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作家张平新著《重新生活》:历史转型期的价值皲裂与生活信仰

历史转型期的价值皲裂与生活信仰

金春平

现代政治小说一向以强烈的社会介入性、深刻的时代审视性、鲜明的人物典型性和理想的历史想象性,成就其作为类型化文学的文类主体自觉,在文学对现代政治深邃景观的观照中,演绎政治语境对人的异化和人的反抗,以此展示人性与人心、道德与信仰、精神与良知的坚守或溃败,成为经典政治小说的通识密码。与此同时,秉承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政治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演进中,也屡遭文学艺术自律性标准的指责与诟病,诸如主题化的先行、模式化的结构、生活真实感的缺失和艺术创造性的不足等。现代政治小说必须嫁接“文学性”,构建具有文类独异性的“中国性”“人文性”和“当代性”,才能实现其文类艺术生命的自我更新创造,超越社会现实表象,从而进入到时代“真实”空间进行叙事与文学审视。

反腐作家张平新著《重新生活》:历史转型期的价值皲裂与生活信仰

《重新生活》 张平 著

反腐小说作家张平在其新著《重新生活》当中,重拾政治小说的“人民性”立场,勾勒着具有“中国化问题”的时代景观。小说以市委书记魏宏刚被双规,导致其姐姐魏宏枝一家陷入“生活没落”处境,做出了“艰难抗争”的行动,谱绘出历史语境和时代生活的隐秘变迁,其中的政治官场反腐、教育资源失衡、高考竞争压力、医疗保障弊端等当前民生社会问题都被收纳其中。这些问题是当代国人身陷其中而无处逃离的日常生活的漫漶,而腐败问题如何造就日常生活景观的差异,则是透过魏宏枝一家由“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困扰”的巨大转换中得以凸显——因为市委书记魏宏刚的隐形权力辐射,儿子丁丁长期吃空饷、外甥女绵绵转学重点高中、姐姐的购置新房款,以及其妻马艾华的恣意妄为,这是一种享有权力庇佑的“真实生活”,它以合理而温柔的方式,隔绝了自我与社会的对接,固化着社会阶层的鸿沟,异化了对自我生活处境的感知与判断,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也在利益分配的放纵和诱惑当中迷失,权力显露出其强大的对日常生活的支配能量;而丁丁的受伤就医、绵绵的转学困境、学校的推诿敷衍等,都是魏宏刚权力失效之后其家人日常生活的“立体真实”,正是当前不少国人生活的典型形态。魏宏枝一家所遭遇的生活角色反转,一方面雕刻出当权力与日常生活亲密拥抱或无情弃绝时的两幅生活面孔,以及魏宏枝、绵绵和丁丁等在巨大的社会身份的陨落当中的“现实疼痛”与“心灵苦难”,另一方面,他们在由权力蛊惑的异化体向人性本我的大众生活体的“回归遭遇”中,也满溢着掩藏于当前中国民间的无奈、纠葛、反抗、妥协、庆幸乃至荒诞,这正是张平直面中国问题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彰显,也是他以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和文化现代性理念,反思社会发展、审视中国生活的文学表征。

