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导读

2018年8月5日至8月13日,中华合作时报首席研究员张永乐,在湖南省联社、福建省联社等机构组织的培训讲座中,先后作了《金融改革大趋势与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大趋势与竞争策略》《竞争力:当前农信社系统“转型”和“误区”》等专题讲座,反响热烈。

其中,讲到当前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中的“10大误区”。现将相关内容,从现场录音中摘要如下,作为“永乐深讲•关键时期的改革”第4讲,供参考。限于篇幅,部分案例从略。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近期在各地省联社等机构内部讲座或公开报告。

作者

中华合作时报首席研究员:张永乐

汇报一些最近的思考。

“误区”“关口”4个字,是几位优秀农商银行董事长和我深入交流时偶然提到的。“误区”客观存在。至于“关口”,宏观上,整个行业都在“过大关”;微观上,各个行社也在不断地“过小关”。

时隐时现的大小关口,牵涉我们事业成败。所以,这4个字,对我触动很大,我记在心上,并与一线实践相勾连,形成今天讲座主要内容。

开讲前,再次提示大家:

一是,我只讲有所提炼的、具体实践层面新出现的紧要问题,至于“真理”性质的系统化老生常谈,我不讲。我的观点,源于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迫切需要解决和改进的一线实情,而非一厢情愿的逻辑推演、合理化想象。这些发生在局部的问题,无伤农信大体,但值得警觉。


二是,各行社发展现状千差万别,汲取经验教训务必结合实际


三是,以下内容的前提,是我讲过多次的农信社系统转型发展趋势、策略和反思,以及真正的当务之急——依法合规经营、业务下沉扎根。讲过的内容,一般不再重复,可参看。


四是,爱之愈切,察之愈深。“误区”和“关口”,或许“言重”,仅供参考;同时,我对“误区”和“关口”的观察,仅限于迫切需要扭转的行社中层以上干部特别是董(理)事长“观念”范畴,并且,只要肯干,马上就能改进。至于针对外部管理行为的检讨,这次不讲。

误区1:关于“对标”

误认为先进经验可以轻易复制,

有形无神,自乱阵脚。

对标,就是寻找学习榜样,借鉴先进经验。有的省在系统内部对标,有的行社则进一步放眼全国,在国内同行中对标。事实证明,对标过程中,面对别人的先进经验,很多行社越学越迷茫,反倒扰乱了自己的节奏。

对标,选准不易,学成更难

“选准不易”,主要是见果不见因,选偏了。他的经验并不适合你。你看到的,如同冰山,真相大多藏在水面之下。例如,对标学习业务创新,只看到规模增长,却没看到增长的起因——对方苦于当地经济基础太薄弱,沉重的经营压力迫使他不得不追随“带头大哥”挤进资金市场全力闪转腾挪,而你经济基础较好却立足未稳,本应率先在辖内努力下沉扎根。


“学成更难”,主要是有形无神,学偏了。他的经验你根本没看透。例如,学习网点转型,只盯着漂亮的装修、先进的设备,却没看到藏在背后的数据应用、流程优化、精准营销,结果,把装修当转型,回去就大兴土木。

我问过几家优秀行社,众多前来对标者能否取到“真经”?结果,职级不高但经验丰富的基层员工,因为没什么顾忌,都说了实话,例如:“

多数学不到。他们只看表面,问题都问不对。”我也问过几家“取经”行社,学习效果怎么样?结果,有的中高层已经开始反思:“很难,好像学得不对,折腾了几个月,没什么效果,乱了自家阵脚。”

这是现实一种。所以,提醒大家,对标时一定先搞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真正做到目标引领,脚踏实地,360度全面比对,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相似看到差异、从难点看到切入点。一旦认准、看透,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学到手。

对标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以药都农商银行大数据应用为例,两年间,前来学习的行社超过200家,真正学成的,并不多,对标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认为太难学,知难而退。例如,给自己找客观理由——药都的成功,在于当地政府建有大集中的数据中心,我这里没有,所以数据难整合,搞不了,于是顺着这个台阶不了了之。


