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做了十五年的「優等生」?

爱尔眼科:做了十五年的“优等生”?

十五六歲的愛爾眼科正值美好的“花季年華”。截至2018年,愛爾眼科已在中國大陸30個省市區建立250餘家專業眼科醫院,其連鎖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眼科連鎖企業。在營收方面,愛爾眼科幾乎每年都保持20%-50%的增長態勢。不僅如此,十二三歲的愛爾眼科就開始走出國門,其“留學“足跡竟遍佈美國、歐洲和香港。

然而據坊間流傳,在愛爾眼科誕生之前,其創始人陳邦無論做什麼都以失敗告終。上世紀80年代,陳邦當兵因紅綠色盲被退伍;下海做房地產,其市場突然“崩潰”;創建文化產業園,千萬資產都打了水漂。

但今時不同往日,作為愛爾眼科“大父親”的陳邦早已坐擁百億財富。2017年10月,胡潤研究院發佈了《36計·胡潤百富榜2017》,愛爾眼科陳邦以180億的身價位列其中。這百億財富的背後當然與愛爾眼科不無關係。

從出生到現在十幾年來,不是“富二代”的愛爾眼科靠著自身一路穩紮穩打,成績有目共睹,還算順風順水。其實,這眼科連鎖“優等生”的修煉之路也屬不易。

連鎖“三級跳”

二十世紀末,愛爾眼科“大父親”陳邦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通過與公立醫院設立眼科專科的“院中院”模式,陳邦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長,後續政府開始整治”院中院“,陳邦便決定自建醫院,不過一方面受到資金、人才、執照等的制約,另一方面加之當時患者對私立醫院缺乏認知,生意不盡如人意。不服輸的陳邦決定做最後一搏,2002年以後,陳邦採取與他人或機構合資的形式開啟了眼科連鎖之路。誰也不曾想,連鎖品牌的方式讓愛爾眼科起死回生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爱尔眼科:做了十五年的“优等生”?

(注:網點為當年報告期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子公司)

愛爾眼科於2003年1月24日成立,其主營業務是向患者提供各種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醫學驗光配鏡等眼科醫療服務。在這15年的醫療路之中,愛爾眼科經歷了連鎖“三級跳”。

從2003年到2009年之前,愛爾眼科只有1家長沙分公司和20家控股子公司,每年以2.7家的速度進行擴張,速度較為緩慢,此為眼科連鎖“第一跳”的初級階段。

“第二跳”發生在2009年到2014年。在這期間,愛爾眼科發生了重大轉折——上市,2009年登陸了創業板。在獲得了足夠的資金支持,且在各方配合的情況下,愛爾眼科開始通過新建和併購“跑馬圈地”,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在愛爾眼科的網點擴張規劃中,2020年愛爾眼科將完成開設8箇中心城市醫院、20個省會城市醫院、200個地級市醫院和1000家縣級醫院。這一“雄心”的實現著實不簡單,當時的新建併購模式完全不能滿足愛爾眼科的擴張需求。就在2014年,愛爾眼科放了一個大招——設立併購基金,此為“第三跳”。

通過設立併購基金,愛爾眼科一方面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加快網點的擴張,另一方面也規避了併購的風險。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併購標的不夠優質極易影響股價的波動,從而損害投資者的信心。從這個角度看,併購基金的設立看似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其實不然。

曾有股東指出此舉是在薅股東“羊毛”。通過產業資金併購,愛爾眼科形成了16億商譽,公司近100總資產才產生7.7億利潤,比銀行利息高點,而長沙子公司1.39億總資產淨利潤達1億,收益率達到70%。

愛爾眼科也進行了官方回應稱,實際上,在併購時,項目的估值高於相應的淨資產從而產生商譽,是併購中的正常現象,關鍵是項目的業績發展與當時估值的預期是否相符。只要不低於原先的預期,就無需計提減值準備,不會對上市公司損益造成不良影響。公司每年都按規定就商譽測試做減值測試。

不知道愛爾眼科未來如何,“白馬”會一直“白”下去嗎?

愛爾的全球“野心”

愛爾眼科連鎖除了佈局中國內地之外,其觸角已伸至海外,欲做全球眼科連鎖“霸主”?

