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小小嬴政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给了许多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大臣是分为忠臣和奸臣的,忠臣就是好人,奸臣就是坏人。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要表扬一个人,自然而然的要避讳或者隐瞒他的缺点,把他说成是一个完人,要批判一个人,即使他做了好事也是别有用心的。

魏忠贤太监的身份,注定他连奸臣都算不上,提到他许多读者没来由的就会想到一个词:死太监。仿佛太监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明朝的太监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存在,不仅仅定位于服侍皇帝起居,而是要参与政事管理的。比如说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前者类似于秘书,后者类似于秘书长。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秘书处。

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忠贤更应该归入大臣一列。

大臣,从来就不能简单分为忠臣和奸臣。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把做奸臣作为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忠臣,也有很多面,比如说徐阶、张居正,治国他们有功,贪污他们有罪,算忠臣还是奸臣?

魏忠贤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太监,变成一个张牙舞爪的权臣,与他的“忠”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原名就叫做“李进忠”。

李进忠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普通人的奋斗史,他一无关系,二无学历,甚至连男人都有的东西也被拿掉了,要想获得权势,他只能采用一些外人看来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说和皇帝乳母对食,再比如说铲除东林党。

但这些手段,大臣们哪个不会,哪个能说自己没有用过,党争是明代政治一大特色,从中后期开始就没有断过,只看立场,不问对错。只不过在这些大臣和后世的史学家眼里,太监是没有资格参与到上层权力斗争中来的,简单点说,在这些人眼里,权力斗争是属于皇帝和读书人的,是一种特权,任何挑战这种特权的人都可以看做是奸臣。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名声都不太好,即使有几个做出了功绩,历史学家对他们也是草草几笔带过。我天朝上国好男儿遍地,怎么能让这些身体不完整的人占据版面。

一旦有了这种认识,魏忠贤做好事就是应该的,做坏事是就要挨骂,别人挨一顿骂,他要挨一百顿,最后还要被加上一句:太监就没有个好东西。

但太监和普通大臣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他们对王朝的依附性远远大于那些科举大臣。如果说王朝是一个家族企业,大臣是皇帝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倒闭了,职业经理人随时可以跳槽。比如说崇祯皇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城破后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徇死?他答道:方求效用,那敢死?

可能是面试表现的太过失败,魏藻德最终死在李自成的监狱中,但成功人士大把,比如说洪承畴、吴三桂、钱谦益等等。

前朝的官员在后朝的吃的和十分常见,但前朝的太监呢?要么和皇帝一起被杀,要么流落民间,过着丧家犬一般的生活。

魏忠贤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纵然他贪污腐败,排除异己,但在保卫国家这件事情上,他的账算的很精明。为此他大胆的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了私怨、违心推荐孙承宗、赵南星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大明朝不在了,去哪找这样好的工作。

急吼吼上位的崇祯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在那些大臣的蛊惑下,他立刻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看似除掉了一个大奸臣,实则给了更多奸臣贪污腐败的机会。而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如魏忠贤一般驾驭住这帮见钱眼开的奴才。

一条腿生病了,虽然疼痛却还能走路,大夫上去就把病腿砍断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路都不能走了。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并不是说魏忠贤这样的人就不能动,关键是你的在考虑周全的基础上动他,比如说你要砍掉一条腿,假肢准备好没有?是否有人陪床,是否有人搀扶?如果一切都没有,家里还有一堆家务等着你,你就不假思索进了手术室?

以后日子还过不过?



日慕乡关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李自成进京)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崇祯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先有人伏内,通太监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阉党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魏忠贤剧照)

先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假设魏忠贤不死还不行,还必须假设崇祯皇帝不管事。因为崇祯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贤就得死。这是古代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

如果崇祯皇帝不管事,魏忠贤不死,那么朝廷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将是“阉党”的天下。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其他党派,都不会得势。这样,朝廷的所有命令,将由魏忠贤一人发出,不管是抗击满清南下,还是抗击农民起义,都将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来完成。

这样一来,明末将不会出现党争的情况,不会出现明朝官员相互内耗的情况。这确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避免了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大矛盾。

那么,避免了“党争”这个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决明朝末年的其它问题呢?

第一,阉党执政,能否振兴国内经济,解决赋税过重,引起民变的问题?

明朝末年,之所以农民起义蜂起,是因为连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为了战争,赋税过重。

阉党如果执政,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朱由校当皇帝而阉党执政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过什么努力。相反的是,他们穷凶极恶,反复欺诈老百姓。对于这样一批人来说,不贪污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靠巴结贿赂上司(尤其是魏忠贤)起家的,他们要收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阉党被打击下去后,东林党和其它党派互相倾轧。但是东林党人在廉洁上,那是比阉党要好许多的。至少他们不会搜刮老百姓,不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崇祯剧照)

第二,阉党执政,能否找到解决双线作战的办法?