二是自认为容易学,只学到皮毛。例如,回去以后,大刀阔斧建“平台”,却是个空架子,既没有自主掌握的风控,也没有便捷普及的入口,好看不好用。

对标药都并取得成功的行社,心里都非常清楚——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谈何容易!只有真学真干,才能真正学成;“药都模式”就像一座宝藏和武库,无论基础条件如何,只要真想学,不怕困难,都能满载而归,如愿以偿。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孟子有句话很适合对标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说,对标失败了,不要怨天尤人,先从自身找原因:我选准了吗?我看透了吗?我学对了吗?我的硬件基础和软文化,能嫁接这些先进经验吗?如果不能,怎么办?

这些问题,自有答案。

我也将公开一些“答案”。针对“药都模式”“常山模式”“路桥模式”,近期我会连续公开三讲,希望能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揭开表象下的真相、经验中的真经,为业界对标学习,提供比较实用的参考。

误区2:关于“服务”

误认为服务仅限于金融,

缺乏赋能共赢实践。

赋能,就是给对方能力

以农户经营性贷款业务为例,赋能,不仅仅是发放贷款使其获得必要的资金开展经营,

更重要的是,通过针对性的信息、技能等专业服务,使其经营能力得到提升,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得到加强,最终在保证农户收益的同时,保证贷款资金安全。

赋能属于专业化增值服务,多数行社暂不具备系统化、规模化实施的条件。但是,鉴于“三农”客户的风险特性和为农服务宗旨,农信社系统有必要适度向赋能延伸。

海南农信已经做出表率。例如,同样是给农户贷款,我们的服务基本上是放完款就结束了,海南农信不是这样,他们已经由服务延伸到赋能——除了“给农户贷款”,还有4步:“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简单讲下“教农民技术”。包含4项措施:

一是,培训农民。放款前,培训5至7天,掌握一门农业技术、考试合格的,才能获得贷款;


二是,聘请“三农”技术团队。省、市、县行社理(董)事会专门设立“三农”专家委员会,聘请300位“三农”专家,指导农户学习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帮助农户搭建销售平台;


三是,与中华职教社合作,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培训农民;


四是,向农民发放服务联系卡,卡上印有海南全省2000多名技术、销售等各方面“三农”专家,农户一旦遇到病虫害、饲料、销售等问题,可随时电话咨询,也可预约上门服务。

这就形成比较系统的

赋能体系

事实上,类似的赋能,很多优秀行社董(理)事长甚至客户经理,都或多或少有所触及。例如,有位农商银行董事长,他所在的县,是典型农业大县,他专门建了几个“农业产业链微信群”,群里除了当地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户及潜在客户),还特意请来与其生产经营有关的市、县、乡镇、村相关负责人,以及覆盖“产、销、加”全过程的农资、农机、农技、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我也在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农户遇到生产经营问题,只要在群里一问,就有人给出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赋能作用。

误区3:关于“人才”

误认为人才可以培养,

并付出太多成本。

在行社管理中,越来越多中高层领导干部意识到,对内部而言,“人”不是本,“人才”才是本,“以人才为本”才是经营管理的正途。这是对的。但是,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从哪来?除了引进,“正统”的说法是“培养”。我揭示一个可能大家难以接受的真相:人才是“天生”的,不是“培养”的,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再怎么培养也成不了你想要的人才。

事实证明,一般性的培训十分必要,但如果寄望通过培训造就“人才”,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培训只能把人才“唤醒”,而不能把一般人“质变”为人才。打个比方,如果人才是“玉”,培训是“打磨”,那么,只有打磨天生就包含玉的璞玉,才能得到玉;至于普通石头,费时费力打磨,最终换来的,不是你想要的玉,而是石头,只不过是好看一点的石头。

所以,人才不是“训”出来的,是“选”出来的。谈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育、用、留,很多人按照几十年前的老版本能讲半天,但真相是:选,才是最关键的。

选人才,就是选“天赋”。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如果某人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一种天赋;迷人,是一种天赋;有恒心,是一种天赋;有责任感,也是一种天赋。”