自從2015年以1.82 億收購了香港亞洲醫療集團100%股權,愛爾眼科就開啟了其國際化的步伐。

2016年末,愛爾眼科設立美國全資子公司愛爾(美國)國際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並在2017年收購了美國知名眼科中心AW Healthcare Management,代價是1800萬美元。緊接著2017年8月31日,愛爾眼科又以1.52億歐元收購Clínica Baviera,S.A.。

據悉,Clínica Baviera,S.A.成立於1992年,2007 年在西班牙證券交易所上市,至今已有25年的發展歷程,為歐洲眼科龍頭。主要提供包括激光手術、人工晶體手術等在內的視光醫學服務,其屈光手術在西班牙、德國的市場佔有率居第一 。

拿下Clínica Baviera之後,現在愛爾眼科眼科醫療網絡已經拓展至香港、美國和歐洲。據公司2017年年報披露,香港、歐洲和美國的項目分別實現收入1.34億元、2.85億元和0.5億元,合計佔公司總收入的7.88%。

爱尔眼科:做了十五年的“优等生”?

其實,此番佈局海外之舉不僅僅是搶奪海外市場,愛爾眼科的格局比想象中的要大。

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曾在媒體採訪中指出:“歐美在眼科醫療技術方面更加先進成熟,通過併購可以將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專家人才等資源更好更快的嫁接到國內,實現彎道超車。”

如此看來,愛爾眼科這算盤打得很精。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技術、管理等方面有許多可借鑑的地方,通過國際化可以“洋為中用”,推動國內眼科的發展;另一方面,併購標的良好的財務指標還可增厚上市公司業績,協同效應顯著。

“白馬”也“失蹄”

自2009年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的營業收入一直在不斷上漲。2009年到2017年實現的年度營業收入分別是:6.06億、8.65億、13.10億、16.40億、19.85億、24.02億、31.66億、40.00億、59.62億,其營業收入的趨勢線是一條向上傾斜的光滑曲線。但是從營收增長率的折線圖可以看出,2012年愛爾眼科的營收增速從51.54%迅速下滑至25.14%,增速下降一半還要多。“白馬”也“失蹄” ?

爱尔眼科:做了十五年的“优等生”?

這一營收的下降不是偶然,要從“封刀門”說起。據悉,2012年2月,臺灣眼科權威蔡瑞芳宣佈個人將停做準分子屈光手術,因為他發現手術出現了後遺症。據他觀察,不少多年前接受“LASIK”即“激光矯正近視手術”的患者,在十多年後視力出現明顯下降。此次“封刀門”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該手術安全性的大討論 ,對愛爾眼科的業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年的營收增速只有25.14%。

準分子屈光手術這一項目是愛爾眼科的明星產品,其利潤一直較高,但該事件發生之後,對於愛爾眼科無疑是當頭棒喝。

從2012年“封刀門”風波之後,愛爾眼科的態度還算積極,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其準分子手術的安全性得到了各方專家、衛生部等的認可,風波逐漸平息。但是”封刀門“的後遺症還是影響到了愛爾眼科兩年的業績,2013年和2014年愛爾眼科的營收增速分別只有21.02%、24.02%。不過自2015年之後已有好轉,2017年愛爾眼科的營收增速已達49.06%。

對於醫療企業來說,醫療安全一直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此次專家的一番言論都能大幅削減一家上市公司的業務額,醫療安全的風險之大就可見一斑。

事實上,醫療安全的保證也是各大醫院、企業長期思考的問題,醫療設備和醫療人才是其重要的決定因素,可設備可買,人才難求。對此,自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就實施“合夥人計劃”,實現了醫生從“員工”到“股東”的轉變,留住骨幹人才。

據說今年7月愛爾眼科董事以成交均價33.37元減持445萬股也是為醫療人才和經營骨幹合夥人提供參股投資醫院資金。不過,不少股東對於這一減持行為內心還是產生了波動,愛爾眼科高管對行業和公司不看好了?對此,官方大呼“我們不一樣”予以回絕。

爱尔眼科:做了十五年的“优等生”?

從2010年-2017年愛爾眼科總資產、總負債情況看,愛爾眼科的資產負債率雖有上升,但整體偏低。愛爾眼科的未來究竟會怎麼樣呢?億歐大健康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