明朝最终灭亡,主要是陷入双线作战之中,既要和满清打,又要和农民军打。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不愿意罢手。这可以说是明末的一个死结。阉党执政,能解开这个死结吗?很难。

而且,由于是宦官专政,无论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战。因为他们可以有个“清君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魏忠贤身份问题,很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第三,魏忠贤取代崇祯皇帝发号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祯皇帝那样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们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会被崇祯皇帝杀头。比如袁崇焕,他想整肃纪律,杀掉毛文龙,就被崇祯怀疑而杀头。其他不敢做事的,本来是优秀人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贤执政,他可能不会多疑,但是他肯定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驯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个人丢掉气节,驯服一个宦官,这个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赢和满清与农民军的战争吗?

第四,魏忠贤治国有没有能力?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朝之殇在于争,文武争,武人地位全无,官至高到总兵(寓意武夫到头还是个兵)。武力废弛。帝藩争。。错误的策略使得藩王一个劲生孩子拿补贴,造成财政负担。文党争,党同伐异,不问是非,不求结果,只问出身(乡党),只求同学(如东林党)。这危害现代人看看世界各个奇葩国家,都能深有体会。而明朝最大的问题在于帝臣之争。文臣家族吞并土地,不纳税。禁海运,为垄断海上商业,禁商税,为家族牟利。造成朝廷财政赤字严重。而有脑子的皇帝利用宦官,锦衣卫对抗文臣集团(嘉靖朝为代表)为国家创造额外盈利,弥补亏空。魏忠贤干的就是这活。至于说太监弄得民不聊生。。。谁下去迫害老百姓?老百姓有几个钱?宦官下去都拿士绅开刀。只是笔在文人手里而已。崇祯上台,被文臣忽悠瘸了,废东西厂,轻锦衣卫,杀魏忠贤。导致财政危机,结果最后只能消减政府部门,造成大量失业(李自成就是政府邮政局员工被裁员了)。又在普通人身上增加了负担(农税)弥补财政。当遇到自然灾害,政府无钱赈济,人活不下去只能造反。遇到造反又没钱用在军费。此时那些文臣集团不愿付出任何财富(记得李自成快打到北京,崇祯问其舅舅要钱,只给几百两)。最后只能被灭了。so,魏忠贤还在,证明帝王知道要用宦官,锦衣卫等手段至于文臣集团,也会用他们弥补财政。遇到灾祸更能救济(不拿出粮食太监们会让那些士绅抄家灭门)。最后结果当然不一样。


nightlike


之前,许多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难。虽说历史不容假说,但是大的方向是可以看明白的。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被天启皇帝朱由校赐名为魏忠贤。天启,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魏忠贤和别的太监不一样,不是在幼年就成了太监,而是20多岁后,穷得日子过不下去了,才自宫当了太监。其人不识字,但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长期混迹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进宫后,一直混的并不如意,万历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人,一直到30多年后,15岁的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才逐渐受到重用,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算是大器晚成。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朝特有的职务,是给皇帝代写批示的人,不要看是抄抄写写的工作,实际上这个职务影响力很大,明朝著名宦官刘瑾、冯保等都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其实,以职务论,秉笔太监不是最大的,还有掌印太监,掌印太监最大,这时掌印太监是王体乾,《明史》云:“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因为某种原因,这个掌印太监自愿降身份,甘居魏忠贤之下,以至于魏忠贤成为事实上的太监老大。

加上提督东厂,管理特务机构,魏忠贤的权力就更大。明朝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但长期存在的是锦衣卫和东厂,锦衣卫是正式国家机构,锦衣卫指挥使由国家正式文官担任;但东厂是大内机构,其提督由太监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这个提督东厂的权力是相当大的。

翻翻《明史熹宗本纪》,短短七年的时间,真是内忧外患,少数民族起义、农民起义、女真崛起,党争激烈。就在天启皇帝继位的头一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明军战败,明军共损失兵力约5万人,损失骡马约3万余,损失枪炮火铳约2万支,元气大伤,损失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16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上了皇帝,共计当了7年,魏忠贤也陪伴了7年。魏忠贤深得天启皇帝信任,到后期几乎是言听计从。给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封公爵,要知道明朝除了开国和靖难之际封过公爵,一般情况下,连侯爵都不轻易封,功勋卓著的王阳明也只是在死后被隆庆皇帝追封为侯;万历皇帝的外公想封侯,被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拒绝,张居正劝告万历皇帝和李太后,要珍惜国家名器,不要乱搞赏赐,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的外公才如愿。公、侯、伯、子、男,五等,魏忠贤家两个封了公爵,这还不要紧,魏忠贤有了更大的称呼,九千岁、九千九百岁,皇帝是万岁,亲王只称千岁。很多人就纳闷,天启皇帝怎么这么糊涂?一个太监,就敢称为九千九百岁。

