山水主題最早其實是在講知識分子在現世受傷(如被下放)以後,轉到山水中去觀察生命的狀態。

我們會覺得對山水的描繪也是對現實的逃避,可是柳宗元的文章卻提醒我們,無論逃到哪裡,都逃不開“官租、私券”的壓力。第一段中還是好美的山水,可是第二段就嚇人一大跳——原來背後有這麼慘痛的生活。

住在山林當中的老百姓,似乎已經是天高皇帝遠,可以好好過日子,但官租、私券一來,他還是沒有辦法,必須要“更居”。這也是對柳宗元逃避政治心理的點醒。

*作者:蔣勳,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本文由勳衣草美學社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所用,不作商用!版權歸蔣勳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_^

蒋勋:知识分子都是如何消除烦恼的?

蔣勳老師獨家授權蜻蜓FM平臺,為勳衣草朋友們特別推出“美學合輯”,包括《細說紅樓夢》《中國文學之美》《孤獨六講》《生活之美》《身體之美》《美的覺醒》《細說王羲之》《說梵谷》等經典作品。購買成功後,大家可永久收聽。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