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京劇演唱用氣的重要性

呼吸是京劇演唱的動力與基礎,呼出的氣流是發聲的“動力之源”。可以說,京劇演唱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呼吸的藝術。唱戲,就是唱氣。悅耳、動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氣息運用基礎上。唱戲,其實就是在呼出的氣流上唱, 因為歌唱中任何一個音高、音色和力度的變化, 都與一定的呼氣壓力有關。

掌握正確的氣息運用,是京劇演唱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種演唱方法的核心。

譚鑫培到了晚年,身體條件不如早、中年,不但調門不減,反而還長了調,唱工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梅蘭芳評價說:“譚鑫培是掌握了用氣、發音的最科學的方法,所以,能究能窄,能放能收,剛柔相濟,操縱自如。”其原因是他越來越會用氣了。

餘叔巖晚年曾說:“我不能上臺唱,不是沒有嗓子,而是氣不夠。”而餘叔巖的琴師李佩卿認為:“學餘派應學他嚴密控制和強力發聲的骨架聲腔。”

這些都足以說明,優美動人的演唱,必須靠充沛的氣息才能得以完成,如果沒有氣息的支撐,有嗓子也唱不久,所以,京劇的演唱,不論演唱者嗓音條件的好壞,只要掌握了正確呼吸方法,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改善和提高演唱的音量、音質和音高,從而增強演唱的表現力,延長藝術生命。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什麼是丹田氣息

丹田,源於道家術語,也是醫家術語,為道家所創,醫家所用。“丹田”有上、中、下之分:兩眉之間為“上丹田”;胃部與橫隔膜部位為“中丹田”; 臍下三指處為“下丹田”。“丹田”所指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下丹田”即指小腹部位。

“丹田氣息”是就“下丹田”而言。

京劇演唱要求運用“丹田氣息”,其實並不是要求從“下丹田”產生氣流,而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和橫隔膜聯合動作的一種用氣方法。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丹田氣息的基本原理

吸氣後, 由於大量的空氣被吸進肺部,橫隔膜下降,胸腔、腹腔同時擴張,容積增大,氣息飽滿。在向口外呼氣、發聲的同時,只要把橫膈膜和呼氣肌內群一起放鬆(即呼氣狀態),空氣就會被壓送出來,橫膈膜就會上升、同歸原位,這種復原、收縮的動作與腹肌的自然收縮,必然產生一種縮小胸腔、腹腔容積由此而形成的上頂推動之力,也就是自然地把氣息向上、向外擠頂,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呼氣時的肌肉應是松地的,所以這只是一種肌內自然的收縮,是軟弱無力的。但吸氣時的肌肉則會是相對用力的,也就是說,吸氣肌肉群因經常用力,所以比較強壯,而呼氣肌內群經常是處於放鬆狀態,因此,呼氣時的肌肉群就比較弱。

丹田氣息的運用就是要在呼氣時, 不讓吸氣肌肉群鬆弛, 還要繼續與呼氣肌肉群一同工作, 京劇演唱的呼吸,其實就是運用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的協調配合,使兩套肌肉群緊密地、穩勁地、和諧工作。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由於有了穩定、持久的丹田氣息,這就增強了聲帶的閉合能力,可使聲音支持住, 嗓音不會發抖、搖晃,並有利於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及各個共鳴腔體的打開,可使胸部、頸部、面部、喉部的肌肉鬆弛, 從而排除由於這些部位的緊張而對喉嚨內部聲帶運動的干擾。對喉部的鬆弛、 喉頭的穩定有著積極的影響, 它可使喉、頸部肌內以及下顎、舌根松馳而不緊張,使口腔張合自如。

