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動,一路收穫!

尋根一分隊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紅色中華·故都搖籃

昨日的奔波,大家一夜詳談規劃,在殷切的期盼下迎來晨時之光。一行六人,帶上行裝,簡單的填填肚子,分別走訪瑞金市黨史辦、瑞金市糧食流通中心、瑞金市市志辦,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均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與積極配合,在言行交談舉止中感受到瑞金這塊共和國搖籃故都人民的好客之道,通過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體會到瑞金這塊共和國搖籃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不妨讓我們一一道來我們一行六人對“紅色中華·故都搖籃”這份紅土地的體會。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在瑞金市黨史辦有兩個最大的感受:一是紅色故事太多太多: 帶著乾糧去辦公、產房別妻赴征程、一扇奇特的窗戶等等;二是《紅色中華》厚厚大大的兩本報刊收集錄深深的吸引著大家的眼球,《紅色中華》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創刊,在瑞金時期共出240期,發行量約4萬份,在這裡記載著群眾為完成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每一項中心任務展開大規模的宣傳報道,並進行生動有力的戰爭動員,有瑞金少先隊熱烈借谷運動、借二十萬擔穀子給紅軍,在瑞金市黨史辦我們還了解到,中央紅軍在瑞金五年零七個月,當時全縣共計有24萬人就有11.3萬人參加紅軍,5萬人犧牲,其中有名有姓17166人,老百姓自願捐獻穀子25萬擔,發起借谷運動、蘇區幹部和群眾節省運動,在敵軍戰機的猛烈轟炸下蘇區政府搬遷到雲石山,號稱紅軍長征第一山。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在瑞金市糧食流通中心,我們見到了我校84級糧儲2班危志紅,現任瑞金市糧食流通中心辦公室主任,一位已堅守在糧食系統工作崗位30多年的老校友。一聲老校友,拉近了彼此間距離,在這裡從老校友那可親的言語間感受到其對校園的無限懷念,懷念母校老師的諄諄教導,尤其現已退休的章廣萍老師、現任院長雷筱芬老師;懷念學校食堂的木桶蒸出的蘇蘇軟軟的白米飯、油香誘人的炒粉、難得一見的西式麵包,真是垂涎欲滴;懷念教室的黑白電視與同學情誼,也感嘆到母校為省糧食系統做出的卓越貢獻!從他對紅都的糧食種植、加工、儲運、貿易等情況如數家珍,深深感受到老校友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在瑞金市市志辦,得到了市志辦領導的熱情接待,打開資料室的門,爬上書架,翻找那一本本厚重的史料,我們意外獲得跨越不同時期的兩本史料:《瑞金市志》、《民國時期瑞金縣誌》。從燙金的字體和樣似絹帛的封面材料,我們感受到了這座紅色故都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底蘊和一批堅守地方誌修撰工作者的信仰。

尋根二分隊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五糧文化代代傳,築就優質糧食夢

“縱使三年糧不收,仍有稻米下贛州”。古往今來,糧食定,天下定,享有“贛南糧倉”的寧都則肩負著光榮的使命。7月12日,尋根二分隊前往寧都縣糧食局調研,受到糧食局局長、校友黃建華,副局長、校友寧華兩位同志的熱情接待。黃局長跟我們談到了寧都的糧食文化,尤其是中央蘇區時期,寧都人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借出大量糧食,竭盡所能地支援革命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有注意到他談及寧都贛南糧倉美譽之稱時的驕傲,更有談及蘇區時期寧都人辛酸不易時的哽咽。這就是“糧緣中的敬與禮”。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也是寧都基層糧食工作者一直堅守的。走進寧都縣糧食局,這句話一直激勵著糧食人,保障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黃局長講到,縣糧食局為什麼要搬到離縣城20裡的地方,目的很簡單:“離城區遠了,但離老百姓更近了”。這就是“糧安中的責與獻”。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在與黃局長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糧食系統中人才的需求,也為學院的辦學提供了建議。糧食文化的傳承是寧都縣糧食局的責任,也是糧食學校的我們的責任。五糧文化代代傳,築就優質糧食夢。尋根二分隊正在努力……

尋根三分隊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長征從這裡集結出發

歷史不會忘記,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第五次“圍剿”各個戰場和駐地集結于都,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今天,我們尋根之旅的第一站就是“長征第一渡”,這裡有紅軍萬里長征渡過的第一條河。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我們沿著河畔走,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紀念碑聳立在河畔的東門渡口邊,這就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

紅軍們從這裡邁出了長征的第一步,這裡是長征的源頭。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這個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開頭,完成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傳承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需要學習的。

