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初中思想品德《學習中的苦與樂》

一、考題回顧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設置討論活動,導入新課

在學習中,肯定有許多快樂的瞬間,也會有許多苦惱的時刻,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學習中所遇到的苦與樂。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通過討論交流活動導入今天的新課《學習中的苦與樂》。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學習的苦樂交織

活動一:小組辯論

通過課前的討論活動,我們知道學習過程是艱苦的,同時也蘊含著極大的樂趣,在學習中有著不同的辛苦與樂趣,那麼我們舉行一場小小辯論會,辯題為學習的苦樂交織,正方認為學習苦大於樂,反方認為學習樂大於苦。

教師總結:學習,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苦樂交織的。我們要體驗學習的辛苦和樂趣,學會尋找和發現學習的樂趣,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熱愛學習,承擔學習的責任。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2.失去學習的權利和機會

活動二:新聞推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數據稱,全球遭受衝突影響的22個國家中,有近2400萬兒童因此失學。據統計,這些衝突地區生活著1.09億名6-15歲兒童(相當於小學至初中階段),其中近四分之一因戰亂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失學兒童比例最高的國家為南蘇丹,51%的適齡兒童無法接受教育;尼日爾、蘇丹和阿富汗的數據也分別達到了47%、41%和40%。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教育項目主管伯恩認為,受衝突影響,眾多兒童除了失去了家園、親友和安全保障外,還面臨缺乏學習基本技能的機會,從而可能喪失“擁有美好未來”的機會。他們擔憂,若不將教育服務列為緊急援助中的“優先事項”,“衝突中成長的一代”成年後也難以為各自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對於已深陷絕境的數千萬兒童和他們的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學生閱讀新聞後,小組討論談談自己對於學習的感受。

教師總結:當我們討論學習的苦樂時,在世界的一些地方,還有一些兒童因為戰爭、貧窮和疾病等原因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失去學習的權利和機會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3.珍惜學習的權利和機會

活動三:走進法律

多媒體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部分內容。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教師總結:學習中有苦更有樂,國家通過法律保護我們受教育的權利,而我們也應當珍惜自己的學習權利,享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是多麼令人快樂的事情。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材料:

2001年,王鐵文是瀋陽高考第一個“爺爺考生”。當62歲的“爺爺大學生”王鐵文坐進教室上第一堂課時,他再次吸引了所有同學和老師的目光。在專心致志地上完本專業的第一門課後,他指著記得滿滿的筆記笑著說:“上大學的感覺真好!”

每天,王鐵文早晨六點就從家裡出來,坐四十多分鐘的公交車到遼寧大學上課,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四年。

兩個孫子經常“監督”爺爺學習:“我們作業都寫完了,您的作業做完了嗎?”可老伴對他很不理解: “我們晚上九點多休息,而他有時學到後半夜兩點鐘才睡覺,我也管不了。”王鐵文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做他喜歡做的事,現在我做到了,所以我要堅持。”

問題:根據本節課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請同學們談一談對這則材料的感想。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進行正確引導。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最後師生明確:

學習給我們帶來的樂趣無處不在,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觀念。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學習是一個苦樂交織的過程,而學習中我們能不斷地發掘自我潛能,獲得不斷超越自我的快樂。擁有學習的權利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擁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是快樂的。

課後作業:當我們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讀書的時候,許多兒童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學習的權利,那麼我們應當怎麼去幫助他們呢,請同學們通過課後查閱資料,下節課進行討論。

【板書設計】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答辯題目解析】

1.政治老師如何做好學生厭學工作。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參考答案】

作為政治老師,必須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會察言觀色,並以此為切入點,對學生的思想動向加以疏導。在接手新班級之前,首要工作就是和學生做好思想交流工作,或在教室外面,或在辦公室,和顏悅色的進行交流,消除師生之間的隔膜,讓學生對你有信任感,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把心裡話說出來,師生相處時間久了,就像朋友一樣親密,無話不談。在以後的管理工作中,每遇到學生出現問題時,及時問清原因,並進行適當處理。這樣學生就不會產生牴觸情緒,自然會心悅誠服的接受老師的教育。

2.說一說本節課你是如何導入的,為什麼這麼導入?

【參考答案】

本節課我運用了設置討論活動導入的方法。

設置討論活動,導入新課

在學習中,肯定有許多快樂的瞬間,也會有許多苦惱的時刻,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學習中所遇到的苦與樂。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通過討論交流活動導入今天的新課《學習中的苦與樂》

理由:本環節通過設置活動,學生進行討論,談談自己學習中的苦與樂,由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願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有利於進行新課程的學習。

初中思想品德《網絡豐富生活》

一、考題回顧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們平均每天要花多長時間沉浸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呢?你們會利用互聯網做些什麼呢?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大家可以利用互聯網做很多事情,不僅在網絡上學習交流購物,還可以玩遊戲、看視頻、聽音樂……可見,網絡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網絡豐富日常生活》。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網絡讓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

PPT展示案例:小天是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孩子,現在正在為一場歷史知識競賽做準備,他想要找一些資料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請大家幫小天想想,他可以怎樣收集呢?請找出一種最方便的方法。

學生髮言。

教師點出:去圖書館借閱,書店購買……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是最方便的,還是在網絡上搜索歷史資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座擁有海量信息、開放的移動圖書館,不僅給人們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渠道。“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這就是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功能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二)網絡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了人際交流

教師提問:請大家思考一下,距離你最遠的親戚或朋友住在什麼地方?如果你想和他們取得聯繫,用什麼方法最方便呢?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1)大多數人會選擇使用微信、QQ等通訊方式與親戚朋友聊天;(2)還有一部分人使用電子郵件交流。通過網絡,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動,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縱使相隔萬里,也如近在咫尺。

(三)網絡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

教師提問:剛剛我們已經認識到了網絡在促進信息傳播和人際交流上的便利,但是顯然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不止這些,大家還能再舉些例子嗎?