但张平在《重新生活》当中,并不止步于艺术再现的层面,而是力图追溯滋生腐败环境的深层文化心理。小说回避了对魏宏刚如何由贫穷少年成长为世俗英雄,但最终堕落为腐败蛀虫的心理历程的细腻触摸,这样的文学叙事策略,必将导向对其个人修为和道德坚守的批判,也会将腐败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趋于简化;张平在小说当中,策略性地从魏宏刚的外围境遇的突变切入,进而思考产生腐败的社会文化土壤。贪腐不只是官员个人修养的坚守被人性欲望的恣肆所侵蚀,更源于贪腐环境的密实深厚,它甚至已经被构建为一种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生活原则的国人文化心理和隐形行动逻辑。小说当中的房地产商、学校校长、医院副院长,甚至早点商贩,无不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展开行动,因为魏宏刚的落马,之前的温存人情顷刻裸露出不堪的粗鄙。贪腐的文化深根,已经化为中国社会民众的某种思维方式和集体文化心理,它随时如幽灵般发挥着强大的异化和钳制作用。因此,小说并不单纯指向于对以魏宏刚为代表的官员阶层的人性道德批判,还进一步揭示出作为大众在腐败的历史生成过程中所发挥的被动式催导作用,小说当中诸如丁丁住院时屡遭刁难推诿的困境,最后也不得不依靠副院长知恩图报的“关照”才得以迅速解决,虽然是资源有限的倾轧中弱者获得生存胜出的有效方法,但却在无形中破坏着社会的公平与契约,也必然滋生无可估量的腐败。而这一切不啻是一场披着华丽虚伪外衣的利益交换:利益是目的,权力是保障,私人情义是面纱,三者之间的缠绕裹挟,使资源的交换彼此制约但又心照不宣,也让各方都置身于一种话语场景当中充当彼此的无形工具,而一旦当各方的利益获取受阻之时,权力和民间情义也就显得虚伪而残酷,班主任的虚与委蛇、学校领导的推卸逃避、房产商的冷酷无情等等,当权力所保障的贪腐理念成为维系社会运行和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魏宏刚之流也是这场游戏和利益交换场景中的一个筹码,他在支配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所支配。张平在这里思考的,不仅是资源掌控与分配的机制运行弊端,还进一步反思更普遍的集体文化心理。

《重新生活》以隐喻的叙事修辞,在紧张而逼仄的每一位个体的生活困境挣扎中,坚定地寄托着反腐历史未来的必然与信心, “归途漫漫,但充满希望。”作品虽然对班主任范秀清、房地产开发商刘恒甫等投机主义的言辞行径进行了细致描摹,并以他们作为当前教育和资本市场伪善的人物隐喻,展示反腐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但小说更深入触及到了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长期与艰巨,深刻思考着资源分配的错位,并在市委书记郑永清、医院副院长王宇魁、延门中学宁校长等人身上,承载着历史进步的信仰与信念。而且, 《重新生活》将反腐的重任重新交付于人民——一群并非处处以利益交换为目的的民间群体。姐姐魏宏枝面对各种利益的拉拢引诱,始终坚守为人的清白坦荡底线,姐夫武祥以慈父良夫的坚持隐忍,呵护着千疮百孔的家庭,绵绵和丁丁以“成长”少年的尊严,捍卫着家族荣誉、荡涤着世俗偏见、守护着善恶泾渭,而司机刘本和以及医院副院长李翔龙,以知恩图报和忠诚善良的人性高贵,践行着民间道义的人文伦理。与张平之前的反腐小说当中的英雄人物相比,这些人物是具有典型时代转型特征的“历史中间物” ,一方面,他们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贪腐文化的受益者,享受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坦顺圆满人生,但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反腐文化的受害者,一旦失去了权力的庇荫,他们将承受远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偏见、精神重负和心灵沉疴。由此,作者引申出反腐历史重任更需要加强现代法治、现代民主、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蒙与建设的信念,作品当中的魏宏枝、武祥,特别是绵绵和丁丁,以其切身的家庭变故、求学经历、就业体验,包括人际危机、转学歧视、反对强拆,被赋予正直、单纯、正义、善良和坚强的人格品质,但因为与魏宏刚的血缘连带关系,却屡遭被剥夺正当而合法的公民权利的身份危机,虽然他们以人心的淳朴、人格的清白、尊严的捍卫、精神的信仰,恢复了因贪腐而波及的名誉,但这里显然有着隐语式的大众对社会弊端、时代问题的警惕,“这些孩子也同样需要社会的关心爱护,不能把他们都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去”。小说由此昭示出,反腐的进程、历史的进步、民族的复兴,不仅在于制度层面的长期建设,还在于以此为文化历史契机,重建国人的生活理念、人际原则、道德良知与人格修养,“应该自立自强,踏踏实实努力,实实在在做人”,而小说结尾“让孩子好好睡一会儿吧”的希冀,也隐喻着“重新生活”的拯救可能与涅槃力量。

反腐作家张平新著《重新生活》:历史转型期的价值皲裂与生活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