之後,我們參觀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在紀念館講解員耐心詳細的講解下,我們得知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感受這厚重的紅色文化和長征精神,軍民魚水情深的場景彷彿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一雙繡球草鞋》、《于都老俵真好》這兩個故事感動著我們一行5人。

雖然中央紅軍長征已經過去了80多年,站在長征的源頭地,依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和偉大的革命精神。我們要站在新時代高度,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不斷賦予長征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不斷髮揚光大。

尋根四分隊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走進興國,感受一個簡單的真理

2018年7月12日,經過昨晚的大雨,清晨的興國溫潤中透著炙熱,四分隊全體隊員一早出發,驅車前往五十餘公里外的興國中央官田兵工廠舊址群。

87年風雨滄桑,87載發展鉅變,在兵工廠,四分隊深刻認識了紅軍時代的兵工隊伍走過的這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發展道路。更加堅定通過事實雄辯證明的結論: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除了工農紅軍的創造的輝煌業績讓第四分隊全體隊員心潮澎湃,還有一個普通的老人讓我們感激,感動。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老人名叫賴朝金,是舊址的一個普通的管理員,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硬朗,古道熱腸。風暴後的鄉間小道泥濘難行,頭頂烈日炎炎,酷暑難當,老人全程陪同我們一路參觀,一路講解。質樸的言語中,詮釋了最透徹的信仰,展露了最深邃的自豪。在這個時刻,我們真的明白了,苦難有多沉重,幸福就有多美麗,興國——將軍縣的傳奇,每一縷飄散的硝煙,每一曲勝利的凱歌,每一片和平的陽光,都凝聚著興國人的鮮血和奉獻,毅力和信心。興國人的優良作風,是他們骨子裡最傲氣的財富。模範興國,不僅是昨天的記憶,更是今天的行動,明天的希望。是我們永遠傳承的中國精神。

尋根五分隊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探訪紅色文化講述人

上猶縣是國家貧困縣,蘇區經濟困難,但是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經過一晚的休整和規劃,我們決定從糧食文化入手,去追尋革命烈士足跡,追憶那一個個感人的紅色故事。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上猶糧食歷史文化陳列館。在一個小鎮上,一個用糧庫改造的紀念館,面積不大,東西不少,文化氣息很濃,走進一看,對80後的我們來說,既陌生有熟悉,陌生的是我們已經無法叫出每個器具的名字,熟悉的是我們依然在傳承著,糧食文化的精髓。

在方總的介紹中,我們瞭解到“糧”字的故事,糧票的故事,原始的油槽作坊的故事,以及那個鮮為人知的爆米花的故事,平凡之中見證糧食人的智慧,一把鋤頭、一個鐵犁、還有那原始的滅火器,凝結了糧食人的辛勤汗水。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驅車兩小時,來到營前鎮,探訪紅色文化講述人蔡聖庚。蔡聖庚是一名退休教師,當過校長做過黨支部書記,是一個紅色文化情懷濃烈的共產黨員,為師,他紮根農村,傳道授業,愛灑學子,情滿大山;為人,他尚德行善,誠樸助人,性情坦蕩,寬厚為懷;為事,他熱愛家鄉,關心公益,傳承文化,無私奉獻。風雨歲月60餘載,他用心譜寫了一曲大愛之歌。

通過訪談我們瞭解了“營前”的故事,羅霄山脈何桃英的故事,鄧氏兄弟的故事,還有彭老總在上猶以及上猶第一任縣委書記英勇就義,工農紅軍糧食補給的歷史事實。在蔡老師的講解中,一幕幕彷彿真實的呈現在眼前,尋根小組一行感觸良多。

寻根路上:一路向前,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蔡聖庚老人的故事,其實也是一個尋根的收穫,他鐘情文化事業,在傳承文化、保護文物方面也傾注了一腔熱血。早在70年代,他就組織營前中學的學生瞻仰營前革命烈士塔、毛澤東同志舊居、彭德懷同志舊居,讓紅色文化溫暖客家子弟。2007年,他開始從事對營前蘇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拍攝、宣傳與保護工作。這幾年,他多次組織紀念孔子、學習《論語》《弟子規》、組織《萬世師表》揭牌等傳統文化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2007年退休後,他一直退休不退志,組織營前攝影協會,用鏡頭記錄家鄉的錦繡河山;組織鄉賢編輯出版《營前客家禮儀》與《營前客家文化》,用忠誠和智慧傳承悠久的客家文化,堅持做公益,傳遞正能量。

值得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