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五月的田野


明朝的崇祯皇帝也异常勤政,自己带头,强迫大臣们跟着一起加班,最终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而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还能控制朝政,有效治理了黄河水患,打赢了三大征。再看清朝,出于少数民族骨子里面的不自信(不带民族歧视哦)和危机感,大清国的皇帝都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个人享乐方面也比较克制(慈禧除外),比如,道光皇帝给皇后做40寿辰,破例请客~吃炸酱面。清朝皇帝和妃子不能共寝,时辰一到,太监就在窗外高声提醒反复催促:“请注意龙体”(某种程度上看,妃子就是交配工具,皇帝是育种工具)。云雨之后,必须送到另一间屋子睡觉。


素以风流著称的乾隆皇帝后宫也只有妃嫔29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皇贵妃5位,贵妃5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离大家眼中的“佳丽三千”差了好几位数哦。

第一、从制度层面上看,清朝是中国中央集权的顶峰,“朕即朝廷”,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因为,满族人口本来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伺机造反,大清江山将难以保存。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发出命令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地位高,但无实权。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所以,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还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儿,尤其像雍正这种勤劳的皇帝,有时候朱批写的比奏折都长,想想就累得慌。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近现代政治活动时期,已经有了专业的政党和政客,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也已经成熟。为赢得选举胜利,各政党都全力以赴,决定并提出本党候选人,制定竞选纲领,筹集竞选经费,利用传媒和各种公共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宣传鼓动,进行民意测验,千方百计吸引广大选民的注意和支持,并力图通过控制和操纵以保证本党候选人进入议会和政府,极大的推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反观大清国,继承人和独裁者都是天生的,论血统。竞争也只是“九子夺嫡”这类型的,而且到了后面的4个皇帝,基本连“夺嫡”活动都没法开展了,连竞争对手都凑不齐。没有竞争,只有极端的独裁,落后的政体必然导致亡国。比如晚晴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只学习器物,不学制度。


第二、这是农业文明对抗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闭关锁国政策让清朝统治者既没能力认识自己,也没眼界学习他人。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都是争着进贡的份儿。把西方人称作“夷人”,“红夷大炮”也因此得名,直到200年后,在认识到众列强的真实实力后,又将其称作“洋人”。

第三、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较晚,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国家面临灭亡,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普遍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反清复明不算,之后的孙中山的驱逐鞑虏也过于偏颇),也没有国际领土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国家的概念,包括中国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并未出现当今的含义。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不少汉人以为是反清复明了,或者认为“共和国”就是像“大清”、“大明”一样,只是另一个王朝的称号,领导人上台执政就是“做龙庭”。

统治者个人再聪慧勤奋,用的却是一个严重落伍,千疮百孔的体制,领导和监视控制的是上亿的“愚民”。

所以,皇帝个人的修养很难带的起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皇帝勤奋未必国家就昌盛,逆历史的潮流和社会演进的勤奋只会加剧王朝的分崩离析。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成立,那么:很多人每天都注重养生,为什么还是不能长生不老呢?

这个设问的意思,“静夜史”想说明的是:任何王朝都有兴衰,时间或长或短,皇帝勤政只能一定程度上延长这个王朝的享国时间。但是,绝对不会让这个王朝长生不老。

因为,很多历史规律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不行!

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必然事件,即使祥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会走向灭亡!

所以,这和清朝皇帝的勤政,真的关系不大!

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勤政呢?“静夜史”认为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专制集权”!

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在清朝走向了顶峰,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于1729年正式出兵。为防止泄密,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这是军机处的由来。

军机处的设置打破了明朝以来的内阁制度,起到了架空内阁的作用。此举使得皇帝的权力空间加强,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1737年11月,乾隆再次设置军机处,进而成为清朝定制。

因为是皇帝的秘书处,因此军机处在收权后,大小事物都要经过皇帝的亲自裁决。

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

加上皇帝天生的猜忌心理,更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外人,所以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一人处理,所以皇帝成为天底下最忙的人。

这就是清朝皇帝个个勤政的真相,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只能劳烦皇帝亲自处理,雍正皇帝在位13年,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过生日,全年无休,这是相当可怕的。

不得不说,相比于明朝皇帝的懒,清朝皇帝确实很勤奋,这有利于高效处理军国大事,不至于延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但是,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对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近亲结婚的影响,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国家衰落也就更快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是由于清朝皇帝的个个勤政,才导致了清朝在乾隆之后的迅速衰落!以至于亡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清朝的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到溥仪退位,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对于这十二位皇帝,有人说他们都不是昏君,还说他们个个勤政,可为什么清朝还会灭亡?

