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進兩川後把荊州還給孫權,關羽調回西川,歷史會不會改寫?你有何看法?

葉公好龍不


如果諸葛亮進川后,把荊州還給東吳,把關羽調回益州,後面會怎麼發展?



這提問的主體存在問題,諸葛亮沒有權力把荊州還東吳,也不可能自行調動關羽。這些大動作,必須劉備作出決定。至於諸葛亮是否能作建議,還得看劉備臉色,選擇適當時機。

先說把荊州還給東吳,這從當時看,是不可能的,不管諸葛亮還是劉備,都不可能答應。諸葛亮進入西川,雖沒費大事,但還是經歷一番鬥智鬥勇,軍事角力。比如,魏延,黃忠打泠苞,鄧賢,拔兩寨,金雁橋設計收張任,取雒城等,緊接著葭萌關夜戰收馬超,攻取漢中,一戰連一戰,次戰勝前戰,幾乎沒有停歇。這時候,劉備不會想到還荊州,諸葛亮也不敢建議還荊州,關羽可能更抗命抵制還荊州,蜀國全國官員百姓,估計都不會同意把荊州送人。



再看調關羽,關羽的命運是和荊州連一起的,蜀國當時的態勢,東西兩大片,荊州很重要,但遠離政治中心,無論從軍事,政治,能力各方面衡量,關羽駐守荊州都是最合適的,換了誰處在北,東夾擊,兩面受敵的情況下,都難兩全。所謂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只能是說說,實際作起來左右不是人。



退一步說,劉備諸葛亮放棄梟雄,智囊形象,自覺自願認慫,主動把荊州還東吳,如提問所說會如何?這從後果看,無非就是關羽張飛可能不會死,伐吳之戰不會發生,劉備沒有夷陵大敗,但蜀國疆域,實力沒有大的實質性變化,劉備還了荊州,東吳西蜀仍然是兩大政



治軍事集團,不可能合為一體,也不可能好得就成一人似的。一些紛爭矛盾照樣發生,北伐曹魏照樣各懷鬼胎,直接可能的後果是:劉備多活幾年,接班問題在劉封,劉禪之間猶豫,諸葛亮後期的影響,作為空間大打折扣,基本平庸恬淡一生,不可能有出師表一類不朽名作問世,後人也不會那麼崇拜,敬仰諸葛亮。(2:28)


流譽後


歷史會不會改寫,取決於兩個條件。第一,荊州在劉備或者孫權手裡能不能發揮出,重要的戰略作用?第二,劉備集荊州集團和沒有發生夷陵之戰的人才,生力軍的力量,也包括關羽,拿下關中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拿下關中,是否代表能改變三國鼎立的格局,或者說歷史?這兩個問題,其實答案都是否定的,三國鼎立的格局依然改變不了。不過,蜀漢不會那麼快敗亡,歷史的統一進程會更久,更不清晰。



我們先看看荊州一線,荊州北部襄樊之地,南陽郡(後把西部劃為南鄉郡),一帶都在曹操手裡,孫權佔領江夏郡和一部分長沙郡,劉備擁有南郡和荊南四郡。其實,孫權即使要談荊州,也只能是討要荊南四郡,關鍵的南郡,是劉備用江夏郡來交換的(具體原因,筆者另外一篇問答已分析)。所以,這個地理位置重要的南郡江陵,尤其對孫權來說,早晚要拿下的地區,因此東吳和蜀漢的矛盾,依然避免不了。



那麼退一步來說,劉備都把荊州給了孫權,包括南郡,那麼荊州在孫權,對曹魏壓力有多大呢?其實並不大,荊州對孫權來說,是保長江天塹作用。從進攻上,還不如劉備時期,關羽北伐打得曹操差點遷都的效果大。但是正是因為荊州北部地區的襄樊之地,遏制了劉備北伐通道。所以,荊州的戰略作用發揮有限,除非進一步拿下襄樊,那就可以插入曹魏的腹心地帶,攻入宛,洛,如《隆中對》所說。當然,前提是拿下關中一路必須順利。



如果,劉備放棄荊州,集中兵力攻下關中和關西,是否能影響三國的鼎立?答案同樣不能。關中地區接連遭受兵禍,已經非當年的關中了。如果要讓關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勢必要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等一系列內政措施。這就要求蜀漢有一段時間修生養息,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進攻戰。所以,三國鼎立依然存在。但是,此消彼長,哪怕關中此時再不堪,至少能關起門開防守。因此,蜀漢的實力還是得到增長,只是這種增長還遠遠不足以統一或者吞併曹魏。