这是从实践中得来、十分宝贵的经验之谈,也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因之,没有责任感却貌似优秀的员工,大可不必费尽心力把他“培养”成审计部或风险合规部经理,甚至,应该寻找机会坚决把他淘汰掉。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我曾暗中观察安徽药都农商银行许董、江苏民丰农商银行许董、浙江德清农商银行施董、福建福州农商银行施董、河南宝丰农商银行党董,他们在选人方面,都令人赞叹。例如,他们当中,有位董事长果断启用一位同事都不太看好的年轻人,结果,对方调到新岗位后,精神焕发,攻城拔寨,为该行创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那位董事长事后跟我讲,“这个人有天赋,有责任心,我做的,就是把他的天赋激发出来”。那位年轻人私下也跟我讲:“真的非常感谢董事长。别人嫌弃我,没看到我的特长,我就越来越消沉。这下可好了!”

当然,限于体制,目前各行社在选人方面有所局限,但应尽力而为。

误区4:关于“诚信”

误认为诚信只是针对客户提出要求,

与己无关。

最近,朋友圈里很活跃,大家竞相转发“治老赖”的文章,兴奋之情溢满全屏:你看,不讲诚信、不还贷款的客户,法办!孩子考上大学也未必有学上!

对此,我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客户诚信的同时,我们自己,特别是各行社的党员干部,诚信吗?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大家并不陌生,其中四个字“对党忠诚”,包含了诚信要求,也是银行从业者的基本操守。违背基本操守,终将受到惩罚。每次整顿经济金融秩序,必然伴随着针对银行业不诚信者的清算。两年前,我多次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整顿经济金融秩序,特别是朱镕基同志的一个批示,其中有三个字:“要抓人”;也多次提到当时出版的一本书,副标题是《大牢里的100名银行行长》。当时,很多同仁不以为然,今天都知道了问题的严重。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一些领导干部顺应大势,开始强调自律,要求下属特别是党员,做事讲忠诚、讲诚信、讲觉悟、讲良心,甚至告诫他们“抬头三尺有神灵”。我提醒大家,抬头三尺哪有什么神灵——有摄像头啊。

与“诚信”相关的党纪国法行规很多。在此,我提示几点容易被忽视的:

一是,今年3月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请注意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培育依法合规、诚实守信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文化;(二)审批本机构制定的行为守则及其细则;(三)监督高级管理层实施从业人员行为管理。董事会可授权下设相关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二是,今年5月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也请注意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监管数据纳入数据治理,建立工作机制和流程,确保监管数据报送工作有效组织开展,监管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监管数据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三是,颁布多年、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细节不述。

上述两个“指引”,与各行社直接相关,也明确了“承担最终责任者”,分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其中,“数据治理指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重要执政资源,统计数据是治国安邦重要决策依据。对银行业而言,数据治理必将加强

行业有指引,国家有大法。谈到统计法,当年朱镕基同志“不做假账”的训诫,言犹在耳,历久弥新。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话到此地,不禁要问:我们的客户经理手里,是否还有“两份合同”?我们的抽屉里,是否还有“两套报表”甚至“三套”报表

误区5:关于“绩效考核”

误认为绩效考核是万能的,

无视利益化弊端。

首先声明,我并不反对绩效考核,相反,我认为绩效考核十分必要,大锅饭必须坚决打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绩效考核不是万能的,它只不过是众多管理工具中的一种,有限的效果,不应被无限夸大,更不能“迷信”

针对绩效考核的反思,知名企业家早发先声。例如,王石,李彦宏,雷军,都曾言辞激烈,引发争鸣。金融业包括我们农信社系统,不少先行者已经察觉

“绩效考核失灵”并开始反思,只是不便公开明言。

所以,我只列出国外两位“业外”前辈的观点,供参考。

一位是土井利忠,索尼公司董事,人工智能产品“索尼狗”之父。10年前,他写了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文章第5节,描述了“绩效主义”——“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失去发自内心的热情,仅仅出于‘想赚钱或升职’的世俗动机。”于是,在索尼公司内部,“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最终,“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另一位是鲍勃·卢兹,国际汽车业知名人士,曾任通用汽车副总裁。5年前,国内出版了他写的一本书:《绩效致死——通用汽车的破产启示》。书中第29章写道:“主要追求财务回报的领导者,将这种回报与商业计划挂钩,操纵所有其他因素去达成该指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就算目标能够实现,也只是昙花一现。