皇帝的勤政并不代表能拯救这个王朝,因为清王朝的时候,是封建统治的余晖,就算皇帝再勤政,制度的落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不能靠皇帝的勤政改变了。而且清朝皇帝勤政也是无奈,因为这个时候的君主专制已经到了鼎峰,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揽子全包,皇帝不得不事必躬行,就算他有军机处,那也只是他的咨政机构,并不会减轻皇帝的工作量。况且清朝皇帝的勤政,也只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并没有想到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作为一个封建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想到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开眼看世界,怎么会想到改革制度,这就是清朝皇帝的局限性,他们生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超前的思想,所以皇帝就算勤政,也不能把清王朝带出落后的沼泽。再者一个王朝统治过久,内部的机构就会慢慢腐化,成为一堆破铜烂铁,皇帝就算勤政,也改变不了一个国家机器的破败,皇帝想要强大,只能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要不然解决不了清朝的弊病,但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基础。


而且皇帝的勤政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就拿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的《叫魂》为例,本来叫魂事件在民间是一件流传已久的巫术,可是乾隆觉得剪辫子是威胁他的统治,于是他小题大做,用自己隐秘的通讯手段命令地方官员彻查清楚,而这搅得全国上下鸡犬不宁,他这样做就为了抓住叫魂的幕后者,但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所以说,皇帝的勤政并不是好事。

封建制度已经是大厦将倾之势,就算清朝皇帝再勤政,也阻止不了它的土崩瓦解之势。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大多数清朝皇帝的勤政,未必等于清朝可以长期生存。关于它的灭亡,当然和一个生活极度奢侈的女人有关,她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皇宫的奢靡之风本来就由来已久,到了晚清的慈禧太后这里,她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尤其奢靡堂皇。

仅以慈禧的饮食为例,就可以说明问题。

慈禧太后的用膳与皇帝一个级别,御膳房本来就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厨工,因为慈禧的爱好,又从各地采办“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全国最好的名菜名点,供帝后享用。

慈禧当政时,御膳房为她准备了各式菜肴、点心。每日两顿正餐,按规定要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所以平常总在40至50碗左右。

慈禧曾乘火车去奉天,临时御膳房就占据4节车厢,其中1节车厢单独装着50座炉灶,每灶负责做两种菜,共用厨师100名。每餐备正菜100种、糕点水果糖食干果100种。用餐时,慈禧一个人坐着独享,有时命身边女官裕德龄等陪她同吃,裕德龄等人就站着陪吃。如此多的菜,除了靠近脸前的几种,其余菜肴慈禧很少动,每餐经她尝过的菜至多不过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毕,便一齐撤下。这些菜或扔掉,或由女官、宫女和高级太监取食,其中绝大多数菜品完整如初,像供祖撤下来的祭菜一般。

女官裕德龄曾在《清宫二年记》中记录:“慈禧对于饮食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慈禧爱吃清炖肥鸭。即将鸭洗净,加调味品装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软,慈禧则只吃几筷子最精美可口的鸭皮。

慈禧过六十岁生日时,单置办金银首饰等必备品,就花费上百万两银子。太后一个生日办下来,得花1000万两。当时中国和日本海战打得如火如荼,日本已打到旅顺,慈禧还在宫中纸醉金迷、铺张浪费得大过生日。

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致使国家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加上慈禧作为国家的掌控者,奢靡之风愈演愈烈,这样的大清朝,一步步走向没落,一点儿也不奇怪。


兰阇读书


这个问题,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为什么我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复习高中数学,结果高数考试还是一塌糊涂呢?因为我复习错内容了啊!