所以,綜上所述,劉備佔領著南郡,肯定會和孫權鬧矛盾,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影響了劉備進一步謀取襄陽之地。如果劉備讓出荊州,戰略進攻上,孫權的選擇會在淮南,合肥一帶(守江必守淮),荊州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劉備拿下關中,但是沒有荊州的資源和戰略支援,也無法威脅宛,洛腹心地區,《隆中對》威力大減。所以,對曹魏來說,失去關中是損失,但不足以影響根基,三國鼎立的互相制衡依然存在。


大飛熊ヽ騎士


現實中更沒可能得天下了,但要換小說中一個西川就能有七十萬部隊在加上守備部隊可能有百萬,老劉的全明星陣容基本都在。北伐成功率很大。但也有可能孫權又要偷襲永安了


似縬


諸葛亮不精戰術懂戰略,兩面出擊使其頭尾不相顧是最好打法。東吳乏陸戰,西蜀山區人可遠征,這樣的話最積極復漢的西蜀反而被動。


用戶9450977780495


首先,劉備主動把荊州讓給孫權,那就說明了蜀漢和東吳結盟的誠意。孫權當然也會“投桃報李”,不但會還回孫夫人給劉備,更會盡量配合劉備的北伐。

其次,雙方邊界都不會放多少軍隊,可以騰出更多的力量集中北伐。只是,諸葛亮的戰略構思必須做出更改;劉備主力北出漢中不變。但是另一路出荊州的就需改為從上庸北入武關,奪取潼關。再請孫權以主力攻取襄樊,以偏師進攻合肥。再請孫權攛掇遼東的公孫康,請他從曹魏的背後動手騷擾,予以配合。這樣的四路進攻+公孫的騷擾,曹魏還真的不好受。會搞不清楚機動兵團到底該往哪裡調好,這才是最合適的。這個設想要是能成,就能彌補毛澤東認為諸葛亮“千里之遙,兩分兵力”的缺陷。因為,上庸和漢中的距離,應該是恰到好處的!但主將的部署就應該做以下調整;

1、調魏延率萬餘人進駐上庸,加上上庸原有的兵力,應該超過三萬人。另加強黃權為副將、王平為先鋒,魏延等三人不插手上庸的政事。撤回劉封,由孟達為上庸太守管行政,做好北出武關奪取潼關的物資準備。北伐時,入武關奪得潼關後;以副將黃權率五千人佔領黃河渡口,防止曹軍援兵渡河。魏延率一萬五千人,和王平同守潼關,切斷曹魏對關中的援軍。上庸仍由孟達率萬人據守,並負責魏延軍的糧草。調走劉封后,沒人欺負的孟達也不會再反。

2、調關羽率原荊州部屬約三萬餘人,加上原來魏延剩下在漢中的應該也有萬餘人,合共五萬人左右鎮漢中。再把荊州原屬關羽管轄地域中的,沒有田土的人全部遷往漢中,配以田土恢復漢中生產。北伐時,是為蜀漢主力的“第一攻擊集團”。此時,劉備還是會親自上陣,也會帶來約五萬人左右,是為北伐“第二攻擊集團”。

3、再調一萬人給馬超,以馬岱為先鋒,彭漾為謀士出祁山。再利用馬超在羌人中的威望,求得羌人的相助,攻擊隴右諸郡。此為副攻,目的是拖住涼州的曹軍集團,不使援助關中即可。

4、張飛換成趙雲,仍然率張飛閬中的約兩萬人,另加強一萬人共三萬人,作為機動部隊。隨時策應前方的各個戰場,哪裡需要就調往哪裡支援。配上馬謖為謀士相助趙雲!