就我分析,天启皇帝朱由校不是傻瓜,他的心智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年幼,这点天启皇帝自己知道。之所以这样对魏忠贤,有深层次原因。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都说了,明朝官方正式的税种、税率以及官员的俸禄都是不变的。明太祖建国后,采取了多重措施保护农耕、打击贪污,加之当时明太祖晚年的人口只有五、六千万,国家的财政状况足以应付。后世随着人口膨胀,皇家宗室人口剧增,开支越来越大。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的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合计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沉重的宗禄负担使得嘉靖皇帝陷入财政困境,为此嘉靖皇帝开始在减少宗室开支上下功夫,嘉靖皇帝晚年颁布了《宗藩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宗室的负担。

但到嘉靖这个时候开始,明朝财政真是缺钱了。太平岁月,朝廷缺点钱还不要紧,但从嘉靖年间开始,南倭北虏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缺钱会要命的。嘉靖皇帝虽然削减了宗室的开支,但朝廷的钱还是不够用,为此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上台后决定开关搞海上贸易,明朝一直是闭关锁国的,但这次真没有办法了,实在缺钱,朝廷在福建漳州设了个定点港口,搞对外贸易,叫“月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朝廷赚了一些钱贴补开支。

但到后来,钱还是不够用,还是缺钱。隆庆皇帝当了6年皇帝后去世,儿子朱翊钧9岁登基,是为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是个相当精明的人,万历皇帝年幼不能亲自治国理政,李太后就死死盯住两个人,死死依靠这两个人,死死相信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一个算是“内相”,一个算是“外相”,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开启了为期10年的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和冯保密切配合,把里里外外管的基本基本服服帖帖,干成了许多以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吏治好转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生产关系理顺了,生产力提高了,国库的钱粮\t越来越多。万历皇帝高兴、李太后高兴,张居正更是志得意满。据说某手下拍马屁,用黄金制成“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的牌匾送给当张居正(张居正号太岳),把太岳相公张居正与大明天子相提并论。

但是这两个家伙玩的有点过,后来都被万历皇帝清算,一切改革回到从前。没有张居正的日子,万历皇帝越来越不好过,吏治又开始腐败,胡说八道的官员又多了起来,效率又开始下降,财政又开始紧张。万历皇帝从小被张居正和冯保吓怕了,大臣们只知道有张居正,不知道有万历皇帝,实在气不过。清算张居正后,始终没有给张居正平反,也没有再扶持一个强势的内阁首辅总领朝纲、威压各方。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外臣做大,危险较高,自尊心也容易受损,自尊心颇强的万历皇帝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勤政了几年,后来就不上朝了,甚至很少接见大臣,太烦了。但是总的来说,张居正死后,万历一朝外无权臣、内无大太监。

越到后来,万历帝越不关心其他事,只关心钱。后世人都说万历皇帝贪财好货,他为什么这么贪财?缺钱!皇帝缺什么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话是这样说,一旦皇帝找你要钱,谁会痛痛快快给?电影《大明劫》里,督师孙传廷代表朝廷向关中地主要钱打战,地主给吗?给一点点,不够你塞牙缝。非得动刀动枪。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命“发帑金赈宗室”,明朝庞大的宗室远支已经没有饭吃了,需要皇帝拿出私房钱赈济。

有明一代,商税是固定的三十税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定下的规矩。明初,国家百业待兴,商税过重对发展经济不利,所以三十税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但是随着经济逐渐繁荣,三十税一的确太低了,大家看看现在的税收是多少。万历年间的经济比较繁荣,从《金瓶梅》《三言两拍》等明代书籍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

为什么不采取正式途径,提高有关税的税率?万历皇帝当初也想提高商业税的税率,但在崇尚“轻徭薄赋”的儒家理念下,加上朝中许多大员都是东南富户,提高税率就是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正式提高商税的税率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由外藩继承皇位的,因为正德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兄弟,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当上皇帝的朱厚熜想认自己的亲爹为亲爹,但大臣们说,朱厚熜要喊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樘为爹,喊自己的亲爹为叔父。前后争了17年,嘉靖皇帝打死打伤无数大臣才得手。万历皇帝不太喜欢长子朱常洛,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尤其是东林党不同意,但万历皇帝也没有下狠手,结果东林党赢了,争了十几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此事称为“国本之争”。皇帝要办点正事,真的很难。

