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习近平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1

87年前9月的一天,中国东北的沈阳已经秋高气爽,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连日来却愈发急不可耐了。

此时,他和石原莞尔等人正在加紧进行规划和部署,决定“要亲自制造机会”,在南满铁路择机制造“事件”,并以此为口实,进攻占领奉天。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十几天后,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至此,日本武力侵华14年的大幕徐徐拉开。

一个关东军高级参谋为何如此胆大妄为敢挑起灭国的战争?后人分析,与板垣征四郎1917年到1921年在中国的经历关系巨大。

那几年,板垣辗转于昆明、汉口等地从事间谍工作,长期研究中国民情,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一个自治部落的地区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在板垣看来,一个没有国家意识的民族,军人将不敢抵抗强敌的入侵,人民也会屈服于强力外敌统治,这样的国家是相当容易征服的。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也就从那时起,板垣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他的侵华战略:1930年他到处鼓吹“满蒙的资源很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1931年他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他扶持伪“满洲国”政权;1933年他开始策划“华北蒙疆自治”;1937年他作为师团长率第5师团全面侵华,号称当年就“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几个师”……

截止到1937年年底,一切都是超乎想象的“顺利”,似乎板垣征四郎那个“中国人没有国家意识”的论断是正确的,鲸吞华夏、征服中国已经近在眼前!

2

板垣征四郎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8年之后,拥抱胜利的却是他想要征服的那个民族。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那也是个秋高气爽的9月。9月2日,日本代表正式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这一消息在一天后传遍了整个中国。9月3日这一天,华夏大地已经成了欢庆胜利的海洋。付出了3500万伤亡,坚持抗战整整14年的中国人,挥舞着国旗,高呼中国万岁,并泪流满面。

板垣征四郎关于“中国人没有国家意识”的分析和预测不对么?当年很多国人确实民不知有国、兵不知有国,偌大个国家一盘散沙。要不也不会有“九一八”事变几百日军轻松占领沈阳,“七七”事变五千多日军就能够击退十几万中国军队。

但板垣征四郎却忽略了一点: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一旦到了“水深火热”“民族危亡”的时候,就能够激发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国家意识。这种意识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足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张自忠曾一度被板垣征四郎认为是“军阀”的代表,只要威逼利诱一下,就一定能够安安静静地与日军“合作”。但他没想到的是,张自忠将军却成了抵抗他们最无畏的那种人,其遗言这样写:“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马宝玉是一个自幼父母双亡的流浪儿,按照板垣征四郎的逻辑,这样的人是绝不会对国家有什么情感的。然而,就是这名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的“流浪儿”,在成为八路军班长后,带领全班殊死抵抗日寇,直至弹尽粮绝跳下悬崖。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其动员规模之广大,投入人数之众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家意识引领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3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1948年12月22日,背负累累血债的板垣征四郎终于走上了绞刑架。他服罪1年不到,一个新的中国在他们曾肆虐过的废墟中建立,一个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板垣征四郎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曾经被他那样看不起的民族,当被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时,她会有怎样的强力反弹:

高喊着“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将士,在朝鲜顶住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秉持着“科学报国”理念的学者们,打着算盘去挑战世界科学的最高荣耀;而呼喊着“建设祖国”口号的各类建设者,像蒲公英一般飞向各地,伴随着他们的扎根,道路、工厂、学校拔地而起。

旅顺战俘所的日本战犯开始真心忏悔,旅居海外的华人逐渐挺直腰杆,曾经在国土上飞扬跋扈的“洋大人”早已不见踪影……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

一个国家和民族,当有了爱国主义的滋养,她一定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

如今,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再一次纪念这段历史,并不是要沉迷某一段历史情绪,而是要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寻找一个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和复兴的一种绝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