5、李嚴率兩萬人鎮守南中,防止南蠻叛亂。

6、諸葛亮仍然輔太子鎮國,並安排糧草及後方兵力的調配。蜀漢最強盛時的初期的總兵力(連荊州)應該約有二十萬人左右。上庸三萬、關羽五萬、馬超一萬、張飛三萬、李嚴兩萬,也才用了十四萬兵力,諸葛亮的後方還有五六萬歸他調配。駐守、穩定後方即運送糧草足夠了。

這樣的部署,在劉備登基五年後(也就是劉備死時後兩年),約好孫權同時出兵北伐。請東吳以呂蒙為大將、陸遜為軍師,丁奉為先鋒,攻擊襄樊。孫權自己親征,以徐盛為大將,甘寧為先鋒佯攻合肥。劉備禦駕親征;以關羽為“大將軍(這個位置只能是關羽,沒有辦法的)”,張飛以車騎將軍為副將都督前部,關平、劉封為前部先鋒,廖化、張翼、張嶷、鄧芝、關興、張苞等為戰將。馬超以驃騎將軍為左路軍大將,魏延以鎮北將軍為右路大將。採用魏延之策,令關平、廖化率萬人走子午谷出長安,再派出鄧芝率三千人遲一天出發為後援接應,以防不測。以劉封為先鋒,吳懿為副將率萬人為先鋒走褒斜谷取郿縣。張飛率前部約三萬餘人隨後,不管郿縣是否攻下,直出長安接應關平攻取長安。另派出五千人以吳班為將,前往潼關地區。以策應潼關、黃河渡口的防守。關羽率三萬人攻擊陳倉,劉備率餘下主力出北谷口後,不管郿縣是否已經攻下,直出向左,配合關羽合擊陳倉之背後。只要拿下陳倉,郿縣自然瓜熟蒂落。然後,也不管長安是否已經拿下,劉、關兩人分兵經略長安外圍的各處郡縣。此時如果馬超的隴右沒有拿下,就調趙雲的機動兵團出陽平關,協助馬超拿下隴右五郡。只要雍、涼的其他地方平定了,長安也就不攻自破了。一旦趙雲離開漢中,諸葛亮必須馬上進駐漢中,以防孟達的力量不足。甚至應該派出萬餘人協助呂蒙攻擊襄樊,以示同盟之誼!後方以馬忠代替李嚴鎮住南蠻,讓李嚴回成都,以蔣琬、楊儀協助李嚴,接替諸葛亮糧草、物資供應的任務。

那麼,曹魏會怎樣應付?其實,曹魏此時的人才並不多,夏侯惇、曹洪均非大將之才,只能作戰將使用。司馬懿肯定要在襄樊協助曹仁對抗呂蒙、陸遜,不可能回援長安。東邊的張遼、樂進、李典即使能守住,也沒有多餘的兵力調往關中。東北方因遼東在不斷騷擾,也不敢輕易調出兵力。曹魏東、南、北三個方向都有戰事,曹真、曹休是最後的機動兵力,對襄樊,合肥都必須派出援軍,畢竟中原才是曹魏的重點。只有張郃、徐晃是可以調動的機動力量。以張郃的能力,要擊破魏延的近兩萬兵力防守的潼關,是不大可能的。否則,他也不會在散關,被魏延打的大敗,死傷無數而逃!何況,王平也是極其善守的大將。攻擊黃河渡口的估計會是徐晃,黃權極擅水戰,徐晃可是個“旱鴨子”,在黃權的防守下,他絕不可能渡河得逞!那麼,張郃、徐晃就只能在關外乾瞪眼了!反之,以曹真或曹休,要攻破魏延防守的潼關,也是不大可能的。只要潼關不破,雍涼地區的曹魏名將僅有郭淮一人,根本不可能擋住關、張、馬、趙四大虎將!這樣一來,襄樊、合肥,曹魏是可以守住的,但關中幾乎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丟棄了!

這樣一來,蜀漢得到關中、涼州,勢力大漲。曹魏已經沒有多少優勢了。在休養生息一兩年,足可出關攻取洛陽,洛陽一破曹魏就難以支撐了。還真有可能改寫歷史!


