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輕工集團海鷗表業集團讓老品牌煥發新活力

身穿白大褂,手拿螺絲刀,25歲的海鷗表業集團青年技工雷浩,正在工作臺前組裝目前國產最薄的手錶機心ST18。放夾板、上齒輪、擰螺釘,方寸之間,一百多個零部件合而為一,再經過校表、調試擺輪遊絲等步驟,一個嶄新的機心便誕生了。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區域的海鷗工業園,不同於大多數工業生產車間,手錶的製作環境要安靜許多。“我上學時就到海鷗集團實習了,2016年從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專業畢業後,就直接選擇到這兒工作。”雷浩告訴記者,“剛開始學習裝配手錶,那些比芝麻粒還小的零件總是拿捏困難,在師傅的耐心教導下,現在裝配已經很精準了。”

在車間對面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海鷗表業集團技術管理部ST18機心項目負責人王綵鳳,她正在用電腦軟件對機心進行立體圖建模和技術升級模擬。她說:“最近幾年,包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相關專業在內的數十名高校畢業生進入海鷗集團工作,充實了新鮮血液,加上有知識底蘊和實習經驗,很多學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具備了生產ST18機心的能力,裝配水平也很高,合格率達到92%以上。”

年輕人是企業未來的“主人翁”,核心技術的精益求精則是通往美好未來的“金鑰匙”。

更薄、更精準、更美觀是每一位製表人的終極目標,談到自己負責的ST18機心,王綵鳳拿出幾款機心邊向記者展示邊說:“早在十幾年前ST18就已經開發出來了,但由於當時製造工藝的限制,始終無法達到合格的精度和穩定性,項目一度擱置。2015年我們又開始重新啟動技術攻關,常規機心的厚度都在5毫米以上,而ST18機心僅3.83毫米,雖然只差幾毫米,但零件加工和製造工藝的難度差距可是天壤之別,尤其是換向輪的結構是之前生產的表中從沒使用過的。機心越薄在製作過程中裡面夾板之間的空間就會被壓縮得越小,所以ST18裡面夾板的厚度只有0.016毫米。目前,國內只有海鷗有技術能力生產這款機心,但和瑞士的同類型產品相比,在穩定性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技術攻關的重點還將放在這款機心上。”

人才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的傳家寶,海鷗手錶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傳幫帶的老傳統和敢闖敢幹的創新精神。

據海鷗表業集團總經理王鋼介紹,在國際手錶市場上,瑞士等國家與ST18同等級的超薄機心年產量達到310萬隻,而海鷗集團的年產量僅4萬隻,價格也只有國際廠商的三分之一。“說白了還是在機心精準度和工藝水平上有差距,這也是下一步的主攻方向。”王鋼說,“時間只會前進,海鷗的製表技術也隨著時間不斷進步、從未停歇,我們和上級單位渤海輕工集團共同制定了為期3年的技術改造計劃,首期將投入3300萬元,用於生產設備更新換代和工藝流程創新,包括引進瑞士的夾板生產線來提高相關零件製造的精準度,還有針對ST18機心的技術攻堅,爭取達到月產1萬隻以上,裝配合格率達到96%以上,並將技改的經驗推廣到其他11個系列的機心上,讓海鷗的‘中國心’走向世界。”

人才接續和製表工藝的代代傳承讓海鷗集團穩步發展,不過,有的時候酒好也怕巷子深。全球化的今天,以瑞士為代表的製表強國仍然掌握著市場主導權,擁有眾多自主知識產權的海鷗手錶如何通過對老品牌的重新塑造實現彎道超車呢?

“擁抱互聯網、豐富品牌層級。”海鷗手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軒給出了答案。

除了在各大城市的繁華地段開設實體專賣店,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海鷗表業都有自營的店鋪。在京東的海鷗自營旗艦店,最暢銷的一款雙歷男表已累計銷售了2萬餘隻,好評率達到97%。

定睛看,銀絲編織的花朵在錶盤上熠熠生輝;側耳聽,陀飛輪的擺動聲清脆悅耳。在海鷗手錶專賣店,王文軒向記者展示了海鷗手錶近期開發的幾款“拳頭產品”。“近年來,海鷗集團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海鷗這個老品牌煥發出新的活力。”王文軒告訴記者,“除了拓寬銷售渠道,開展多種經營,我們還將海鷗品牌售價從1000元到168萬元的所有手錶進行了重新歸類,並將逐步創建幾個子品牌,提高產品定位的清晰度和營銷的精準度,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海鷗手錶。”

精良可靠的做工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銷量的提升,產生的利潤再對技術革新、人才建設和市場營銷進行“反哺”。天津渤海輕工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溫輝表示,下一步,渤海輕工及海鷗表業將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成立人才創新發展基金,對製表大師和各級工匠進行獎勵。同時,加大海鷗表業技術改造項目和品牌發展規劃的實施力度,煥發老品牌的新生機、新活力。此外,打好混改攻堅戰,以渤海輕工本級混改為牽引,一二三級企業混改聯動,扛起海鷗表業混改的主體責任,爭取海鷗表業在10月底前掛牌交易,今年年底前完成混改,引進更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讓企業在品牌技術、產值產量和經濟效益方面都有一個大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