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曾經有一段時期,鋁是比黃金還貴重的金屬。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宴會上,只有王室成員和貴族來賓才能榮幸地用鋁匙和鋁叉進餐,而地位較低的客人只能使用普通的金制和銀製餐具。拿破崙三世為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貴,還令人給他製造了一頂比黃金冠更名貴的王冠——鋁王冠。

——此段摘自網絡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第一次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對世界近代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世紀早期,人類開始充分發掘金屬鋁的價值。20世紀早期,金屬鋁開始成為鑄幣材質逐漸流行,變為比較普通的金屬材料。

而鋁的發展與時處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毫無關係,鋁幣在清代也並未出現。根據《克勞斯目錄》記載,美國在1855年就開始嘗試用鋁鑄造錢幣,但至今並未看到實物。

目前公認的世界第一枚鋁幣是英屬殖民地機制鋁幣。這類鋁幣並非一種,分別是英屬東非和烏干達保護地的1/2分、1分鋁幣,及尼日利亞和英屬西非發行的1/10便士鋁幣,他們鑄造流通在1906-1908年期間。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20世紀30年代,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施行法幣政策,嚴禁白銀流通,此時輔幣基本以銅、鎳幣為主。雖然鋁材在國外早已普及,但在中國仍然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國民政府法幣輔幣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開始逐步發生變化,此時出現鋁質樣幣,有壹分、伍分兩種,極罕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法幣輔幣徹底改變,形制普遍變小,金屬配比也發生變化。最為關鍵的是:此時國民政府開始機制流通鋁幣,有壹分、伍分兩種。另外還有貳分、拾分鋁質樣幣,貳分樣幣分珠點版、回紋版兩種。銅、鎳材料更多的應用在抗戰需求上。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貳分·民國二十九年珠點版樣幣

而民國二十九年發行的壹分、伍分兩等鋁幣,也成為中國近代唯一自行發行的流通鋁幣。

此套鋁幣由1940年1月29日,中央造幣廠委託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和美商北極公司簽訂代鑄鋁幣協議。協議規定共計代鑄鋁幣1500萬枚,壹分面值900萬枚,伍分面值600萬枚。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壹分·民國二十九年

同年5月3日,中央造幣廠在遞呈財政部的資料中提到,代鑄壹分鋁幣的成本過高,雖然伍分鋁幣略有利潤,但也因壹分鋁幣的虧損而近乎入不敷出。

因戰爭需要,銅鎳材多半用於抗戰。鋁幣的鑄造對戰爭耗材的節省起到了積極作用。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24日,中央造幣廠再次委託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和美商北極公司簽訂代鑄鋁幣的協議,鑄造量更大。錢嶼考證壹分鋁幣總計鑄量4500萬枚,伍分鋁幣總計鑄量9760萬枚。而《克勞斯目錄》記載均上億枚。兩者差異不小,但可以肯定此次增鑄鋁幣,壹分鑄量肯定大為縮減。整體而言壹分鋁幣鑄量要遠遠少於伍分鋁幣鑄量。也正如此,我們今天所見壹分鋁幣也要明顯少於伍分鋁幣。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流通鋁幣概況

伍分·民國二十九年

法幣政策下的民國鋁幣,紋飾簡單,形制統一,流通初期比較順利,但也抵擋不了法幣極度貶值帶來的影響,鋁幣一度成為老百姓和部分機構的金屬材料或儲藏物品。

直到1948年9月25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暫準流通部分輔幣的公告,此套鋁幣又走向了市場。可惜好景不長,金圓券又極度貶值,鋁幣流通隨即受阻,直到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如今所見此類鋁幣多為美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傀儡政權外,我國近代自行發行的流通鋁幣僅此兩種。小小鋁幣背後所承載的,除了一個政權的衰落,更多的是那一段不屈不撓的抗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