京劇演唱,講究字正腔圓,字頭的發音正確與否,是口齒清晰的保證。咬字的著力點在唇、舌、 齒、 喉(舌根)、牙,通過咬字頭(聲母)來誘導後面的韻母除阻、拼合,這些動作都在口中完成。京劇演唱運用丹田氣息,而丹田氣息的核心部分就是腰、腹部上下氣息形成對抗;聲門與氣息形成對抗,在腰、腹部形成阻氣的感覺,由於腰、腹部的阻氣,就可使喉部鬆弛,與此同時,口腔也得到了解放,咬字時就避免了緊張,因此而靈活、有弾性。唇、舌、 齒、 喉、牙在咬完字頭(聲母)後,就可不再繼續使力,可迅速把著力點移到韻母的其他部位,即聲母成阻、除阻咬字後,口腔·即要放鬆,尤其在速度較快的唱腔時,更應注意口腔的先緊後松,使咬字發音靈活、快捷、鬆快自如。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運用丹田氣息而使腔體打開所唱出來的聲音,因離“歐式管” (耳咽管)較遠,在唱者本人聽來聲音似乎不強,反會覺得聲音小了、暗了,但觀眾聽到的不是暗,而是“圓潤”, 其聲音傳得更遠。其實這是唱者與觀眾在聽覺上的差別,因為,運用丹田氣息唱出來的聲音可以順暢進入頭腔,得到頭腔共鳴的潤色,這種聲音雖然不大,但清亮、水靈、集中、穿透力強、傳得遠。因此這種柔和聲音的泛音基音是比較容易得到更多的共鳴。反之,單從口中出來的聲音,因為沒有頭腔共鳴的潤色,所以傳得不遠,如果唱者感到兩耳振響(有人還特意用手捂著耳朵聽響),以為找到了共鳴,實際上是大部分聲音被阻蓋體內,所以說,有厚度的亮音,是用丹田氣托出來的,“音圓”的聲音悅耳、動聽。有了好的聲音,音量自然就會有,所謂:“要求音質,音量自來。”聽餘叔巖的演唱, 其聲音就有一種向上挺立的勢頭,這種聲音的動力就是源於丹田氣息。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程派傳人趙榮琛認為:“有厚度的亮音,是用\\\\\'丹田氣\\\\\'從下往上托出來的。一齣戲下來,感到後頸發麻,因用\\\\\'腦後音\\\\\',小腹空蕩,用\\\\\'丹田氣\\\\\'唱, 嗓子並不覺得如何累, 程先生和我都沒有怎麼鬧過嗓子,恐怕與這種用氣唱而不使嗓子過於疲勞的方法不無關係。程派唱腔強調氣的運用,不僅高腔要氣足神滿,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種細若遊絲、綿綿不斷的長腔,完全仗的是充沛的丹田氣。音調雖低,但所費之氣,卻比高腔有l過之而無不及。”

京劇前輩雷喜福認為: “一個演員要想嗓子好, 必須氣足。 所謂氣足腔才甜, 在唸白與唱中始終保持體內有儲備充足的氣息, 特別是學會用腹部幫助胸部儲備氣息, 老話叫 “丹田氣”。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京劇演唱就是利用、 強調這種氣息向上、向外的勢頭,和橫膈膜墜壓下沉的感覺,加強橫隔膜和腹肌的控制能力。橫隔膜下沉,也叫“氣沉丹田”,下沉不是最終目的,下沉是為了找到最佳的氣息對抗,形成深度的氣息支點,增大呼氣時的壓力,使向外的呼氣緩慢釋放,從而產生徐徐向上的推動之力,聲音越高,上頂推動之感就越強。好像有股託頂的氣息是從“下丹田”發出的一樣。這種氣息始發的“根”是感覺源自於丹田處,感覺氣息是從“根”上慢慢往上頂,從而引起腹壓增加,托住腹腔的內臟器。這種感覺主要是在丹田處,因此,被認為是丹田氣息,其實丹田是不可能產生氣息的,這只是丹田與橫膈膜的一種氣息對抗的感覺。這種對抗的產生其實是由吸氣肌肉群 (包指胸鎖乳突肌、別斜角肌、後斜角肌、胸小肌、前鋸肌、肋間外肌、胸大肌、上後鋸肌、斜方肌、腰方肌、骶棘肌以及胸部、兩肋、腰部、後背和擴大胸廓及提高的骨的其他各處肌肉)與呼氣肌肉群(包括肋間內肌、下後踞肌、腹橫肌、腹內斜肌、腹直肌)的對抗所形成的(人在嘆氣、咳嗽、打噴嚔等生理現象,就是呼氣肌內在工作)。


京劇演唱呼吸的基礎——丹田氣



這種運氣的方法與現代聲樂所講的“胸腹式聯合呼吸”的含意大體相似。這就是丹田氣息的基本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