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争中,我想起的却是两广总督德寿床下那百斤炸药怎么炸响的


娘炮之争中,我想起的却是两广总督德寿床下那百斤炸药怎么炸响的


1


近日有关“娘炮”的争论,大概发端于开学之际,教育部办公厅要求学生、家长们共同观看的那个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

起先,谁也没想到这个节目会招致无数声讨。

“让一帮涂口红,打耳钉,染头发,修眉毛,带手环的娘炮来代言中国少年”,“真是被恶心到了”。

“连(我)娃也不喜欢这样的所谓偶像,实在是太娘了。”

一些网友的这类发言随即引发共鸣,形成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是在“大力推崇娘炮文化”。

这事最终居然惊动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两大央媒随即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新华社发出的是一篇《“娘炮”之风可以休矣》,文中对“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病梅”审美做了毫不留情的炮轰。

短短千字文,其中有些话却非常醒目: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

“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而人民日报的文章则是,《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它的基调虽然也是呼唤“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但却表示并“不认同‘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

这也就是认为,审丑虽不可,但外形非关键,外形与“内在颜值”未必冲突,追求“内在颜值”的同时,审美多元也应该尊重、包容。

这两篇文章间隔三个小时,它们横空一出,立刻转发无数,将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随之,中国国防报、中国网等主流媒体,也各有观点发表,好不热闹。

一上午看了很多篇相关文章,很多观点,很显然,站队新华社的占大多数。

但是奇怪的是,我看着看着,却想起了清末民初暗杀两广总督德寿的那个史坚如。

德寿床底下那百斤炸药是怎么炸响的?我居然想起了这个。

这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2


咱们先看故事。

史坚如,广东番禺人,父亲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书香门第,家境富裕。

他从小涉猎经史典籍,讲求经世之术,富有大志,长大后又好新学,崇尚平等,向往民主,任侠好义。

史坚如是早期加入兴中会的革命党人,与孙中山关系深厚,他暗杀德寿,是这样一个背景:

1900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下开会,决定发动广东起义,一路由郑士良在惠州发起,一路由史坚如等在广州发起。

广州一路并非主攻,而是要牵制清军。

但是史坚如自己,做的却是“腹背夹击,夺取广州”的打算。他为此变卖家产,联络各方,策动兵变,做了很多准备。

史坚如的起义计划最终因军械没有运到而延期,但这时候惠州起义却因为泄密,不得不先期发动,一下子打乱了他的步骤。

当此之时,史坚如如果再坚持自己的计划,惠州必然孤掌难鸣,于是他随即决定以大局为重,以干掉几个清廷大员作为策应。

他们当即兵分三路,各自带着炸药奔向三个目标:将军衙门、陆军提督郑润材、两广总督德寿。

史坚如自己领了一个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暗杀德寿。

德寿作为两广总督,戒备森严,靠近极难,可史坚如的炸药却是在他内宅爆炸的,那么史坚如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通过挖地道。

史坚如在德寿衙门附近的后楼房街租了一个房子,竟通过远视测量,就把德寿卧室的方位和距离判断得差不多,这似乎很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手段。

然后,他就与三个同志经日夜挖掘,把地道挖到了德寿内宅,并把上百斤炸药放了进去。

一切就绪,史坚如等立刻开始行动,10月27日深夜,史坚如点燃导火索后迅速离开,登上了去香港的船,但是预计时间到了,广州城却毫无动静。

这时候谁也无法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史坚如却打发走其他人,冒着绝大危险,毅然单枪匹马而返。

事情原来没有败露,而是引线受潮熄灭。此时天色已亮,德寿肯定已经起床,史坚如只好决定潜伏下来,晚上再次动手。

屋里没有吃的,史坚如却不敢出门,他忍着饥饿一直呆到第二天凌晨,这才点火离开。

不过史坚如这次却没有走,他要等着看结果。

天亮后,消息传出来了,炸药炸毁了德寿八间房屋与两丈多长的后墙,把德寿从床上震到地上,滚出好远,却并没有把他炸死。

史坚如亲自到场看了一下,非常遗憾,但也只有离开,可是他在去码头的路上,却被叔父告密。

史坚如被捕,镇定自若:我两天没吃饭了,先别问,给我买碗面来,吃饱再说。

他吃饱了,人家问是不是他干的,他说是。再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说清廷腐败,人民受苦,忍无可忍,杀尽你们才甘心。

又问他何人指使,史坚如回答,自己出钱,自己办事,这等事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我又不愚,岂有受人指使之理。

清廷起先以为史坚如年轻好骗,用了许多手段笼络诱惑,后面见不成,又用尽酷刑,但史坚如始终没有供出一个人。

史坚如至死都人如其名,坚毅如一,他的两次来去,舍己壮烈,大有古代猛士之风。

3


德寿床下的炸药就是如此炸响的,我为什么竟会在一场关于“娘炮”的争论中想起这个?

因为人民日报那篇文章,和史坚如这个人。

史坚如的作为,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横刀跃马、冒死冲锋的勇士,但这个人,却是从小体弱多病的一个文静书生。

他的外形,由他牺牲之后,有人做的一首诗可以知道:

“容貌妇人风骨仙,博浪一击胆如天。”

他长得可是如女子一般,外形与行为绝不配套。

这就像梅兰芳一样,他不也貌如美女,专演女角,但在日本人来了之后,却能不畏生死,蓄起胡须,坚决拒演吗?

