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

原典: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译文:亲近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那么在朝廷之外的藩臣就会轻视他们。 王氏批注:君主不圣明,礼制衰落,法制昏乱。臣子不匡扶国政,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君王不能够以修养仁德来推行政事,大臣就没有谨慎小心、畏惧害怕的心志;王公大臣失去尊敬的礼制,朝廷外就会产生轻视怠慢的心思。身边的人不遵守君王命令,远方的人就不会尊敬朝廷;国君必须要知道这个道理《素书》: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

评析:国家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和重用,那么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瞧不起他们。这样一来,国家的决策部署就难以实行。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古代的君王派大臣下基层办事时,总是授以“钦差大臣”的名号,就是要加强下派干部的权威性,形成震慑力。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国家的决策不可能由最高领导亲自完成,必须层层传达,逐级贯彻。
《素书》: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

史前案例

项羽有贤不用

秦末农民战争时,范增成为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其权力被削弱,他愤而离去,死于途中。

范增一向足不出户,好出奇计,是一个不轻易抛头露面的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但是,由于晚年投靠了刚愎自用的项羽,使他的谋略才华无法充分施展,作为一个谋略家,他最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秦灭亡后,项羽、刘邦是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当时项羽拥兵40万,刘邦仅有10万之众,两军对峙。范增清醒地看到,沛公刘邦具有更大的抱负,必然成为与项羽抗衡的对手。因此他和项羽共同设下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玦,暗示他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应。范增又让项庄借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杀刘邦,项伯提出破绽,起身拔剑对舞,掩护刘邦。张良忙召樊哙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让他去护驾。结果,刘邦从危急之中脱险,范增枉费了心机。他非常清楚,刘邦此一去,将是蛟龙入水,给项羽集团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事后,他气愤地把张良临走时赠送他的一双玉斗扔到地上,拔剑而击之,叹道:“唉!不能与这小子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眼看就成了他的俘虏了。”


《素书》: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作为项羽主要谋臣的范增,虽然有许多谋略,但都不能为项羽所采纳。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范增本是项羽的“骨鲠之臣”,项羽曾尊他为“亚父”,最后也受到项羽猜疑,一气之下,请求退归乡里。一路郁闷成疾,快到彭城时,发病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