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第一名將」薛岳:連岡村寧次都佩服的國民黨將領

在國民黨將軍中,薛嶽素以能戰、苦戰、善戰著稱。抗戰期間,更以四次指揮長沙會戰飲譽中外,被日軍稱為“中國戰神”、“長沙之虎”。他更是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立下輝煌功績,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自由勳章”的極少數中國人之一。

“抗日第一名將”薛嶽:連岡村寧次都佩服的國民黨將領

薛嶽(中)在長沙會戰中

關於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中是否消極避戰的問題已經不需要再爭論了,倒是國民黨的一眾高級將領在抗日戰爭中戰功排序,到目前還略有爭議。關於這個座次的排定,目前大概有三個版本:一個是將張自忠排在第一位,第二個是以王耀武為先;最後一個,則是以薛嶽打頭。

以小編愚見,所謂戰功排序,還是應當以實際的殲敵數量和所指揮戰役的成果而定,而不應當考慮此人的政治傾向或者是否被編進教科書。如果按照這一原則,指揮部隊在武漢會戰的萬家領幾乎全殲日軍第一零六師團,又在三次長沙會戰中殲滅日軍10多萬人的薛嶽將軍,應是當仁不讓的國民黨“抗日第一將”。

薛嶽其人

薛嶽,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

薛嶽綽號“老虎崽”,原名薛仰嶽(因其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其父以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而起名“仰嶽”)抗日戰爭中,薛仰嶽改名薛嶽,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在國民黨將軍中,薛嶽素以能戰、苦戰、善戰著稱。抗戰期間,更以四次指揮長沙會戰飲譽中外,被日軍稱為“中國戰神”、“長沙之虎”。他更是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立下輝煌功績,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自由勳章”的極少數中國人之一。

薛嶽在臺灣的親屬曾講過這麼一個小故事:薛嶽晚年時,有些當年日本兵的後裔想到薛嶽在臺灣嘉義的寓所去拜訪他,說要感謝薛將軍在長沙會戰後把戰死的日本兵屍骨收集在一起,給予厚葬,十分人道。薛嶽一聽日本人就來氣,說他們殺了這麼多中國人,還不肯認錯,堅決不見……

他又是一個和共產黨部隊作戰多年的國民黨將領。紅軍長征時,薛嶽親率國民黨中央軍8個師窮追不捨,給紅軍造成很大威脅,可以說紅軍走了兩萬五千裡,他也長追了兩萬裡。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有勞伯陵兄遠送”。

楊成武上將在晚年回憶湘江戰役時曾說:“我這把老骨頭,差點埋在湘江邊上了。”此言非虛。那一仗,長征的中央紅軍從8.5萬人打成3萬人,主攻者即是薛嶽。還是楊成武上將,1987年5月在文章中寫道:“對他們(指民國將領)的歷史堅持進行實事求是的記述,是功績就講功績,是過失就講過失,一段時間有功就講一段時間有功,一段時間有過就講一段時間有過。”

薛嶽在解放戰爭時,坐鎮徐州,與陳毅、粟裕部隊鏖戰華東。解放初,薛嶽在海南構築“伯陵防線”,毛澤東寄語解放海南島的前線將領:“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

薛嶽是1949年離開大陸的,在臺灣待了近半個世紀,直至1998年病逝。

萬家嶺大捷斬日寇近萬

“雷鳴谷是周圍環山的狹小盆地,我們向這峽谷進軍。後來才知道,周圍的山中有數萬敵軍在等待我們。

“當我發現敵軍來襲時,我聽到令人恐怖的迫擊炮聲越過我的頭上在前面五十米的地方爆炸了。炮彈擊中了馬群,馬群炸了窩般地在烽煙中亂衝胡撞。離開九江時有數千匹馬,到雷鳴谷,連一匹馬也沒有了。從第二天開始,我們的中隊就躲在水溝的土堆四周跟敵軍對峙。然而由於四周的山中都是敵人,子彈從四面八方飛過來。

“戰友們大部都受傷,也有些因為飢餓和疲憊而倒下來。死在水溝的戰友們,他們的臉色都變成茶色而浮腫,白花花的蛆蟲從他們的鼻孔和嘴巴掉下來。一連幾天都沒吃東西,只能從漂浮著同伴屍體的水溝裡舀髒水喝,活著的人也都快變成了鬼。我也覺得我的死期到了。對著十月的月亮,我放聲大哭。”

上述文字摘自日軍原一零六師團的一個倖存者———輜重隊運輸兵那須良輔戰後所著的《地獄谷中的三個星期》一書。書中記錄了作者的部隊在一次空前慘烈的大戰中的悲慘遭遇。

這次大戰就是萬家嶺大捷,是由薛嶽將軍親自指揮的。

★戰鬥過程

1938年6月,日軍為實現攻佔中國抗戰中樞的企圖,先後調集第二軍、第十一軍約35萬人,企圖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西上,從南北兩個方面合圍武漢。

