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爭中,我想起的卻是兩廣總督德壽牀下那百斤炸藥怎麼炸響的


娘炮之爭中,我想起的卻是兩廣總督德壽床下那百斤炸藥怎麼炸響的


1


近日有關“娘炮”的爭論,大概發端於開學之際,教育部辦公廳要求學生、家長們共同觀看的那個央視節目,《開學第一課》。

起先,誰也沒想到這個節目會招致無數聲討。

“讓一幫塗口紅,打耳釘,染頭髮,修眉毛,帶手環的娘炮來代言中國少年”,“真是被噁心到了”。

“連(我)娃也不喜歡這樣的所謂偶像,實在是太娘了。”

一些網友的這類發言隨即引發共鳴,形成熱議,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大力推崇娘炮文化”。

這事最終居然驚動了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這兩大央媒隨即也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新華社發出的是一篇《“娘炮”之風可以休矣》,文中對“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的“病梅”審美做了毫不留情的炮轟。

短短千字文,其中有些話卻非常醒目: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

“資本衝動和浮躁風氣推波助瀾,硬生生把‘小鮮肉’弄成了‘小鮮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嬌’。”

“‘少年娘則國娘’的批評儘管不無戲謔,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麼、拒絕什麼、傳播什麼,確乎是關係國家未來的大事。”

而人民日報的文章則是,《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它的基調雖然也是呼喚“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更加健康、陽光的審美”,但卻表示並“不認同‘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

這也就是認為,審醜雖不可,但外形非關鍵,外形與“內在顏值”未必衝突,追求“內在顏值”的同時,審美多元也應該尊重、包容。

這兩篇文章間隔三個小時,它們橫空一出,立刻轉發無數,將爭論推向了新的高潮。

隨之,中國國防報、中國網等主流媒體,也各有觀點發表,好不熱鬧。

一上午看了很多篇相關文章,很多觀點,很顯然,站隊新華社的佔大多數。

但是奇怪的是,我看著看著,卻想起了清末民初暗殺兩廣總督德壽的那個史堅如。

德壽床底下那百斤炸藥是怎麼炸響的?我居然想起了這個。

這是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2


咱們先看故事。

史堅如,廣東番禺人,父親曾任清朝翰林院編修,書香門第,家境富裕。

他從小涉獵經史典籍,講求經世之術,富有大志,長大後又好新學,崇尚平等,嚮往民主,任俠好義。

史堅如是早期加入興中會的革命黨人,與孫中山關係深厚,他暗殺德壽,是這樣一個背景:

1900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下開會,決定發動廣東起義,一路由鄭士良在惠州發起,一路由史堅如等在廣州發起。

廣州一路並非主攻,而是要牽制清軍。

但是史堅如自己,做的卻是“腹背夾擊,奪取廣州”的打算。他為此變賣家產,聯絡各方,策動兵變,做了很多準備。

史堅如的起義計劃最終因軍械沒有運到而延期,但這時候惠州起義卻因為洩密,不得不先期發動,一下子打亂了他的步驟。

當此之時,史堅如如果再堅持自己的計劃,惠州必然孤掌難鳴,於是他隨即決定以大局為重,以幹掉幾個清廷大員作為策應。

他們當即兵分三路,各自帶著炸藥奔向三個目標:將軍衙門、陸軍提督鄭潤材、兩廣總督德壽。

史堅如自己領了一個最危險,最艱鉅的任務,暗殺德壽。

德壽作為兩廣總督,戒備森嚴,靠近極難,可史堅如的炸藥卻是在他內宅爆炸的,那麼史堅如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通過挖地道。

史堅如在德壽衙門附近的後樓房街租了一個房子,竟通過遠視測量,就把德壽臥室的方位和距離判斷得差不多,這似乎很有點像武俠小說裡的手段。

然後,他就與三個同志經日夜挖掘,把地道挖到了德壽內宅,並把上百斤炸藥放了進去。

一切就緒,史堅如等立刻開始行動,10月27日深夜,史堅如點燃導火索後迅速離開,登上了去香港的船,但是預計時間到了,廣州城卻毫無動靜。

這時候誰也無法判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史堅如卻打發走其他人,冒著絕大危險,毅然單槍匹馬而返。

事情原來沒有敗露,而是引線受潮熄滅。此時天色已亮,德壽肯定已經起床,史堅如只好決定潛伏下來,晚上再次動手。

屋裡沒有吃的,史堅如卻不敢出門,他忍著飢餓一直呆到第二天凌晨,這才點火離開。

不過史堅如這次卻沒有走,他要等著看結果。

天亮後,消息傳出來了,炸藥炸燬了德壽八間房屋與兩丈多長的後牆,把德壽從床上震到地上,滾出好遠,卻並沒有把他炸死。

史堅如親自到場看了一下,非常遺憾,但也只有離開,可是他在去碼頭的路上,卻被叔父告密。

史堅如被捕,鎮定自若:我兩天沒吃飯了,先別問,給我買碗麵來,吃飽再說。

他吃飽了,人家問是不是他乾的,他說是。再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幹,他說清廷腐敗,人民受苦,忍無可忍,殺盡你們才甘心。

又問他何人指使,史堅如回答,自己出錢,自己辦事,這等事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我又不愚,豈有受人指使之理。

清廷起先以為史堅如年輕好騙,用了許多手段籠絡誘惑,後面見不成,又用盡酷刑,但史堅如始終沒有供出一個人。

史堅如至死都人如其名,堅毅如一,他的兩次來去,捨己壯烈,大有古代猛士之風。

3


德壽床下的炸藥就是如此炸響的,我為什麼竟會在一場關於“娘炮”的爭論中想起這個?

