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再塑科學家爲英雄的時代風標

「声音」再塑科学家为英雄的时代风标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開展先進模範學習宣傳活動,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濃厚氛圍。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將包括院士在內的優秀科學家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應該說是恰逢其時,恰如其分,在全社會確立了科學和科學家的崇高地位,從而為全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同時也讓我們深刻思考,面對“娛樂至死”的流行文化傾向應如何加強英雄主義教育,重構英雄在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心中的光輝形象,讓英雄再度成為全社會崇拜的偶像。

以前,我們有過一個崇拜科學家、視科學家為英雄的時期,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許多學生最崇拜的就是科學家。那時如果被問及理想,十有八九的學生都是立志當科學家。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一經問世,立即傳遍神州大地,數學家陳景潤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事蹟感召並激勵了多少人向科學進軍。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社會對成功人士和英雄的定義開始變形甚至扭曲,其標準越來越傾向於賺錢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在這種氛圍下,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成了娛樂明星,很多學生的理想也變成進軍娛樂圈,掙大錢,出大名。君不見,某地採取二選一的作文考試形式,題目一《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給出了林則徐、鄧世昌、黃繼光等幾個民族英雄選項,很多考生竟因為不熟悉這些英雄的事蹟而選擇另一個題目;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新聞關注度,遠遠不及同時期某位演員舉行婚禮的消息……凡此種種,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青少年怎麼了?我們的社會怎麼了?當獲諾貝爾獎這樣的大事件都無法把大眾的眼球從明星身上轉移到科學家那裡時,我們必須深刻思考,當下社會應如何加強英雄主義教育,重構英雄在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心中的光輝形象。

米蘭·昆德拉說:“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選擇的終點。”崇尚英雄,在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可或缺,它直接指向民族的歷史之根,決定著民族的未來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釦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當務之急,我們全社會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行動起來,防患於未然,給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在青少年中重塑和加強崇尚科學、崇尚民族英雄的教育,幫助、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崇尚民族英雄,首先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他們身上最大的共同點首先是熱愛國家,為本民族作出貢獻和犧牲。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家是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他們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貢獻巨大,更偉大的是他們無私奉獻、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命運緊緊相連的愛國主義精神。

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在德國佔領法國後,把母校波恩大學贈給他的榮譽證書退了回去。當別人用“科學無國界”來勸說他時,他擲地有聲地說:

“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

我國傑出的科學家錢學森,用百折不撓的回國經歷詮釋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錢學森在美國生活工作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物質生活與社會地位優越。新中國成立後,他決定回國參加建設,卻受到美國方面千方百計的阻撓。錢學森沒有屈服,他在家裡放好三隻小箱子,隨時準備啟程。後來在中國政府的干預下,被美方扣留長達5年之久的錢學森終於回到祖國,為我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數不勝數,他們是愛國者的典範,是民族的精英,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崇尚民族英雄,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為增強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轉向系統能力的全面提升。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科學家們攻堅克難、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可貴精神。

但與此同時,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還存在許多痛點,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近來持續發酵的“中興芯片之痛”便是例證,暴露出中國科技在某些方面的整體差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因此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

總書記的話為我們指出了自主創新、勇攀科學高峰的方向,需要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中大力宣揚科學家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的勇氣和精神,從而激勵年輕一代志存高遠,為國家富強永葆創新激情和活力,真正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崇尚民族英雄,要學習科學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道德情操。

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作為民族英雄的科學家,往往視名利如糞土,個人物質生活極其簡樸,卻時時牽掛著激勵後學、幫扶貧困,他們是真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弘揚和學習科學家的這種情懷,對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具有極大的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

我國著名化工合成專家、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我國火箭推進劑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默默投身科研近70載,到了鮐背之年,他捐出了積攢一生的300萬元,用於設立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而李俊賢的個人生活極其節儉:老人看文章時,習慣拿著尺子畫重點,而這尺子只是他用過的一張嘉賓證;他的卡包,實際上是一個陳舊的藥品包裝袋,他說大小剛好能裝下他進出辦公室的員工卡;老人出門從不用接送,都是用老年乘車卡乘坐公交車……

相比於此,那些沉溺於香車美女、耽於個人享樂的年輕人該做何感想?郁達夫曾感慨:“一個沒有英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一群可憐的生物群體,而有了英雄人物卻不知道崇拜和愛戴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科學家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醫治社會浮躁、功利主義的一劑良藥。

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特別是學校教育中正本清源,讓崇尚科學家、學習民族英雄蔚然成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希望的那樣,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

「声音」再塑科学家为英雄的时代风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