1938年6月28日,最高統帥部電令薛嶽:閔家鋪之敵位於南潯、瑞武路間,乘虛沖入,其患堪虞,應努力殲滅之。薛嶽即令東面我第四軍之九十師阻擊日軍,搶佔有利地形,層層堵擊;又令西面李漢魂所部之九十一師、預六師阻擊敵軍。在我不斷抵抗周旋下,敵第一零六師團的後方聯絡線從28日左右斷絕。

1938年10月2日,薛嶽命令南潯、德星線上的第四、七十四軍,第一八七、一三九師包圍萬家嶺地區日軍於東半面;命瑞武線的新十三、十五師,第九十一、一四二、六十師,預六師包圍日軍的西半面,向敵發起第二期攻勢。此時,國軍兵力已佔明顯優勢。國軍從東西兩路同時向敵一零六師團發起攻擊,敵我反覆爭奪,戰況慘烈。

1938年10月3日,我第九十、九十一師從東西聯合夾擊南田鋪,重創敵軍,並以密集炮火轟擊敵一零六師團司令部所在地,使敵師團司令部亦“面臨危險之狀態”。1938年10月5日,薛嶽電請蔣介石,縮短外圍戰線,從東西南北四面對敵一零六師團形成包圍。

1938年10月17日,我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開始總撤退,敵第一零六師團殘部和鈴木支隊匯合,避免了被全殲的命運。萬家嶺戰役至此結束。

戰果

是役,薛嶽所部共斃傷日軍第一零六師團8000多人,佔該師團總人數一半以上。擊斃的敵軍軍官包括第一一三聯隊長田中聖道大佐和工兵第一零六聯隊長茶村秀男中佐,大隊長3人;重傷第一四五聯隊長市川洋造中佐,大隊長2人,聯隊副官1人,中隊長和小隊長死傷過半。

三戰長沙成就虎將之名

1939年9月,薛嶽指揮第一次長沙會戰。這時,他已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第一次長沙會戰歷時二十餘天,殲敵約兩萬人,是日軍侵華以來遭受損失最大的戰役,對日軍士氣打擊嚴重。事後日本軍部的總結報告也承認:“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不少。”蔣介石在給薛嶽的嘉勉電中也掩飾不住喜悅之情:“此次湘北大捷,全國振奮,誠是為最後勝利之佐證,而對於人民信念、國際視聽,關係尤鉅。駿烈豐功,良深嘉慶。”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在新牆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區發起進攻,並揚言要在長沙過1942年元旦,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薛嶽針對日軍的進攻行動制定名為“天爐戰法”的後退戰戰略,這一戰略取得了空前成功。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萬餘人,被俘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萬餘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

美國記者福爾門實地採訪湘北戰場後,在報道中說:“中國第三次長沙大捷,證明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裝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日軍事後在對這次會戰失敗的檢討中說:“重慶軍節節敗退,我軍是完全跳入重慶軍事先設置的陷阱而進行作戰的”,“作戰始終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次作戰,動搖了一部分官兵的必勝信念”。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家嶺、崑崙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被日軍稱之為“長沙之虎”。

戰果

前三次長沙會戰,薛嶽所指揮的部隊共殲滅日軍11.75萬人(三戰殲敵人數分別為2萬、4.15萬和5.6萬)。雖然中國軍隊在1944年的長衡會戰中失利,長沙和衡陽相繼失守,但仍給日軍造成了傷亡2.2萬人的慘重代價。

★薛嶽精彩語錄

湘省所處地位關係國家民族危難甚巨,吾人應發抒良心血性,與湘省共存亡。

如果湖南戰勝,是國家和委員長之福;如果戰敗,我就自殺以謝國人!

★名人評價

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毛澤東

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三立,盛名當永垂不朽。

———葉挺評萬家嶺大捷

薛嶽指揮機敏,是國民黨軍中的一員“干將”。———粟裕

撼山易,撼薛將軍難。

———岡村寧次

★經典戰法

“天爐戰法”

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後,第九戰區上下都進行了長時間的檢討,總結有關的經驗教訓。

在經過長期反覆考慮後,薛嶽提出了號稱“天爐戰法”的一整套作戰方案:當日軍發起進攻時,第九戰區的部隊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節節抵抗,節節後退,儘量地拖累和疲耗敵人,達到這一目的後,便自動向斜側後方山地撤退(不是直線撤退),繞到敵人的包圍線外面去,從更大的層面上形成對日軍的反包圍,砌成兩面“天爐之壁”。同時,在中間地帶,徹底地破壞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誘敵至決戰區域,而斷其後路,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最後將包圍之敵予以殲滅。

當年的中國戰史出版局還曾專門出版了薛嶽撰寫的《天爐戰》一書。書的前言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他(指薛嶽)的戰略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黃心鋼,《薛嶽傳》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樂昌文史資料 第11輯 抗日戰爭中的薛嶽》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湖南四大會戰》

《粟裕軍事文選》

《血肉長城———中國抗日戰爭著名戰役紀實》

《川軍抗戰親歷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