既然正式提高税率难以做到,而实际上又缺钱,怎么办?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子过不下去的万历皇帝开始派遣太监采矿。一开始只是在河北一带,后来蔓延到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因为太监们不懂地质学,实际上并没有开多少矿,反而发展成一种敲诈勒索,常用手法是寻找富裕人家,说他家地下或祖坟地下有矿脉,人家当然不愿房子被拆、祖坟被刨,于是就要交出一笔银子给太监才能避祸。矿税不是朝廷的正式税种,也不是交给国库,而是直接交给万历皇帝。不少大臣就在想,万历皇帝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万历二十八年(1600),东林党的老大李三才向万历皇帝上疏:“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万历皇帝不理。李三才再次上疏:“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风驰尘骛,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万历皇帝还是不理。这个李三才说的话,实在难听,差不多意思就是: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你要这么多钱带进棺材吗?万历皇帝的脾气实在好。

东林党老二叶向高,当年也反对矿税,在天启皇帝时担任内阁首辅,他向天启皇帝上的第一份奏疏中写到:我以前总是怀疑,皇帝富有四海,为什么皇祖要这样刻意地收敛天下之财呢?现在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虽然是拍马屁,但说的也是实情。

你以为万历皇帝不知道征收矿税的危害,但当务之急是缺钱,说其他的都是扯淡。实话实说,没有这些钱明朝可能更早完蛋。万历三大征要钱,防御努尔哈赤要钱,赈济灾民要钱,赈济宗室要钱,太需要钱了。

为了对付努尔哈赤,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朝廷开始征收“辽饷”,但这个钱不算多。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万历皇帝告别人世,东林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争来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干了29天皇帝,就追随老爹去了。15岁的天启皇帝登基,也缺钱啊。天启皇帝毕竟年轻,没有爷爷万历皇帝经验丰富,也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他要钱找谁要?他发现了一个人才--太监魏忠贤,以魏忠贤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去办这些很难办的事情。你们说天启皇帝傻,只会做木匠,但天启皇帝不想做爷爷万历皇帝那样的坏人,坏事还是让别人干,你们说我傻就傻吧,傻人总比坏人好。

刚才说了,魏忠贤不像其他太监,魏忠贤是成年后进宫的,人情世故、江湖规矩都懂得不少,手法也比较老道,加上不要脸,干这事正合适。魏忠贤学习万历皇帝,派遣太监到江南地区征收商税。和万历的矿税一样,这是非法活动,没有经过内阁同意。这些派下去的太监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暴力反抗。苏州出现了打死征税官员的事件,这还了得,上头威胁要派兵镇压,地主们这才乖乖交出带头闹事的5个人,这5个人被押往北京处死,《五人墓碑志》说的就是这个事。

在魏忠贤的淫威下,地主们屈服了,官员们也老实多了、听话多了,一大批官员甘愿给魏忠贤当儿子、孙子、走狗。总的来说,有魏忠贤在,天启皇帝不缺钱,这个时期朝廷军费比较充足,辽东局势得到缓和,毛文龙在朝鲜的一个海岛——皮岛建立起抗金根据地,威胁后金后方,稳定了局势。在正面战场,取得了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等多次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努尔哈赤在这一年死了,后金从进攻转入防御。

干这么肮脏和艰难的工作要有帽子啊,不然谁听你的,要行雷霆手段必须要有雷霆之威。天启皇帝在这个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不但给了魏忠贤秉笔太监的帽子,还让他提督东厂,魏忠贤自己没有儿子,给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封公封侯。公文中的规定动作“朕与厂臣”,厂臣就是魏忠贤,将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并列。大臣上疏说大家“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天启皇帝不理。大家称呼魏忠贤为九千岁,天启皇帝难道不知道?知道,没关系。魏忠贤有威,天启皇帝才有福,天启皇帝只认这个理。

魏忠贤不但从富人身上要钱,而且敢从皇室宗藩下手,《明史熹宗本纪》记载:行宗室限录法。说的是天启五年,天启皇帝下令将宗藩的宗禄定为永额,就是每个封在外地的亲王,不管你家生了多少孩子,你家的俸禄是固定的数额,生多少孩子无关,总额就那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宗室生一个孩子,朝廷就给一份俸禄。这个改革是触动皇室利益的,一般人不敢做,肯定是魏忠贤大力推行的结果。别看木匠皇帝傻,人家干的可都是大事。