同样的道理,满清入关以后的皇帝,从顺治到咸丰,甚至同治、光绪两朝亲政以后,尽管号称是每天都要亲裁政务,为什么国家还越来越弱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勤恳的不对路。治国没有错,但是要看怎么治国。清朝的皇帝的治国,是处心积虑地维持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是为了将他们费劲心思打造的层级壁垒固化,而不是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和福祉,这么折腾,国家怎么不落后挨打?

2、皇帝本事有大小。康雍乾三朝皇帝,能力卓然,所以马戛尔尼也盛赞他们是这艘“破烂头号战舰的顶级舰长”,但是后面的嘉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同治和光绪更是连儿子都生不出来,这样的皇帝,再勤奋,又有什么用呢?

3、独裁制终将覆灭。无论任何人,想要以独裁统治对抗整个民主社会,都是在螳臂当车。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和群策群力的群众智慧相提并论的,清朝把国运都寄托在一个养育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手中,国家又怎么可以常保太平?



青言论史


题目就有问题。

在君主专制时代,勤政是君主的基本素养。一个勤政但是没什么建树但也没干什么坏事的君主,我们可以称他为庸君;但是一个既不勤政坏事也没少干的君主,我们只能用昏君来形容。

但是,君主勤政根本不代表君主专制王朝能否长治久安。比如说,崇祯确实比他前面那十几个勤政,但是又如何,各种作死把自己给玩死了,这怨得了谁。

而清朝之所以会完蛋,乐观点说,就是上层自己作死搞激进改革;迷信点说,就是气数已尽。清末立宪改革,摄政王载沣缺乏政治经验。急于进行政治改革,就是开国会,搞民主选举,只可惜宪法还没制定。伊藤博文访问中国时候就说过,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如果急于进行政治改革,必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结果伊藤博文一语成谶,不愧是老牌政治家。现在西方不少汉学家都认为,如果清朝不是急于进行政治改革,而是先完成工业、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革,等到开启民智以后再进行政治改革,也许就不会有1911年的那场革命了。

至于迷信说法,清朝皇帝光绪以及太后慈禧相继挂掉,朝廷再无权威领袖来主持局面,上台的载沣等人基本都是缺乏政治经验的毛头小伙,外加他上面的那对孤儿寡母。说句不好听的,慈禧、光绪我们惹不起,你孤儿寡母的不欺负你欺负谁。如果慈禧、光绪一人还活着,就绝不会招致这种局面。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一个朝代的走向如何,和皇帝个人是否勤勉其实并不是直接正相关。

比如说,崇祯皇帝的勤勉程度是明朝的皇帝里,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明孝宗之外,最勤勉的一个了,完全可以称得上宵衣旰食,但明朝却在他手里完蛋了。

相比之下,嘉靖、万历都不算勤政,嘉靖晚年在宫里沉迷于修炼,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和朝廷大臣对着干,朝廷该办的事还是都办了。

甚至天启,也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对家国社稷的大事不太关心,能交给魏忠贤办的就都交给魏忠贤去了,他把自己宝贵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木匠工艺,但朝廷也还是能运转。

可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非常勤快,辛苦到了什么程度呢?去探望皇太后的时候,和皇太后坐着聊天,说着说着,他自己就在椅子上睡着了,因为晚上实在是批奏折太晚了。

但结果是什么呢?嘉靖、万历都没亡国,天启也没亡国,最勤政的崇祯却成了亡国之君。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崇祯很冤,是替前面的万历和天启背了锅。

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恰恰说明,至少就做一个明朝的皇帝来说,崇祯始终没有抓住要领。因为明朝的官僚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自己运转,皇帝只需要抓大事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事必躬亲,把自己搞得太累。

崇祯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就说明,他管了很多本来并不需要他管的事,陷入了事务主义,对遇到的问题没有判断和分析,没有区分哪些是他必须要管的,哪些他不管也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他自己累得要死,江山社稷还完了。

一般而言,都认为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实明朝和清朝也有些很重要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朝的皇帝不需要太过勤政,而清朝的皇帝必须勤政。

