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成本」的成本從哪裡出?偶遇「長租公寓」

“不計成本”的成本從哪裡出?偶遇“長租公寓”

偶然的機會,接觸了一家經營“長租公寓”的公司。簡單瞭解公司運作模式之後,出於習慣性的思考,在還沒有完全搞明白其經營模式的情況下,各種關於“長租公寓”的媒體報道就撲面而來。今天也來分享一下“長租公寓”的實地見聞。

一、可能會被“玩壞”的又一個經濟熱點。

實地接觸的這家公司,經營模式還是比較直觀的。公司作為平臺,一方面採購租賃市場的房源,進行統一的裝修與規範。另一方面針對租賃客戶,提供標準化的租賃服務。由於房源採購過程中與業主簽訂長期(一般5年以上)租賃合同,並在合同中明確約束每年的房租遞增比例,這其實為“租賃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具體支撐。任何所謂的規範與治理,絕對不是簡單的輿論監督與政府監管就可以完全實現,還必須要依託行業內具備足夠實力與影響力的企業的深度參與。

“不計成本”的成本從哪裡出?偶遇“長租公寓”

二、長期來說,是有利於“租賃市場和價格”穩定的。

通過走訪瞭解,公司除從現有存量出租房源入手外,也在市場收儲“毛坯房”。部分不具備租賃條件的空置毛坯房,經過公司統一裝修後入市,是在增加市場整體的供應量。另一個方向,是挖掘各種“潛在租賃物業”,其中一個項目就是某企業原有辦公及員工宿舍轉做“公共租賃”住房的項目,這也是應對“租賃市場供需矛盾”的有效解決方式。

那麼好了,按小編這樣的描述,各種負面輿論從何而來呢?我們書歸正傳。

三、任何“爭搶”與“追逐”的直接反應,就是物價飛漲。

租賃行業有其特殊性,任何市場的進入者都必須要有籌碼。而租賃行業的籌碼無外乎就是“房源”。行業翹楚“某家”的宣傳口號就是“房源”。那麼好了,原有租賃市場的老玩家(傳統中介)、二房東、還有來勢洶洶的“長租公寓”,所有參與者對最重要籌碼的爭奪,第一件事就是會“推高價格”。據小編了解,目前的房源爭奪,已經從簡單的個體租賃業主,轉而走向與物業公司、地產公司等的深度合作層面,但鏈條拉的越長,成本也就越高。

“不計成本”的成本從哪裡出?偶遇“長租公寓”

​四、價值鏈“新玩家”的入場。

按理說房屋租賃的差價空間有限,難怪連房地產界的大佬都直呼“賺不到錢”,那又是什麼催生的動力呢?通過互聯網渠道的信息獲取得知,部分長租公寓與銀行有深度合作,租賃客戶在入住前,需要配合平臺與銀行簽訂“租賃貸款”協議,銀行一次性支付1-2年的房租給平臺公司,而後業主每月支付的房租就變成了“分期還款”。這樣的業務模式,從理論上講是無可厚非的,銀行、平臺、租賃客戶是多方受益的。銀行擁有了“風險較小”的優質資產,業主可以通過銀行資金一次性繳納房租而享受“較低的價格”,平臺也增加了經營收益,並快速收斂資金。

我想,分析到這裡,明眼人早就看出了“門道”。

1行業准入必須建立,既然有人提出“租房”成為中國家庭的未來常態,那麼它就是屬於國計民生範疇的內容,無准入的“肆意競爭”,推高租賃價格只是問題的開始。

2、平臺公司的“潛在風險”,收一套僅取得租賃權的“合同房源”,外加一份對外的“出租協議”,馬上獲得“1-2年房租”的現金流收益,任何財大氣粗和不計成本都不是“無理由”的。

3、平臺經營效率是關鍵。租賃差價空間有限,服務和金融收益完全看企業的經營質量和管理水平。只具備“快速資金回籠後的擴張衝動”,而不注重品牌、服務與口碑,勢必將行業帶入“麵粉價格飛漲”而麵包食之無味的尷尬。更深層的是造成行業價值鏈的整體損失。

4、租賃是屬於經營活動,我們既要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也要保證“消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而目前而言,應對房租上漲可採取政府指導價,並配合累進制的稅收調節。指導價與社會平均工資為參考,累進稅制以個人所得稅為參考。

我們不缺乏創業機會,缺乏的恰恰是願意收穫長遠利益的參與者。所謂事在人為,希望越來越多可以“共贏”的事業,走出它應有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