东林党人是做什么的?我也不想说多。当时有人编了《东林点将录》送给魏忠贤,共108名,老大李三才,老二叶向高,著名的还有顾宪成、高攀龙、赵南星、邹元标(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名人)、左光斗等,都是大权在握的要员。不能说这些人是坏人,但他们是卫道士,要保卫明朝的祖制,反对变法、反对变更祖制,什么废长立幼、增加税收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就是有一批东林党的前辈在坚决反对,这批前辈中以司马光为首。国本之争、移宫案等都和东林党有关,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破事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把皇帝逼得无所事事。康熙皇帝曾经说,明朝坏就坏在哪些喜欢多事的言官手里。

但是魏忠贤毕竟是宦官,是太监。太监从幕后走向前台,这让以正直、气节自居的东林党无法忍受。但不这样做,天启皇帝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在大臣中培养一个九千岁吧?那样钱可能是要到了,皇位也可能变成别人的了。

魏忠贤的办事能力、执行力都很强。太监又听话,明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皇权了,在相互牵制中,皇帝是各方的共主,别看魏忠贤欺负大臣有一套,但是在天启皇帝面前跟孙子差不多,一有人向天启皇帝告状要整魏忠贤,魏忠贤都要跑去天启皇帝哪里哭诉求情,甚至要求降低自家的待遇。

但是魏忠贤毕竟是流氓出生,滥用了天启皇帝给予的权力,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像个黑社会,魏忠贤手段过于毒辣,伤天害理的事没少干,冤案没少制造,天启皇帝用魏忠贤有点“恶人治村”的味道,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就是崇祯皇帝上台后清除魏忠贤的原因。

天启七年,22岁的天启皇帝告别了他挚爱的木匠事业,搬到了昌平的十二陵,和祖宗们住到了一起。 天启皇帝临死前对弟弟崇祯皇帝说,魏忠贤“忠贞可计议大事”,这事《明史》上有记载。

16岁的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崇祯皇帝从小读书读得好,有政治洁癖,容不下为非作歹的宦官,上台后不听哥哥的话,3个月后就把魏忠贤给办了,把阉党陆续清除,赢得东林党的交口称赞、拍手叫好,大明中兴有望咯!

崇祯皇帝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但钱从哪里来?自视甚高的崇祯皇帝不搞万历皇帝的那一套,也不搞魏忠贤的那一套。实在没办法,崇祯皇帝就伸手向全国人民要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皇帝向全国征收“辽饷”,以田为标准征收,每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又加征“练饷”,崇祯这下成了“重征”。这些钱最后都负担到最辛苦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把人民一步步送给李自成和张献忠。

魏忠贤来钱的路子是从富人身上啃肉,崇祯皇帝是从穷苦人身上要钱。魏忠贤的行为不合法但合理,崇祯皇帝的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快要攻进来了,崇祯皇帝吹哨子(敲钟)集合大臣,可是没有人来,东林党人也没来,大部分都去迎接李自成去了,争取在新朝廷谋个好位置,只有一个太监陪着崇祯一起去上吊,也算黄泉路上有个伴。传说上吊前,这个太监曾说,若是魏忠贤在,事必不至此,崇祯皇帝表示同意。崇祯皇帝死前也算明白了个道理,自信很重要,但是自信满满一般就不是好事,崇祯皇帝的缺点就是过于自信,自视甚高,结果坏事了。

若是魏忠贤一直在,明朝会一直很黑暗,但理论上不会那么快灭亡。因为有这个狠角色在,帝国的机器就不会缺燃油,阻挡机器前进的障碍也会被相对容易清除。但恶人在朝廷,终不是个办法。





坐看东南了


没一点道理!十个魏忠贤也挽救不了摇摇入坠的明朝!!!因为当时全国土地已被藩王和贪官污吏分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在他们手中,农民无土地,又遇罕见天灾,全国已经进入大饥荒状态,仅剩的粮食又集中在藩王和贪官污吏手中,造成政府无粮赈灾,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靠吃草根、树皮、观音土生活,有的地方竟发生人吃人的现象!陕甘一带最为严重。最终逼得农民不得不揭杆而起,逼反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最终推翻了明朝!!!


梦中想着你211620873


腐败朝庭迟早要亡的,这与崇祯皇帝弄死魏忠贤无关。当时朝庭腐败,苛捐杂税甚多,民不聊生,民变四起,最后明朝被推翻。尽管魏忠贤当权时做了一些事,但他却是一个最大的贪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