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標山,清末以前兩山同名標山

濟南標山,清末以前兩山同名標山

標山:

標山位於濟南城區北部,海拔僅48米,是“齊煙九點”中海拔最低的一座。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撰寫的《標山記》,大大提升了此山名氣。

山名由來:

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標山記》中曰:“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可望,故以名之。東為“鳳凰”,西為“標”。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昔日,兩山同稱標山。

註釋:《標山記》中雙山,在清朝之前一直統稱為標山。清末,為區別二山,把狀如鳳凰展翅的東山更名為鳳凰山。

濟南標山,清末以前兩山同名標山

張養浩: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張養浩的“雲莊”,即在標山附近,內有遂閒堂、處士庵、綽然亭(翠陰亭)等建築。山上路徑十分難登。山巔平闊,明萬曆年間曾建關帝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鐘鼓二樓。樓為石質,四面單簷,柱刻楹聯。如今,山下“雲莊”早已湮沒,山上關帝廟也已坍塌,僅存鐘鼓二樓。

濟南標山,清末以前兩山同名標山

《標山記》:

“綽然亭西三四里,有雙山曰標。各廣四十畝,童無樹林。東西並峙,皆青石疊佇,勢陂陀可步而上。按《輿圖經》無其名,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可望,故以名之。其居東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風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攜酒餚,偕館客清江諭仁本登焉。始有小勞,既戾其上,神超氣逸,身欲羽飛。環視眾山,手若可即。其聯巖屬演,盛於東南,而微殺於西北。諸支流之水,縈絡交碧,練橫繩引,析而複合。蓋郊外可登眺者,莫此勝焉! 嘗欲構亭其上,時杖履往來,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觴更酌,詠古人閒適之詩,如陶、謝、韋、柳者數篇,其清歡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兩忘其所恃。加以煙嵐坌湧,相與冥合,窅乎不知餘之為山,而山之為餘也!於是,仁本舉酒相屬曰:‘樂其哉,公之遊乎,殆不可以無記!’遂書而貽之。”

更多精彩文章和視頻請關注頭條號/龍族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