傲視蒼穹39


誠邀。歷史是已發生的事情,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漢末時期,劉備的崛起是必然的,他雖然起於布衣,但是他百折不撓,最終取得最後的勝利,三分天下。而這成功的根源,就在於:人才的支持和自己的作為。

隆中對裡,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在於:荊州和益州。

荊州是實現隆中對的基礎,益州是實現隆中對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沒有荊州,益州就是無根之萍,最終會偏安一隅;沒有益州,荊州是群敵環伺,最終會走向衰落。這裡面,荊州才是根本。

荊州是漢地九州之一,也是漢朝十三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由於荊州地理位置優越,在東漢末年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荊州問題才是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矛盾核心所在。荊州在“赤壁之戰”後,一分為三,劉備,孫權,曹操三方勢力各佔一部分,劉備偏大些,為了阻擊曹操方,減少已方壓力,孫權將南郡一部分“借給”劉備,後來劉備佔據了荊襄大部分地區。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根據地,也是隆中對後來實現時,一個戰略輸出點,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最終消滅曹操勢力,荊州的戰略作用不容置疑;而對於孫權集團來說,荊州處於建康上游,本身就是戰略緩衝區,荊州的存在有利於緩和兩方壓力,對保護建康有重要作用,這就決定了雙方在荊州問題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必然會有一番爭鬥。

所以,劉備是不可能歸還荊州的,不然他也不會在進川之前,派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這也側面透露了劉備對於荊州的態度:不可能輕易歸還。孫權一方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最終雙方在荊州問題上必然一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所以荊州劉備是不可能輕易歸還的,雙方的矛盾也是必然的,不可能輕易出現劉備入西川就歸還荊州的道理。


源稚生


歷史會改寫,兵峰所向,直指曹魏。

關羽和劉備的死分別直接和間接的與荊州有關。劉備和孫權的盟友關係也因荊州問題而破裂。

(《三國演義》中的關張)

魯肅是對吳蜀聯盟貢獻最大的人。這也是魯肅的政治策略。等到呂蒙時期,和魯肅的想法就完全不同。

其實當時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也是出於讓劉備在西防禦曹魏的目的,這一點雖然雙方都明白,但是都不言明。劉備取得益州時,孫權就看不下去去了,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還。此時呂蒙就用武力解決問題取了三郡。劉備為了防止腹背受敵,與孫權求和。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關羽攻打襄樊,孫權有了壓力,孫權曾向關羽示好,但是被罵的灰頭土臉。關羽死在了高傲上。劉備也死於失敗的憂憤中。

劉備還荊州就不同了,這回加固二人的盟友關係,曹操必然非常震驚,繼續保持戰略的守勢。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

曹操死後,曹丕若是仍然感稱帝,那劉備和孫權的軍隊肯定雙雙北伐,這是在合適不過的機會了。

當然了北伐的主力還是劉備方面,孫權的進攻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孫十萬並非“浪得虛名”。

至於成敗利弊,可能是曹魏失敗的最好機會,如果攻勢兇猛,還真有擴大戰果的機會。


大眼大世界


會的,蜀漢政權這樣做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提前滅亡,至於被曹老闆還是孫老闆搞定,都會加速三國一統,可能就沒有司馬老闆的未來了~~~


becksdu


舍荊州取關中,然後一統天下,取決於幾點,第一,劉備集團能否順利謀取關中?漢中爭奪戰實際上已經明瞭,劉備集團若想取關中,曹操是不會雞肋的,兩者必然不死不休!漢中可棄,關中必不可放!

第二,若拿下關中,劉備集團就真的可以如秦國和劉邦一樣取的天下嘛?很難,關中當時已經破敗,人口不足以支撐劉備集團擴張野心,加上未來劉禪繼位,可能性更低!除非如宇文泰一樣,打出幾波高潮!

第三,一旦拿下關中,必然使得三國形式變化,很可能是魏吳聯盟幹蜀漢!

第四,說白了,當時人口+領導層的優劣將直接決定未來戰爭走向,蜀漢很難!


帆爺他爸


如果這樣就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計劃。北爭中原兩邊出擊也是戰略規劃的一部分,只不過以荊州之地理南北皆受敵,北伐曹操確有後顧之憂,孫權虎視眈眈,日夜想得到荊州,這一點劉備、諸葛亮應該清醒。以和東吳的關係來看,屬於貌合神離,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屬利用關係。以荊州的實力看,兵力有限,可用之將和謀士也不出類拔萃,軍事實力有限。以關羽的統帥能力來看,也不是很出色,且性格上有致命的缺點,就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剛愎自用,做不到兼聽則聽。以上條件可以看出,建安24年出兵攻取樊城實在是不是好時機,這點諸葛亮計劃不周。如果歸還荊州於東吳,調回關羽,到不失是個策略。這樣和東吳就減少了矛盾衝突,還可加強西川的實力,北出祁山攻曹,實力強大,或許能在復興大計上有所作為。但,這只是假設,不能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