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網絡購物、觀看視頻、聽音樂、休閒放鬆、尋求幫助……是的,藉助互聯網,不用舟車勞頓,我們就可以結交朋友、查閱資料、學習新知、購買物品、尋醫問藥、休閒娛樂,從而大大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大家應該都有在網上搜索知識、聊天溝通或者網絡購物的經歷。那麼,利用網絡做這些事情,到底能帶來怎樣的便利呢?

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根據學生探究結果總結:節約時間,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很多事情,節約了在路上的時間和交通成本;速度快,利用搜索,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網絡24小時都可以接觸到,不用擔心關門歇業問題。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環節四:小結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請同學們課下整理一下自己利用網絡最常做的事情,還有最常去的網站,並說說這些網站有什麼好處。下節課和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答辯題目解析】

1.說一說網絡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

【參考答案】

網絡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

網絡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了人際交流。

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

2.本節講授運用了什麼導入方法,再說說其他的導入方法?

在本節課講授中我通過提問學生問題進行導入,這是對問題式導入的運用。通過提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導入正題。

另外,在政治學科的教學中,其它的導入方法還有情景式導入、銜接式導入等。情景式導入方法中情境設置的作用是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願意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對情境的討論轉移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銜接式導入是在教學活動開展一段時間之後使用,通過對舊的教學內容的回憶和複習,指出新的教學內容。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導入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對開啟教學內容和學生心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人生需自立》

一、考題回顧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失業率、犯罪率之比分別為1:15和1:10,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同學們,你認為做家務是自立的表現嗎?自立對成長有哪些好處呢?

學生討論後導入今天的新課《人生需自立》。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環節二:新課講授

1.自立鍛鍊我們的能力

活動一:小小辯論賽

在課前,許多同學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了談自立對自己成長的好處,有的同學幫父母做家務,有的同學自己上下學,有的同學還幫父母照顧弟弟妹妹,這些都是自立的表現。

下面有幾位同學也在討論自立的問題,父母是否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呢?請同學們分兩組開展一場小小辯論會,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正方:父母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反方:父母不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教師總結:根據法律規定,子女在成年後即要靠自己生活,父母不再負有撫養他的義務,必須依靠自己,也就是要自立。自立作為成長的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的鍛鍊過程,也是我們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過程。

2.自立需要的重要能力

活動二:說說我的超能力

誰能夠及早具有人生需自立的緊迫感,及早做準備,誰就能為將來自立於社會爭得主動。對於資歷來說有很多種能力,你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小組討論後進行交流。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教師總結:有同學認為展示自己的能力最重要,有同學認為溝通能力最重要,還有的同學認為學習能力最重要,在每個同學的心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能力。我們列舉的這些能力對於自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生需要自立,我們要從現在起,儲備自立的知識,鍛鍊自立的能力,培養自立的精神。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兩則新聞:

一名大學生因父親患病,家庭經濟困難,將已和父親離婚的母親告上法庭,要求母親支付其大學期間的學雜費5萬元。在一審中,其母表示只能承擔5000元,但這名大學生不服並上訴。法院終審認為,父母對未成年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但該大學生已經成年,沒有喪失勞動能力,其母沒有支付其接受大學教育費用的義務。法院據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位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上大學不到兩個月,就致信中國青少年基金會,誠懇的請求停止對她的生活資助,將這部分錢轉給更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她在信中寫道:“多年來,我受希望工程的關懷和幫助,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進入大學後,我應當學會自立自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學業。這筆捐助款應當用到更需要它的貧困學生身上,讓他們不再受貧窮的困擾。”她準備通過做家教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來鍛鍊自己實現自立。

問題:根據本節課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請同學們評價這兩位大學生的做法。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進行正確引導。

人生需要自立,自立對個人成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依賴他人,必須要依靠自己。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自立作為成長的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的鍛鍊過程,也是我們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過程。人生需要自理,我們要從現在起,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自覺地儲備自立的知識,鍛鍊自立的能力,培養自立的精神。

課後作業: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找找在生活中還有哪些自立的事例值得我們學習,下節課我們進行探討。

【板書設計】

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幼兒結構化試題(二)

【答辯題目解析】

1.“自食其力,生活是甘甜的;卑躬屈膝,生活是酸苦的。”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

自食其力是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來生活,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卑躬屈膝是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生活就是這樣,用自己的雙手辛勞得來的往往感到心安舒服,不會整天患得患失。而看別人的臉色吃飯過日子那種感覺。總是靠自己彎腰屈背,低頭哈腰,阿諛奉承來生活真的酸苦!人有了自立的意識和能力,便比較容易適應社會,把握機遇,發展自身。題目來源於考生回憶

2.說說你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答案】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我設置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樹立自立的積極生活態度。

提高獨立意識,鍛鍊生存能力。

知道自立的含義,瞭解自立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