目前,一些行社推动的绩效考核,历经两三年导入,除了项目失败的,往往会出现一段绩效爆发期,这是组织本身自然的“应激”反应。作为领导者,必须考虑“应激”之后怎么办。沿着这一问题深入检讨,我们会发现:真正的高绩效组织,是一个由领导力统率的,利益、激情、忠诚相融合的生命体。绩效考核只是尝试重构“利益”,至于其他,几乎无能为力。同时,失败的绩效考核项目,除了技术性原因,本质上是领导力的溃败,也可视为组织本身松懈的领导力、利益、激情、忠诚,对绩效考核的成功反噬。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意识到这一点,持续的高绩效已经有迹可寻。例如,领导力和文化

点到为止。

误区6:关于“领导力”

误认为权力就是能力,

忽视个人能力建设。

行社怎么样,关键看领导。领导力,已经成为一些行社的“最短板”

关于领导力,我在“农信社系统竞争力模型”讲解中,结合各地案例,讲了很多。例如,重视三大能力建设——

信息力,关键是掌握大政方针的能力,要做“金融政治家”,听党的话、跟党走、眼明手快;


数据力,关键是提升“数商”,增强大数据应用能力;


文化力,关键是培育内生文化,不断激发以内生文化扎根县域的能力。这是重要基础。

换个角度,领导力可视为势、能、术三者叠加

“势”,专指推选、任命之后得来的领导岗位,那是别人给的;


“能”,专指经营管理中的专业能力,那是自己干出来的;


“术”,分为正面的“管理技术”和反面的“技俩”,那要看个人的修为。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势、能、术,“能”是关键。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行社董(理)事长,在“能”上,都有独到之处,令人敬佩,但也往往有所不足,却不自知。例如:有的基础扎实,从一线干上来,一路过关斩将,对自身的专业能力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停留在原有水平吃老本;有的文职出身,擅长案头工作,大量精力放在上级关系的维护上,自以为只要手中有权,就能运筹帷幄借人之力决胜千里。这都不是好现象。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创新迭出,新旧杂糅,潜藏无限可能,如果“一把手”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关键时刻还一味地“你办事我放心”,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我曾以现实案例追问几位优秀农商银行董事长:曾经优秀的行,为什么有的越来越好,有的好着好着就“坏”了?

答案中的两段话,值得深思:“当然是领导力问题。‘一把手’肯定是遵守‘民主集中’‘放权’的基本原则,肯定是‘善于用人’‘抓大放小’,可是银行毕竟是银行,职责范围内,任何一个业务细节,董事长心里都应该明明白白的

,任何一个重要事项,无论大小,董事长都应该全程参与,至于参与方式,可以在规则范围内灵活多样。”“不虚心学习的董事长,早晚要出大问题。”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药都农商银行许董。他是“药都模式”总设计师。两年前,行里研发大数据风控,他全程参与,曾和IT工程师起早贪黑一起加班,任何重要技术细节他都认真钻研,任何重要风控指标他都追问到底,反复修正。正因此,保证了正确的研发方向,开发出自主掌控的业界一流风控模型,这才有了“金农易贷”一鸣惊人,创出中国金融业“第一”

许董是位“老农信”,但是面对银行业最新技术应用,他游刃有余。这是“能”的表现,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个人能力建设的结果。

误区7:关于“转型”

误认为“高大上”才是转型,

定位不稳,扎根不牢。

关于“转型”,我们的讨论限于“业务转型”

这方面,监管层说得很清楚。例如,早在2013年,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就强调,“突破口就在转型”“深耕本地市场,下沉业务重心,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转型”和“下沉”。

“转型”,就是“下沉”。

对农信社系统而言,仅有“下沉”是不够的,还必须坚守“三农”定位,在“三农”扎根。所以,我反复强调转型的真相“下沉只是手段,扎根才是目的”;当务之急是:“依法合规经营,业务下沉扎根”

