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在西峰乡村,分散经营逐渐向规模经营、抱团发展转变;昔日因农产品没有销路而发愁的村民享受到了订单农业的好处;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越来越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一切都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孔塬村逸珍合作社玫瑰花基地一角

能人办社 农民增收

今年,对什社乡永丰村村民李兴雄来说,是个好年景:家里的药材长势喜人,家庭收入以往年明显增多。

过去,李兴雄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外出打零工,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不到1万元,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在庆阳诚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了5亩柴胡,自己和妻子还到合作社打工,仅务工这一项,今年就能收入2万多元。“柴胡目前生长情况很好,明年就能收获,亩产量预计在100-150公斤,种子还能卖钱,一亩地大概能收入六七千元。”李兴雄高兴地说。

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什丰村庆阳诚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民收获药材

据了解,自2012年起,什丰村致富能人袁诚旺组建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什丰、永丰、塔头等5个行政村50多名贫困户种植柴胡、黄芩等药材,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传授种植技术、回收药材,解决了散户销路不畅的难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西峰区农经局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西峰区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1165家,注册资金35亿余元,带动农户14715户。

规模经营 盘活土地资源

秋收时节,在后官寨镇赵咀村页山组,一块块梯田里,黄橙橙的高粱镶嵌在翠绿的青纱帐中,联合收割机、青贮饲料运输车来回穿梭,到处一片繁忙景象。

过去,页山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靠着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村民都搬到塬面的居民点,土地被闲置。2016年7月,庆阳德馨园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页山组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起黄牛养殖基地。合作社每年循环养殖肉牛300多头,同时带动全村小规模养殖20户左右。

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赵咀村庆阳德馨园合作社工人在为育肥牛添加草料

规模养殖,每年的饲料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成本,合作社从去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甜高粱。“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而且让荒地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赵咀村党支部书记余志华说。

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什丰村森苗莆合作社临夏养殖基地一角

为了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西峰区大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出租、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多重收益,同时推动农业产业从小打小闹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激活农业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西峰区共建成千亩示范点7个,建成种植、养殖基地107个。今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89756.8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26%,涉及农户11770户。

大胆创新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棚内的水池里,不时有甲鱼探出水面。这是笔者近日在庆阳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的景象。该合作社是西峰区肖金镇芮岭村村民芮潇红牵头成立的。

十多年前,芮潇红在外地跑业务时,发现南方很多企业露天养殖甲鱼,广阔的前景令他心动、经过考察、协调,他于2012年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引进甲鱼进行繁殖,填补了西峰区甲鱼规模养殖的空白。

抱团走上致富路——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芮潇红打捞水池里的甲鱼

“甲鱼生长,需要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温度,养殖甲鱼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是水质的调控。”芮潇红介绍,他通过自身的摸索和请教南方的技术员,用4年时间解决了水质、温度等难题,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盈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去年合作社收入达510万元,纯利润300多万元。今年春节过后到8月底,销售额已超过400万元。

随着合作社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芮潇红带动周边农户开始养殖甲鱼,同时吸纳102名农民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享受分红。“2012年我把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今年甲鱼销量很好,明年就能分红了,到时候估计能分到3万元,我相信以后的发展前景会更好。”村民郝亚斌说。

如今,西峰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孔塬村逸珍合作社的玫瑰、路堡村金鹿苑合作社的鹿茸、什丰村森苗莆合作社的土鸡、显胜村玉玲珑合作社的大樱桃、张庄村中斌合作社的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已变成市场的“香饽饽”。(盘小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