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内阁是实权内阁,而清朝的内阁只是个花架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政治中枢,清朝真正的政治中枢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清朝的大小事情,都必须经过皇帝画圈和批示才能付诸实施,权力高度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呢?地方大员比如总督、巡抚,哪怕是自己的辖区没什么事,也要找个理由、借口隔三差五的给皇帝上个奏折,刷个存在感,生怕皇帝忘了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经常被人忽视,这就是清朝的储君选择标准。

经历了康熙时期的八王夺嫡之争后,最后形成了秘密建储制度,但到了雍正之后,实际上就都悬念不算太大了。比如雍正选择乾隆,这几乎就是康熙隔代指定的,乾隆选择嘉庆,也是早就众所周知的。
真正出问题,也就是从乾隆选择嘉庆开始,之后的嘉庆选择道光、道光选择咸丰,其实主要就是一个标准,性格沉稳,听话,不爱折腾,就老老实实的守成。

不幸的是,恰恰就是嘉庆之后,到道光、咸丰这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比中国先进的工业化强国来了,中国该怎么应付呢?道光、咸丰还是本能的选择了不折腾,老老实实守成,按祖宗成法办。

也就是说,最需要折腾的时候,清朝却刚好是几个最不爱折腾的皇帝。而且,清朝的皇权还没什么约束和制衡,皇帝不折腾,大臣就是想折腾,也折腾不了。所以,只能眼看着清朝一天天衰落下去,和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


萧武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这个和清朝皇帝勤不勤政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光靠“勤政”能够救国,那恐怕清国政府要发起“勤政运动”了。

天意注定

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社会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清朝已是封建社会的巅峰,物极必反,封建制度已不适用整个世界都在朝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之路,落后的制度必然要淘汰,清朝的衰落是注定的,这可不是皇帝“勤政”能解决的事。



人为所致

封建社会已是落后,可清政府依然守旧,当西方国家大搞工业化改革时,清政府却闭关锁国,限制了汉人与洋人的接触,限制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观念难以进入我国,为此尽管有识之士搞过几次运动和变法,可依然没能及时赶得上工业化改革的班车。制度的落后直接导致国家的落后,清朝后期经济和军事已落后西方国家太多,在那个列强瓜分的世界里,落后只有被宰割的份,后来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就是最好的见证。



政治的腐败,上至最高当权者下至地方官员,贪腐奢侈和工作不做为的现象比比皆是。比贪腐奢侈更严重的是各地军阀自立派系各自为政,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对这些军阀也越来越失去控制,导致大敌当前(如八国联军入侵)无法凝聚对抗外敌。

没能有效的改革,政治腐败,导致全国全面落后,清政府垮台不可避免,后来的屈辱历史也将必然发生。


大兵犀牛


归根结底还是大清国底子太差了,烂到根了,没办法,只能断气了。

如果满清一开始就搞“满汉共治”之类的分权体制,那不要100年,满族就被同化了,这大清能不能活的比大元长一些都是问题。

那就不要共治,所以满清建国后200多年,汉族官员能爬到高位的少之又少,能干到督抚的非常少,时间一长,上到满清贵族,下到八旗子弟,别说上马打仗,就连射箭操练都不行了,不得不倚仗绿营兵,而时间一长,绿营兵也烂到家,等到太平军崛起,满清不得不号召地方豪强募兵镇压,最终汉族逐渐崛起,从地方到中央,汉族官员开始掌控实权。

但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洋务运动也搞了几十年了,地方汉族大员的实力也非常强悍了,这时候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矛盾就开始显现了,对比地方的强大,中央实在是虚弱不堪,那这时对于地方大员来说,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还要这个大清干什么?碍事儿!于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开始响彻大清国各地。

其实,到了慈禧太后中后期,大清国只剩下空架子了,那些满清的地方大员,很多都被地方势力所摆布,最终,这个虚弱的人在忽然间倒下了,而且,它的倒下非常的安静,因为大家好像都在等一个适合的时候让它完蛋,于是没什么流血,大清国就完了。


云中史记


勤政不等于清政!清兵入关以来,首先实行的是民族压迫。这种民族压迫,表现出种种状态!这已经引起了汉民族的不满。不爱学习,玩物丧志,贪污赌博,巧取豪夺,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种种不良习惯,表现在统治民族统治阶级身上!仅凭三分钟热血,勤两天政有个屁用!其基本表现在千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