下沉谁不会?一个猛子扎下去,大不了再浮上来,别人可以这么干,我们不行,因为几乎所有行社立足之地、立身之本,都是“下面”的“三农”,都在广袤的农村,那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大后方

农信社系统的发展路径,仍然是“农村包围城市”。如果失去“农村”,哪来的“农村包围城市”?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2000年,朱镕基同志在一次调研中讲,“农村信用社

无论如何要贴近农民,为农民服务”“要端正服务的态度,明确服务的对象,改变信贷的结构,向农民倾斜,不是去装门面,不是为‘县太爷’服务。”这两段话,十分重要。特别是第一段话中“无论如何”4个字,大有深意,不可不察

转型过程中,怎样才能把“位”定稳、把“根”扎深

除了协调好监管层、股东、员工多主体多元化需求,关键是依法合规经营,找准切入点,优化产品和服务,向目标客群“投其所好,送其所要”。同时,与政府部门沟通,向公共服务延伸

举两个省联社的例子。

福建省农信联社,大力推广

4大类105款支农产品,这些产品,因农而生,精准服务,令人称道。同时,推动12项金融支撑工程力挺乡村振兴


浙江省农信联社,面对电子替代率提升、柜面业务有所缓解等新形势,结合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见缝插针,及时鼓励引导行社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开辟公共服务窗口。目前,全省代理工商业务的行社占到64%,代办国土相关业务的行社占到71%,代理社保业务的行社占到77%,代办公积金业务的行社已经占到87%。这些新增设的公共服务窗口,也是“扎根”的窗口,服务的深度、广度、粘性,都在不断增强。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误区8:关于“主力军”

误认为“主力军”地位牢不可破,

缺乏更高主动性。

大量数据表明,农信社系统确实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当之无愧。但是,如果以动态眼光看,如果聚焦“三农”而非“涉农”、审视个体而非总体,如果换一种统计口径,进行更细致的横向比较,一些行社的“主力军”形象,会打折扣。

虽然“主力军”作用谁也无法抹杀,相关监管政策仍有优化空间,但我们理应谦虚谨慎、发现不足、再接再厉。特别是,看清当前为农服务的艰巨紧迫和新要求。为此,复述两位前辈的话,作为警醒。

一位是刘克崮同志,他曾担任农业大省副省长、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深谙农村金融。去年8月,他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分组会上,基于广泛深入调研,明确指出,“农村资金供不应求,但仍在大量外流”,为此,提出4条建议,可谓语重心长。其中包括:“将农行的县级机构、邮储银行和农发行机构的资源统筹考虑,建立国家级农业农民专业银行,作为专门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县域金融新型主力军”。请注意:“县域金融新型主力军”。

另一位是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他曾出任农业大省的省长,主政农业部多年,是“三农”领域真正的专家。去年9月,在农业部主办的“首届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上,长赋部长呼吁:“金融服务仍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资缺口巨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总量已达到28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已超过40%,它们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力量,也是最活跃的力量。越是规模经营,越需要金融……”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主力军责无旁贷。谁都知道,农户“风险较高”,按照大行多年前的老规矩,农户甚至被直接拒之门外。但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尽管身受内外部条件制约,我们也理应尽可能地

磨练出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的本领

也许,具备这种本领,才是真正的“差异化”

误区9:关于“政策”

误认为新政策摆脱不了“旧常态”,

落实不力。

这里的“政策”,主要指与农信社改革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

关于政策的落实,“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曾经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旧常态”。但在新时期,在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在打赢三大攻坚战的紧要关头,落实政策,容不得丝毫懈怠。具体一项,落实一项,眼明手快,一丝不苟。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讲到这里,特别提示一点。目前,随着有关政策在框架内相机调整,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朋友圈里盛传,搞得大家很茫然。我请大家记住当年朱镕基同志说过的话:“事非经过不知难”。那些轻言国事、自以为掌握真理的人,哪里懂得治国之难?哪里懂得统筹兼顾、平衡大局的良苦用心?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是我们立业之本。大量案例表明,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以来,凡是遵从国家政策的行社,转型发展几乎都顺风顺水,监管层满意、股东满意、员工满意。我曾问过多位优秀农商银行董事长,为什么转型这么顺利、经营得这么好?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关键是几任董(理)事长都跟着国家政策走,认真支农支小支微,而不是埋头傍大款搞规模。