因為人民日報那篇文章,和史堅如這個人。

史堅如的作為,很容易讓人想到那些橫刀躍馬、冒死衝鋒的勇士,但這個人,卻是從小體弱多病的一個文靜書生。

他的外形,由他犧牲之後,有人做的一首詩可以知道:

“容貌婦人風骨仙,博浪一擊膽如天。”

他長得可是如女子一般,外形與行為絕不配套。

這就像梅蘭芳一樣,他不也貌如美女,專演女角,但在日本人來了之後,卻能不畏生死,蓄起鬍鬚,堅決拒演嗎?

很多彪形大漢也不如他來得雄偉。

可見一個人的外形,真不能代表他的“內在顏值”,一律將陰柔之美斥為“娘炮”、“不男不女”,確不公道。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排斥一切“異端”,動不動給人歧視,這就是另一種極端。

但我這是不是要為“娘炮”做辯護呢?不是!人民日報這篇文章,我其實並難完全認同。

儘管新華社批評的是泛娛樂化傾向下的各種異態,尤其是明星異態,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是在種種異態之外,就“全男人氣質”發表意見。

它們指向不同的標的,其實殊途同歸,都在反對真“娘炮化”。

但是它的那個尊重與包容,卻不夠清晰。

“娘炮”、“不男不女”的話題中,確實帶有非理性的貶損性傾向,審美多元當然應該尊重、包容,畢竟時代不同了,這種精緻外在的追求,與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表達的自由程度有關,一個整齊劃一的世界並不精彩。

但是尊重與包容的對象,難道該是一切所謂的“精緻”外在嗎?一個人追求什麼外在,難道會跟內心無關?

文質彬彬,溫潤如玉,這是一種氣質修養,這跟脂粉氣、娘娘腔、打耳釘、塗口紅並不是一個東西。

人的外形的確有威猛或柔弱之分,說話的確有鏗鏘或細聲細氣之分,但這是先天與性格問題,並非造出來的人設。

天地造男女,天生就有不同,女人有陰柔之美,男人有陽剛之美,刻意而過分地追求女性化,這難道正常?

過分渲染“娘文化”這難道正常?

精緻、中性、婉約、柔美,不代表可以無底線地矯揉造作,你有”娘炮“的權力,不代表媒體可以大肆倡導,這種風氣薰染下,”魂到品自高“豈非等同於無用的雞湯?

史堅如外形是先天,梅蘭芳外形是為藝術,他們並沒有去追求陰柔,更拒絕“娘炮”,那些整天扭扭捏捏,張口閉口寶寶,只知道曬臉的人,你相信他們會追求“內在顏值”,會有“內在顏值”嗎?

這根本就是拜金、獵奇、奢靡、低俗、頹廢傾向下的產物,這種審美絕對不該尊重、包容。

我們總不能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又成了“東亞病梅”。

4


所以我認為,中國網那篇,《摒棄“娘炮”之風,建立陽剛社會》裡的這句話很對:

“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定會包容不同群體,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能尊重不同群體的特徵。”

因為它的包容指向的是正常的多元化存在,它同時也指出,甚至“娘炮”也是可以存在的,“人們反感的不是‘娘炮’,而是‘娘炮’霸屏。”

“如果放任‘娘炮’之風勁吹,如果越來越多的人以‘娘炮’為榮,社會就會越來越缺乏陽剛之氣,國家就會越來越缺乏英武之氣。”

中國國防報發表的那篇文章,《中國少年,陽剛之氣不可消》裡說的這句話也很對:

“我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崇尚陽剛血性,同時也要理解和包容他們對於精緻外在的喜愛。”

因為它同時也指出了問題所在,擔憂所在:

“我們如果僅僅將批評‘陰柔化’的矛頭指向外表,難免過於淺表化。試想,逼著他們卸妝,他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堅強嗎?手機壁紙是‘小鮮肉’,就不可能成為‘戰狼’嗎?”“那麼,當我們擔憂‘陰柔化’氾濫時,究竟在擔憂什麼?實際上,我們不僅擔憂青少年外在形象的變化,更擔憂他們精神世界的荒蕪和血性陽剛之氣的銷蝕。的確,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責任感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消退:比追求外表精緻更堪憂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緻利己。“

這些話正與新華社引用的這句話異曲同工: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一個人外形上的“娘”不可怕,內心的“娘”才最可怕。

一個時代多元不可怕,沒有主流價值的展示、引導才可怕。

我們真正該擔憂的,是精緻妝容,扶風身姿下,包裹的也是一顆闇弱、萎靡的心。

真正該害怕的,是“娘炮風”薰染下,青少年們沒有理性認識,真的變成“寶寶”,動不動“嚇死”,真的把“小拳拳捶你胸口”的人設,也噁心到生活中,真的把綜藝節目裡的獵奇、拜金、奢靡、低俗、頹廢都接受為正常。

顯而易見,“娘炮”能成為一個社會性話題,引動各大媒體紛紛加入,絕非偶然。

如女子的史堅如依然是勇士,如女子的梅蘭芳依然是國士,這是因為他們有魂魄,有血性,有國家,有社會,有民族,有大義。

很多溫柔細膩的男子,是事業成功者,責任擔當者,家裡的頂樑柱,這是因為他們精神健康。

審美再怎麼多元,真男人也不該失去內涵,外形再精緻“陰柔”,真男人也不該失去魂魄,我們外表可以精緻,內心必須雄健。

只可惜,有些人真的是“表裡如一”,不足道哉,他們獲得的推崇,實在病態。

所以,我們對這一類無靈魂,無本事,無血性,無品德,無責任,無擔當,只憑著一張“嬌滴滴”的臉招搖的傢伙,大可不必去尊重、包容、和稀泥。

他們尊重自己了嗎?給社會帶來價值與力量了嗎?你能夠允許自己家裡有這樣一個內外一概弱化的人存在嗎?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