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喪父的可憐娃

九歲喪父的可憐娃

他,9歲喪父,與母親也是聚少離多,小小年紀便繼承了龐大的家族產業,在老師的監督之下,每日認真學習,不斷進步,對老師十分信任。19歲的時候,老師病逝,他悲痛萬分。然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在家族企業中其他人的告知下得知自己的老師一面教導自己要勤儉節約,另一面本人的私生活卻極其奢侈,甚至還跟自己唯一從小到大的玩伴互相勾結,在家族企業中一手遮天,各種黑歷史不斷爆出。在新老師的幫助之下,他漸漸從之前的事情之中走了出來,與新老師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然而8年之後,因為自己的家事,新老師遭到企業中全體員工的抵制,不得已而離開。從此,再也沒有人能走進他的內心。而他只在年輕時外出幾次去了不算太遠的地方,卻被說是到處亂跑,於是終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居住地十公里,整日與自己的家族企業消極對抗,直到自己在五十六歲去世。

這可憐人便是朱翊鈞,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這龐大家族企業便是大明王朝,死去的老師是萬曆首輔張居正,新老師是張的繼任者申時行。那個玩伴便是大太監馮保。

身為皇帝的朱翊鈞,從一個勵精圖治的好青年變成一個不問國事,看著自己的國家一天天走向滅亡。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

我想他是看開了,看破了。對萬曆衝擊對大的事情大概有兩件,一件事張居正的表裡不一,一件事是滿朝文武對自己家事的干預。

早早失去父親的朱翊鈞,在張居正與馮保的陪伴下,度過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個十年,張對朱翊鈞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朱翊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那是父親一般的存在。這個時期,朱翊鈞對張是絕對的信任,面對大臣對張的多次彈劾,他都毅然維護了張。張的父親去世,按道理,張應該回鄉丁憂三年,離不開張的朱翊鈞,三次"奪情"要張留下處理國家大事,然而官員們卻懷疑張的誠意,多名官員聯名彈劾,卻被朱翊鈞施以杖刑。不僅如此,在張去世的前九天,還被封以太師銜,這是文臣中最號的官銜,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張居正是唯一一個在生前得到這個榮譽的人。張死後,反張派的勢力不斷增大,張在朱翊鈞背後的所做所為一件件被抖了出來,朱翊鈞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之前相信的一切。從私生活極其奢侈,大肆收集珠玩書畫,畜養絕色佳麗到與大太監馮保勾結,專權亂政。面對事實,朱翊鈞也只能褫(chi)奪了張三個兒子的官職,抄沒了家財。在這以後,在朱對張的回憶中,敬愛之情全部化為烏有。

除了張居正,對萬曆皇帝最重要的人是淑妃鄭氏。只有她知道,他雖然貴為天子,實際上卻非常柔弱而且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即使是他的母親,也常常會把他看做時一個執行任務的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瞭解了這一點,她就成為唯一一個與萬曆進行精神交流的人。萬曆愛鄭氏,自然就特別喜歡他與鄭氏的兒子常洵,希望能夠立其為太子。然而歷史就是那麼狗血,這個朱常洵偏偏就不是老大,而是皇三子。

涉及到這個事件中的有三個女人。皇后王氏,作為政治的犧牲品,她自始至終也沒有得到萬曆的愛,似乎也沒有生下可以參與皇位鬥爭的兒子。恭妃王氏,當宮女的時候被萬曆看中,生下了萬曆的皇長子朱常洛。淑妃鄭氏,她的介入,使萬曆完全把王氏拋在腦後,他們的關係更近於戀愛,而且這戀愛一直維持到他們去世。

其實有諸多的理由可以使萬曆實現自己廢長立幼的願望實現。比如,立長而不立幼並不是強制性的法規,而是傳統的習慣。永樂皇帝朱棣就是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從自己的侄兒建文皇帝手中奪走了皇權。如果把立長作為法規,永樂皇帝的合法性直接就喪失了。再者,根據朱元璋的規定,嫡子擁有優先繼承權,也就是說皇后的兒子比其他嬪妃的兒子更具有優先權,而不用論年齡的大小。萬曆完全可以把王皇后廢掉,改立鄭氏,這樣的話,立常洵為太子就名正言順了。

然而,明朝的的立國之本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政府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大事,而是以"四書"的倫理作為主宰。法律的施用必須與聖賢的教導相一致,甚至所有的案件處理,對犯人的處罰,都必須翻譯成道德的語言,用四書中的倫理來解釋。所以,即使廢長立幼在法律上合理,也會與天下所有人心中的道德準則相違背。這使萬曆不得不妥協。

之前看電視劇的時候,看到這種情節,肯定有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覺得,老子是皇帝,我想做什麼需要你們同意嗎?我想寵誰就寵誰,想立誰就立誰。憑什麼大臣們一反對,皇帝就作罷了。說好的全國我最大呢,都是騙人的嗎?

事實上,很多皇帝,尤其是守成之君的權利的自由是非常小的。開國的朱元璋,甚至朱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被人們當做絕對的道德標準,用來規範後世的皇帝們。更重要是,開國之初,明朝便把文官制度作為行政工具,經過兩百年的發展,文官集團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力量。對於文臣們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權威性的象徵,在他們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時作出一個強制性的仲裁而不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不受文官們約束的皇帝。而皇帝是無論如何無法與他們對抗的,因為皇帝的權威來源於他們的俯首跪拜,整個帝國也在文官集團的掌握之下。萬曆皇帝的父親,祖父都認識這個問題,只能與文官集團配合,受制於他們。現在萬曆皇帝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地位,只能放棄自己得意願。但是與他的父親,祖父不同的是,萬曆從此與文官集團漸漸疏遠,消極對抗。

之所以說是消極,是因為萬曆不再發表自己的想法,對於大臣們的勸諫,他也不做回應。因為他知道,無論怎麼回應,文官們都可以加以利用。激烈的回應回應只會讓文官們留下一個忠臣的好名聲。萬曆的做法是,對於正常的事務照常處理,官員們的升遷不做回應,無論是誰,再也得不到升遷的機會職位空了就空著。即使有人以辭官相威脅,萬曆也不做任何挽留。萬曆自此除了去自己的陵墓看過幾次之後,再也沒有出過紫禁城一步。整個帝國就這樣在君臣的相互對抗之中走向滅亡。

萬曆的一生雖然說不上悲慘,但也絕對不是觀念中令人們羨慕的皇帝角色。他的自由和權力,在很多地方是比不上他的臣子們的。甚至與今天的大多數人相比,他的處境也只能讓人覺得可憐,而非羨慕。

萬曆的難處大概在於,他可以決定自己不想做的一些事情,卻不能決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

生於帝王家,或許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