两年前,我做过一个小调查,大约50位农信社系统董(理)事长,我请大家说出能记住的支农政策、支小支微政策,结果,除了优秀行社领导,多数人只记住了2013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来,我把此前相关政策列出一张表,大家一看,原来这么多!有位标杆银行董事长直接跟我讲:“这些文件,要是当时都看懂了、落实了,咱们农信社的改制和转型绝不会这么难。”

各地省联社在传导国家政策方面的作为,值得关注。福建省联社遵照大政方针,提出并在全系统践行“四八三三一”,措施有力,落地生根,我印象深刻:

四好银行: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更有质量地持续打造“四好”银行,建设升级版福建农信——初心不忘,打造以农为本的好银行;行稳致远,打造让人信赖的好银行;助力民生,打造受人尊重的好银行;提高素质,打造队伍优秀的好银行。


八大体系:党建引领支撑体系,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创新驱动支撑体系,科技服务支撑体系,风险防控支撑体系,精细管理支撑体系,人才队伍支撑体系,企业文化支撑体系


三大责任: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三大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主力军作用。


一支铁军: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农信铁军。

这就叫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误区10:关于“党建”

误认为党建与业务经营难融合,

导致“两张皮”。

党建工作必须抓好,但能抓好抓实的,金融业并不多见,往往是党建、业务经营“两张皮”,有的党建工作甚至成了一杯茶水开个会,搞搞组织生活,学学党的文件,或是“乔装打扮红色游”。面子做得好,里子乏善可陈。党建对业务经营的促进作用,几乎无从谈起。

独家丨警惕10大误区!永乐深讲:农信社系统正在跨越的关口

优秀行社已经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山东昌乐农商银行、福建长汀农信联社、广东博罗农商银行,都做到了党建与业务相融合。

特别是广东博罗农商银行,今年4月我去实地考察,正赶上“开门红”,看到行里党员们生龙活虎,员工们斗志昂扬,感到震憾。借助党建力量,他们的业务经营逆市上扬,“开门红”大获成功,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达到历史高点。

他们的经验是,逐个破解党建工作壁垒,创新实施“党建+”模式,在业务发展、践行普惠、精准扶贫、金融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寻找党建工作切入点和发力点,将各部门、各支行转变为党支部战斗堡垒,明确提出“党员是火种、支部是战斗堡垒、基层金融服务就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的党建理念,从而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业务经营注入“灵魂”,为党建工作添加持久生命力和活力,切实解决了过去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党建与业务经营“两张皮”问题。

上述优秀行社的党建经验,我将另有汇报。要点可以先公开:关键是抓好“角色”和“场景”建设

所谓“角色”,就是提醒他“你是党员”;


所谓“场景”,就是提醒他“这是组织生活的一部分”。

广东博罗农商银行赵董,给我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位同志工作中出现失误,会上提出批评,这时,如果把“角色”和“场景”设定为“员工”和“业务例会”,他可能并不在意,甚至推脱责任。但是,如果把“角色”和“场景”设定为“党员”和“组织生活会”,他的态度可能马上就会转变,认真检讨,积极改正。

这,是“党建”的力量。

结语

以上十点,从实践中来,看似平淡琐碎,实则隐含了具体实践层面亟待扭转的观念、亟待修正的方向、亟待采用的方法

最后再讲一点。我在这里作报告,似乎我是“老师”,大家是来“学习”的,这不对。我不是老师,你们才是我的老师,所以,各位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我这个学生的触动下“思考”“批评”。当然,光思考也不行,想好了马上干,自信,自强,不必纠结“体制”等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认真解决我们能够马上解决的紧要问题。

风起云涌,大路朝天。

至于前路如何,我把毛主席的两句诗赠给大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风物长宜放眼量!

“永乐深讲”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