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留諺語"千難萬難,莫離嶗山",明代流亭大儒胡嶧陽竟是地仙

胡嶧陽,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儒學大家,他畢其一生,研究周易數術之學,終身不仕,活動在青島的嶗山一帶授徒,是一位著名的"民間理學家"、"布衣先哲",當地人都叫他"嶧陽先生"。關於這位大儒,當地有許多神奇的傳聞。

青島:留諺語

據《嶗山志》記載,這位胡嶧陽,名良桐,又名翔瀛,字嶧陽,號雲嶼處士,生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活躍於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

他的父親胡際泰,給他起名"嶧陽",取孔夫子在鄒縣嶧山之南洞中講課授學的典故,字"良桐",是因為嶧山周邊產桐木,希望兒子成為飽學之士、有用之才。

胡嶧陽不負父望,少年時期,聰明慧智,在即墨窪裡、嶗山慧炬院讀書習字。作為明朝的百姓,他始終對清代的剃髮、易服等制度深惡痛絕。

清初順治十年(1653年),十六歲的胡嶧陽趕赴萊州府(當時即墨縣屬於萊州府所轄)應童子試,應考的守門人要求他解衣搜身,防止夾帶作弊。胡嶧陽認為"執事為國家求賢,奈何竊盜相視?",讀書人當眾解衣被搜身,是非常恥辱的事情,由此一怒而去,發誓終生不再應試。

青島:留諺語

返回家鄉後,胡嶧陽開設私塾,授徒為業,同時把精研《周易》作為畢生愛好,撰寫了許多象數易理的研究文章。"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讀,書在手,有書可讀堪白首。"胡嶧陽在詩中表達了自己耕讀為生的想法。

關於胡嶧陽的神蹟傳說,由來已久。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天降大任或者神異功能的人,都是"天賦異稟"的,比如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虞舜,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

胡嶧陽作為神人,當然也要與眾不同,據《萊州府志》則記載,"胡翔瀛操履端潔,邃於理學,邑人所稱嶧陽先生。"乾隆二十八年版《即墨縣誌》載,"胡嶧陽生有異稟"。據說,胡嶧陽精通易理,善能未卜先知,更有甚者,相傳他還能抓鬼降妖,是一位得道的地仙。

青島:留諺語

青島地區有一句著名的諺語,"大難不難,大艱不艱,千難萬難,莫離嶗山","大歉不歉,大亂不亂,就怕餓狗上岸"。傳說就是三百多年前胡嶧陽留給家鄉百姓的,所有的天災人禍,只要有嶗山在,一切都迎刃而解。

其實,嶗山有地勢之利,無旱澇之憂,自然大災之年不會"歉收"。而且嶗山地處半島,偏安一隅,很少經歷戰事,許多躲避兵禍的人都會到這邊生活,肯定是"大亂不亂"。

事實上就是如此,這幾百年來,青島地區從無大災大疫、大水大患,即便每年的颱風季,好多強風暴雨,也都是擦青島而去,的確神奇。

但是最後一句好多人當時不解其中之意,直到後來,一戰時期,日本狼子野心,妄圖侵佔山東。膠東半島是它最佳的登岸地點,日本戰敗德國之後,順利的拿下了膠州灣,膠即地區淪為日本殖民地。

由此,當地群眾才知道,所謂的"就怕餓狗上岸",其實是說"就怕倭狗上岸"。嶧陽先生是在提醒鄉親,要時刻警惕明代以來就屢屢侵犯海疆的倭寇。

青島:留諺語

《即墨縣誌》記載,嶧陽先生"年七十,預示死期,無疾而逝。"他預先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時辰,告知家人後,無疾而終。去世後,家裡人把他葬於流亭東北的胡氏祖塋內,尊為胡氏第十世祖。

為懷念先賢,胡氏在流亭村建起祠堂,紀念這位地方大儒,祠堂內還有生前好友嶗山百福庵的蔣清山道長所書楹聯,上聯是"儒也為儒,仙也為仙,精神與墨水同長",下聯是"歉而不歉,亂而不亂,惟居之嶗山最穩。"

嶧陽先生有預測人間禍福的超能力,閒暇之餘為民分憂解困,深受百姓愛戴,被敬為"仙"。一生著述,都與周易數術有關,著有《易象授蒙》、《易經徵實》、《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等。現僅有《易象授蒙》和《柳溪碎語》。

青島:留諺語

嶧陽先生生前,有許多神異之事。

清代《膠州志》載,靈山東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駕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雲"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該人歸後對胡面陳此事,胡撫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有漁人在海上居然見到了三國時的徐庶徐元直,更神奇的是,徐元直也認識嶧陽先生,還拜託漁人帶個口信。

另外據說,嶧陽先生"家甚貧,一介不取,蓬室甕牖,悠然自適。雅工制藝,視進取之途泊如也",是一位很有特點的大儒。他平生交友不多,嶗山百福庵的蔣清山道長是他的好友。

青島:留諺語

嶧陽先生與蔣清山道長,也有一段奇事。

據杜怡亭《譚略》記載,嶧陽先生與百福庵蔣道士(蔣清山,號煙霞散人)聊天,胡氏的族孫胡廣先五歲,在兩位長輩面前嬉戲。嶧陽先生就說,這個孩子"有仙骨無仙風",將來會被狐仙迷惑,我見不到了,希望道長到時解救。並告訴他的兒子胡映藜別忘了。

後來孫廣先十七歲的時候,果然被狐狸迷住了,日漸羸瘦。胡映藜想起嶧陽先生的話,趕緊去找蔣道長,道長按照嶧陽先生生前的委託,幫他的族孫解除了狐祟。

青島:留諺語

嶧陽先生去世以後,神異傳聞也是不斷。《即墨縣誌》記載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那是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冬,突然流亭胡家來了幾個漁民,找嶧陽先生的兒子胡映藜(胡光乙)。漁民說,在海上遇到風浪,也不知飄到什麼地方,就來到一個環境很好的島子,溫暖如春,有個洞穴,洞中一塊大石丈餘,曬滿了雞蛋大小的紅棗。

有一位相貌奇古的老人坐在一旁,也不說話,每人送了一個棗,吃了之後就不餓了。不多久,告訴漁人們,東南風起了,趕緊回家吧。漁人磕頭感謝救命之恩,求問恩人姓名。

老先生說,知道流亭嗎?那是我的故鄉,回去告訴胡映藜,好好做人,他父親在仙島過得很好。漁人回家後,趕緊來流亭告知此事。胡映藜告訴他們,嶧陽先生已經去世四十年了。漁人們盡皆駭然,參拜嶧陽先生的牌位就趕緊離開了。

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1965年),有流亭村民組織掘開了嶧陽先生的墓穴,結果發現墓中空無一物,實在令人費解,就趕緊又埋了起來。

(來自"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