很多彪形大汉也不如他来得雄伟。

可见一个人的外形,真不能代表他的“内在颜值”,一律将阴柔之美斥为“娘炮”、“不男不女”,确不公道。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排斥一切“异端”,动不动给人歧视,这就是另一种极端。

但我这是不是要为“娘炮”做辩护呢?不是!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我其实并难完全认同。

尽管新华社批评的是泛娱乐化倾向下的各种异态,尤其是明星异态,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是在种种异态之外,就“全男人气质”发表意见。

它们指向不同的标的,其实殊途同归,都在反对真“娘炮化”。

但是它的那个尊重与包容,却不够清晰。

“娘炮”、“不男不女”的话题中,确实带有非理性的贬损性倾向,审美多元当然应该尊重、包容,毕竟时代不同了,这种精致外在的追求,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表达的自由程度有关,一个整齐划一的世界并不精彩。

但是尊重与包容的对象,难道该是一切所谓的“精致”外在吗?一个人追求什么外在,难道会跟内心无关?

文质彬彬,温润如玉,这是一种气质修养,这跟脂粉气、娘娘腔、打耳钉、涂口红并不是一个东西。

人的外形的确有威猛或柔弱之分,说话的确有铿锵或细声细气之分,但这是先天与性格问题,并非造出来的人设。

天地造男女,天生就有不同,女人有阴柔之美,男人有阳刚之美,刻意而过分地追求女性化,这难道正常?

过分渲染“娘文化”这难道正常?

精致、中性、婉约、柔美,不代表可以无底线地矫揉造作,你有”娘炮“的权力,不代表媒体可以大肆倡导,这种风气熏染下,”魂到品自高“岂非等同于无用的鸡汤?

史坚如外形是先天,梅兰芳外形是为艺术,他们并没有去追求阴柔,更拒绝“娘炮”,那些整天扭扭捏捏,张口闭口宝宝,只知道晒脸的人,你相信他们会追求“内在颜值”,会有“内在颜值”吗?

这根本就是拜金、猎奇、奢靡、低俗、颓废倾向下的产物,这种审美绝对不该尊重、包容。

我们总不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又成了“东亚病梅”。

4


所以我认为,中国网那篇,《摒弃“娘炮”之风,建立阳刚社会》里的这句话很对: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会包容不同群体,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能尊重不同群体的特征。”

因为它的包容指向的是正常的多元化存在,它同时也指出,甚至“娘炮”也是可以存在的,“人们反感的不是‘娘炮’,而是‘娘炮’霸屏。”

“如果放任‘娘炮’之风劲吹,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娘炮’为荣,社会就会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国家就会越来越缺乏英武之气。”

中国国防报发表的那篇文章,《中国少年,阳刚之气不可消》里说的这句话也很对:

“我们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崇尚阳刚血性,同时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对于精致外在的喜爱。”

因为它同时也指出了问题所在,担忧所在:

“我们如果仅仅将批评‘阴柔化’的矛头指向外表,难免过于浅表化。试想,逼着他们卸妆,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坚强吗?手机壁纸是‘小鲜肉’,就不可能成为‘战狼’吗?”“那么,当我们担忧‘阴柔化’泛滥时,究竟在担忧什么?实际上,我们不仅担忧青少年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担忧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血性阳刚之气的销蚀。的确,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责任感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消退:比追求外表精致更堪忧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致利己。“

这些话正与新华社引用的这句话异曲同工: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一个人外形上的“娘”不可怕,内心的“娘”才最可怕。

一个时代多元不可怕,没有主流价值的展示、引导才可怕。

我们真正该担忧的,是精致妆容,扶风身姿下,包裹的也是一颗暗弱、萎靡的心。

真正该害怕的,是“娘炮风”熏染下,青少年们没有理性认识,真的变成“宝宝”,动不动“吓死”,真的把“小拳拳捶你胸口”的人设,也恶心到生活中,真的把综艺节目里的猎奇、拜金、奢靡、低俗、颓废都接受为正常。

显而易见,“娘炮”能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引动各大媒体纷纷加入,绝非偶然。

如女子的史坚如依然是勇士,如女子的梅兰芳依然是国士,这是因为他们有魂魄,有血性,有国家,有社会,有民族,有大义。

很多温柔细腻的男子,是事业成功者,责任担当者,家里的顶梁柱,这是因为他们精神健康。

审美再怎么多元,真男人也不该失去内涵,外形再精致“阴柔”,真男人也不该失去魂魄,我们外表可以精致,内心必须雄健。

只可惜,有些人真的是“表里如一”,不足道哉,他们获得的推崇,实在病态。

所以,我们对这一类无灵魂,无本事,无血性,无品德,无责任,无担当,只凭着一张“娇滴滴”的脸招摇的家伙,大可不必去尊重、包容、和稀泥。

他们尊重自己了吗?给社会带来价值与力量了吗?你能够允许自己家里有这样一个内外一概弱化的人存在吗?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